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章写好不易;章写得短而好更不容易。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八十余字,字字珠玑,增一字则为赘,减一字则为憾,实在是一篇绝妙的精品。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中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对书画及文学都很擅长。苏轼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人们常把他和唐代的韩愈相提并论,称为“韩文如潮,苏文如海”。苏轼有一种读书的绝妙方法,后来被世人叫做“八面受敌”法。什么叫“  相似文献   

3.
<正>[写作指引]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修改润色”。文章不厌百回改,即使唐宋八大家,也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润色:欧阳修写完文章,要反复修改达到完善后才拿出示人;苏轼的《和欧叔弼》中“渊明为小邑”一句,改了三次才定稿;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改了十三次。三分文章七分改,可见,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说写好文章需要仔细推敲、悉心揣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的是写好文章需要发自内心、不假修饰;“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心”则是说写好文章需要认真观察、不妄加揣测……当然,写好文章的方式方法很多,有侧重构思立意的,有侧重技法技巧的,有侧重语言结构的……不一而足,但我认为,  相似文献   

5.
吁请写短文     
已经很有过一些呼吁写短文的意见了,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为“有话则短,无话则免”,提得多好啊!七月四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又登出了《提倡写‘百字文’》。文章讲的是机关行文,其实写任何文章都应该如此。但写短文的呼声仿佛一直也没有引起作者的重视。即如本刊,每期仅四万五千字,而我们收到的稿件动辄六、七千言,甚至  相似文献   

6.
一、洋洋洒洒写了2300余字,为何还说“我说不出话”? 文章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收尾很是令人费解:都已经写了2300余字了,文章都已经写好了,为什么还要说“我说不出话”?难道这2300余字就不是‘话”?  相似文献   

7.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人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校围绕写字教学,开展了“一会二赛三征”活动。“一会”即“一笔一面写好字”主题队会;“二赛”即“燕山杯”硬笔书法大赛和“写字教学益处多”演讲赛;“三征”即征集名人名言、征集教师感言和有关写好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苏轼在文道观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主张文道并重,不轻“文”,不废“道”;苏轼则更重视“文”,把“文”放在第一位。在“道”的内涵上,欧阳修所论主要是。百事”,是现实生活;苏轼的“道”则包含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凡情之所系,有感于心者,皆为“道”的内容。在论及文章的“自然”时。欧阳修主要关注语言、行文等外在形式:苏轼则进一步要求文章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精粹文章的阅读记诵怎样才能写好字?书法家沙孟海简洁地回答——“要眼中有好字”。怎样才能作好文?我们也可以简洁地回答——“要眼中有好文”。写作必须以阅读为先导,“劳于读书”才可“逸于作文”。对精粹文章的阅读记诵,是沟通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桥梁。鲁迅开始写小说,“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巴金写散文,也是以“两百多篇古文”为“启蒙先生”。《阅读学原理》中讲:“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观点认识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  相似文献   

11.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写完作文后,或掷于脑后,或匆匆交给老师,从不修改。这样即使写了一篇又一篇,也很难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一诗千改心始安。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在修改文章上下过苦功夫。据说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唐代诗人贾岛曾“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相似文献   

12.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许多文人都主张“文章不厌百回改”,“淘沙不倦则好物出”,认为“多改出佳作”。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常把自己写好的诗读给老妪听,请她们帮助修改;清代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成《红楼梦》;鲁迅也曾说,他的文章写好后总是放进抽屉里,过几天再拿出来看看,每看一次都觉得有许多要修改的地方,这样经过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名家之作尚需修改,何况初学写作的中学生呢?  相似文献   

13.
文同(字与可)诗文中“的子平”当为苏轼,确是因为党祸未除的原因使然;而苏钧也确有其人。但不能混淆了两者的关系“,子平”为苏轼说,应该仅仅限于文同的诗文中,而在苏轼和黄庭坚诗文中涉及的苏子平则可能是指苏钧。  相似文献   

14.
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六月,谪居黄州的张怀民(字梦得,又字僵俭),在江边建了一座亭,苏轼命名为“快哉”,苏辙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这首诗也作于此时:  相似文献   

15.
我们写记叙文经常会感到有许多的话要说,而往往写了一、二百字就写不下去了,且内容简单,平铺直叙,波澜不兴,令人索味,成了只有一小截的“鸭屁股”文章。怎么办呢?虚实结合可说是一个好办法。这里说的“实”是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而“虚”则是指由此而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一篇文章如果以实打底  相似文献   

16.
翘起大拇指     
(一) 一个上三年级的小朋友在一篇作文中写了这么一句话:“月亮长胖了。”老师在这句话下面画了圈,并在旁边批了个“好”字,“好”字后面点了一个长长的感叹号。 这位同学上中学后,给老师写了一封信,  相似文献   

17.
题目很形象,概括为“很爱书”。文中写了许多个性化的细节,从而扣紧了“很”字;如果只扣“爱书”二字,就是大路货了。第五自然段写“友人借书”做了由点到面地拓展, 但是所在位置还须斟酌。倒数第二自然段,对具体书本内容, 点到为止;如果长篇引述,就不是好文章了——习字而已!  相似文献   

18.
提到作文,人们更多关注文章从“无”到“有”的过程,即如何命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构思等,对作文后的“修改”则往往重视不够。一些学生写完作文后,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就交给了老师,这样的作文训练,即使写得再多、花费的时间再长,作文训练的效果自然也不会好到哪去。鲁迅先生曾说“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这“不由天”三字已明确的透露出鲁迅先生对文章“得”“失”的态度。好的文章决非天然生成的,多半是不断斟酌、不断修改得来的。在平时的作文训练当中,许多老师只知道盲目的让学生去写,自己却很少主动去研究学生的作文…  相似文献   

19.
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写文章大抵有一个从初稿到定稿的过程,一般来说,写初稿不宜用过多的时间推敲文字,以免文思阻滞。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致叶紫》)“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表明写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就是要推敲修改。修改的目的,是使文章语言准确简练。古代有些诗人写诗,“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没有这种精神,哪能写得出好作品。语文界老前辈吕叔湘在他的一篇文章里有…  相似文献   

20.
言志联品赏     
俗话说言为心声,对联也不例外。少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广读诗书,博通经史,又擅长于作,因而一度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并得意地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将其贴在门上。从联中“遍”、“尽”两字,就可以看出当时的苏轼还是比较狂妄的。对联贴出没几天,一位老专程登门“求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