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题目 某校科技小组对铜与浓硫酸反应演示实验进行探究与改进 .实验依据 教材演示实验 .理论依据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浓硫酸中S显 6价 ,在反应中可能降至 4、0、-2价 ;Cu可从 0价升至 1、 2价 .查阅文献 ①Cu2 O是碱性氧化物 ,呈红色 ;②CuS、Cu2 S是黑色不溶于稀硫酸的固体 ;③Cu 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 ,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 和Cu ;④Cu与浓硫酸反应是放热反应 ;⑤金属硫化物高温灼烧生成金属氧化物和SO2 .⑥ 96%浓硫酸加入CuSO4·5H2 O ,固体由蓝色变为白色 .实验设计 可选用药品 :铜片 ,96%浓硫酸、品红溶…  相似文献   

2.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是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较重要的一个演示实验,能否做好实验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浓硫酸的氧化性的理解和把握。其反应原理如下:2H2SO4(浓)+Cu=CuSO4+2H2O+SO2↑然而不论是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或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不足:1.利用铜丝伸缩进退虽能取得控制反应进程的效果,但铜丝从胶塞侧面挖出的凹槽进入试管,一面与胶  相似文献   

3.
浓硫酸与铜反应的演示实验是中学化学和中师化学教材中用以说明浓硫酸强氧化性的经典实验。人教社2000年版《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对本实验的装置已从敞开式改为封闭式(见P.135),这是环保意识在新教材中的体现。但本实验的设计仍存在如下欠缺:1.为产生稳定的二氧化硫气体,要持续加热浓硫酸,反应完毕将试管内液体例人废液缸后管内剩余物温度仍很高,不能立即加水,观察溶液颜色,故整个演示持续时间较长;2.使用铜片,不便中止反应,若按教参介绍的方法将铜片改为螺旋状铜丝,在橡皮塞内难以上下抽动,若穿过铜丝的孔过大,装置密封性又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铜与浓硫酸的化学反应 1.实验装置图。 2.实验现象。新教材关于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是这样叙述的: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能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说明铜与浓硫酸反应时被氧化为Cu2+。  相似文献   

5.
在蔗糖与浓硫酸脱水碳化反应的演示实验中 ,往往只能得到黑褐色稠状物 ,难以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碳。对此实验 ,笔者作了一些探讨 ,并作了改进 ,演示效果很好。现简单介绍如下 :1 实验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不能产生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碳的主要原因是 :蔗糖在脱水碳化反应中产生的热量不够 ,不足以使游离出来的碳中有部分进一步迅速被浓硫酸氧化成二氧化碳。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蔗糖与浓硫酸脱水碳化的反应温度。2 实验方法的改进选用 18× 180规格的试管作反应容器 ,往试管内加入约 5克的蔗糖固体 ,再用胶头滴管往蔗…  相似文献   

6.
为了防止浓硫酸与铜反应演示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的逸出,制作了一套完全密闭的反应装置,减少了演示实验过程中有害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7.
正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1第101页实验4-9:浓硫酸与铜反应演示实验,该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难得素材。由于实验反应因加热温度、硫酸的浓度、反应物用量等条件不同,反应出现不同现象,为此,笔者组织学生从实验装置、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几个方面进行科学探究,收到了良好效果。一、实验装置的探究浓硫酸与铜反应演示实验装置的最大优点是简单,但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缺点。1.不能探究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2.反应加热生成二氧化硫及硫酸酸雾易溶于  相似文献   

8.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是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中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但根据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存在以下缺点:(1)S02易溶于水,在停止加热时,很有可能产生倒吸现象,致使反应的试管炸裂,而且反应物为浓硫酸,泄露会对师生产生威胁,具有安全隐患。(2)用铜片和浓硫酸反应,加热时反应进程较难控制。(3)实验装置过于复杂,不利于操作。(4)拆卸装置时仍会有部分S02泄露,不能实现实验的绿色化。所以我们通过多次的实验与探究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的绿色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普通中学化学教材(必修)[实验6—5]是浓硫酸与铜的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发现有如下不足之处:(1)实验中有黑色不溶物出现,干扰观察反应成生的蓝色的CuSO4溶液,影响演示实验效果;(2)由于SO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原实验设计中SO2容易从试管口泄漏,这样不利于环境保护;(3)由于铜片在浓H2SO4溶液中,高温使反应继续进行,消耗未反应完的铜片,不利用药品节约。  相似文献   

10.
蔗糖与浓硫酸反应脱水是常见的一个课堂演示实验,该实验具有现象明显、成功率高等优点,但实验过程中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二氧化硫等,因此不宜用于课堂演示。本文介绍一种新的蔗糖脱水途径,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