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笑嬉嬉”,是说态度好,这是鲁迅先生用来形容孙伏园的。当时,孙是《晨报》副刊的编辑,常约鲁迅写稿子。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说:“伏园虽然还没有现在这样胖,但已经笑嬉嬉,善于催稿了。每星期来一回,一有机会,就是:‘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排了。’”《阿Q正传》这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杰作,便在孙伏园的“笑嬉嬉”地催促下面,一章又一章地发展着。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非常重视书刊的校对工作,他花在这方面的精力,不亚于他在著述和编辑活动方面所付出的心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生命,碎割在给人改稿子,看校样,编书,校字。”(《鲁迅全集》第11卷) 当时,一些书店的校对人员在校对稿件时,常常“以意改令通顺,并不查对原稿”,以致使著译者“想了许多工夫,这才决定了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七年三月十日,《工作与学习丛刊》之一《二三事》,发表了鲁迅先生的遗作《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这篇文章是在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同志整理的。当时不知是编辑的问题还是工厂里排字的问题,把文章中的一个字印错了。原文有一句话是“令人神旺”,意思是说看到章太炎在《民报》上对梁启超等人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一、停发社论,缩减篇幅皖南事变以后,蒋介石集团加剧了对《新华日报》的迫害。国民党重庆市党部指使由他们控制的重庆市总工会、妇女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向所属基层组织发出通知,指责《新华日报》没有登载1月17日发布的反动军令,是对抗政府;谩骂《新华日报》是“汉奸报纸”,以后不得订阅。重庆新闻验查所扣押和删节《新华日报》的稿子也增加了,下面的统计数字足以说明这一时期稿件被扣被删的严重情况:  相似文献   

5.
滞后与领先     
《出版史料》2003,(4):91-91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24日,郭沫若在东京作一吊鲁迅的挽联如下:“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天南地北遍招魂。”郭沫若先写此联给鲁迅治丧委员会,随后又写寄谢六逸,郭信如下:“鲁迅先生逝世,闻耗不胜惊叹。曾撰一联哀挽写寄上海,今录出之如次,如《言林》可发表,亦请发表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读了陈漱渝先生主编的、近60万字的《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使我更接近了鲁迅,了解了鲁迅,也为更好地读懂鲁迅找到了一把钥匙。《一个都不宽恕》是一部史料书。它汇编了鲁迅和他的论敌在历次论争中比较“完备而新颖的史料”,也就是当时双方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论争文章。这无疑对帮助读者阅读鲁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7.
《世界文学》创刊于1953年7月,它是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作协前身)创办的我国第一个专门介绍外国文学的刊物。当时刊名定为《译文》,显然含有继承鲁迅先生创办的老《译文》传统与纪念鲁迅先生介绍进步文学的功绩的意思。第一任主编由老《译文》创办者之一的茅盾先生担任。当时为月刊,大32开,250页,每期20万字。办刊初期,以译介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和其他国家的进步文学为主,兼及有定评的古典文学。1959年,刊物改名为《世界文学》,除了继续发表译文外,也登一部分国内作者写的译介外国文学的文章。1958年,茅盾先生因公务繁忙辞去了主编职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病后杂谈》是一篇被当时的审查官“悬头”的长文,这篇文章发表的曲折过程给鲁迅带来了极大的震动,甚至由此拒绝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编选工作。在鲁迅自己的记录中,《病后杂谈》的篇幅和段落数有模糊不清的情况。本文通过对鲁迅的日记、书信、手稿及相关人士回忆的考求,对《病后杂谈》的篇幅与致误之因、该文的被删与发表过程、被删事件背后的人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鲁迅先生十分赞赏的一部小说。 也许基于鲁迅对《红楼梦》的好评,围绕《红楼梦》与鲁迅,就有了一系列干系。最近见到的一则是:安徽的《艺术界》杂志,1994年第一期,发表了赵国雄同志写的《鲁迅与夭折的歌剧<红楼梦>》一文。文章大略谓:1936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代表著作《阿Q正传》,已被搬上了银幕,获得很大成功。《阿Q正传》发表以后受到很高的评价,早就有人拟改编为电影剧本,但鲁迅先生本人认为《阿Q正  相似文献   

11.
章克标这名字和《文坛登龙术》这书名,都是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1933年9月1日,鲁迅先生以苇索为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杂文《登龙术抬遗》,劈头一句就说到:“章克标先生做过一部《文坛登龙术》,因为是预约的,而自己总是悠悠忽忽,  相似文献   

12.
北京鲁迅博物馆寄来一册《唐弢文集·书信卷》,内中收录了唐弢先生给我的三封信。其实,在我的书箧中,收藏先生的书信远不止此数,计有18封之多。今日重读这些手泽,往事历历,不免有物在人亡之痛。 唐弢先生是我素所敬仰的作家之一。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他是“鲁学”专家,曾与鲁迅先生有过直接交往。鲁迅逝世后,他编辑出版《鲁迅全集补遗》和《续编》,对搜集和保存鲁迅遗著作出贡献。他的杂文,被认为深得鲁迅笔法,有些篇什足堪与鲁迅媲美。他的旧体诗词也极有功底,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更使我倾慕的,是他与我同乡,都是宁波人,我为有这样一位前辈乡贤而感到自豪。 1956年秋天的某一天,我当时是新闻日报《人民广场》副刊的编辑,到上海作家协会去组稿,第一次拜识任《文艺月刊》副主编的唐弢先生。胖胖的身体,圆圆  相似文献   

13.
一 在《扬子江评论》看到王彬彬先生的《鲁迅的不看章太炎与胡适的不看雷震》一文,受益匪浅。此文从当时险恶的历史大环境出发,对鲁迅不看章太炎,给予了“理解之同情”。不过,关于胡适为什么不去看雷震,我不太赞同王彬彬先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一) 有所为,有所不为鲁迅先生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当时中国的出版物,基本上有五种类型:其一是反动型。这是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涂脂抹粉,而对爱国者、革命者进行“讨伐”、“围剿”的反动出版物。这类由反动统治者豢养的“才子+流氓”式的洋场恶少所泡制的光怪陆离的出版物,  相似文献   

15.
话语     
巴金:编辑的成绩不在于发表名人的作品,而在于发现新的作家,推荐新的创作。鲁迅:稿子投到报馆去,那是碰运气的。西方记者:别人把你从门里赶出来,你要想办法从窗子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 本刊2006年第7期发表了倪墨炎先生的《破解鲁迅茅盾"电贺"红军之谜》一文.在文中,倪先生提出了《鲁迅全集》中收录的"联名电贺"一信并非鲁迅和茅盾所写,而有可能是红军内部人士撰写等观点.  相似文献   

17.
研究鲁迅的《野草》(1927年),势必是一种修正视角下的研究。自1955年冯雪峰发表"《野草》"一文(《文艺报》第19期、20期)后,可以说,针对《野草》的"政策"曾一度趋于稳定。《野草》是一部散文集,包括23篇文章,是鲁迅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些文章创作于1924年到1926年间,当时鲁迅正定居北京。也就是说,当时他是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进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年初,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中推出了一套6本的鲁迅研究方面的丛书.我刚拜读完其中的一本《鲁迅这座山——关于鲁迅的随想与杂感》,感触良多,不揣浅陋,就《鲁迅这座山》一书,发表一些愚见. 先解释一下题目.书中有一篇《“托尼”之痛》,讲到“从前刘半农先生赠给鲁迅先生一副联语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换成白话的意思是:思想来自托尼,文章师法魏晋.  相似文献   

19.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新闻工作》讲话一文中,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的“孺子牛”精神,号召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做一名新闻战线上的“孺子牛”。鲁迅先生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革命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  相似文献   

20.
祁建 《兰台内外》2008,(3):60-60
1924年春,杨荫榆开始担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之出名,源自于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在文中给了我们一个鲜明的杨荫榆形,象:专制独裁,行为可憎,面目狰狞,十足一个反动军阀的帮凶、封建余孽的化身。但杨荫榆一生的另一面又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