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文化主题之一,也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兴旺的一项长久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民族精神培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与物质文明建设及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以现代公民意识及人文精神的培育为重要的依托,通过因地制宜、丰富多样及春风化雨的方式,来求得自觉自愿及潜移默化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7,(2):22-25
民族精神概念的提出始于18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在我国实现了由"国性"向"民族精神"的概念认同。随着人们对民族精神日渐关注,民族精神概念也在民族认同和差异说、民族精神性质说、民族精神地位作用说、民族精神与精神文化的关系说四个层面有所拓展。在此基础上,通过民族意识、民族主义、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概念辨析,进一步明确了民族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力量,是维系本民族和国家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具有历史性、包容性、传承性、独创性、能动性。结合高校实际,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做到“六个结合”:坚持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学科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党的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有着重要意义。在北京市部分高校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基础上,对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其成员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心理素质、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的总和。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是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以及民族精神问题是理论界长期关注、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目前学界已经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近现代转型密切相关。传统中华民族精神并没有承担起拯救"落后挨打"中国的历史使命,正是中国马克思主义通过对民族精神的重塑,才担负起救亡图存、复兴民族的使命。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离不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拓展与深化,同样也离不开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本文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的研究做一个梳理,并提出研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文化精神是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一种文化的精神特质。从文化人类学的定义出发,可以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多重解读: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文化精神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也是文化传统,即一种文化的精神特质,或一种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来说,文化精神体现为民族精神,进一步具体为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并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大学精神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与民族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族精神是构建大学精神的总前提;构建大学精神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弘扬民族精神与构建大学精神及其统一,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由沂蒙红嫂引伸出来的“红嫂精神”是沂蒙精神的象征性标志之一。从内在脉络上说,“红嫂精神”的生成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作为一种主体精神它呈现出一种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渐进的规律。“红嫂精神”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和女性文化特征。这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民性格是有着割不断的血缘联系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精神生态"研究二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生态"作为一个学术用语,从提出到现在已有20余年,但国内学界对其并未形成一致的理解,使用上显得较为紊乱,更缺少系统的阐发."精神生态"一语的发生、发展历程和使用现状表明,"精神生态"关注人类精神领域的健康洁净,关注作为精神性主体的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所倡导的价值观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学艺术是精神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是"精神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1.
大学精神是一种反映大学本质的精神状态,它是大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慢慢积淀而成,并时时影响着大学师生价值观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内在力量。它不是指具体的某种精神,而是精神的升华,是大学在意义上的象征。从现实状况来看,理性精神反映大学的本质,理性精神象征大学。我国的大学最缺乏和最需要的仍然是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2.
精神生态批评作为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下生成的理论精华,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范式,是对人类内部精神和外在宇宙的绿色忧思。从精神到精神生态的演变和发展是对时代和人类的精神危机所做出的积极回应。自然需要这样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的繁衍和进步更需要的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随着图书馆应用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图书馆的人文精神逐渐淡漠。本文提出了在努力发展图书馆科学精神的同时,还要大力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是今后图书馆学发展的趋势,二者也是图书馆学发展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4.
最根本的科学精神是怀疑和反思。怀疑精神就是不断探寻根据的精神,反思精神就是追求合理性的精神。真正使科学健康发展的前提,是让科学运行在科学精神之中,提倡在怀疑和反思精神推动下促使科学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5.
论苏轼精神     
苏轼精神具体表现为好学精神、独立精神、爱民精神、创新精神和旷达精神等几个方面,它对我们今天的“先进化,,建设和精神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就像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一样,值得弘扬。  相似文献   

16.
科学和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科学是发现,精神就是发展;科学是发现真理,精神就是传播真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这些为人熟知的词汇,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时代风貌。国家要有国家精神,企业要有企业精神,科学家要有科学精神,甚或我们每个人要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发展的支柱、腾飞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当下,人们真情地呼唤传媒精神。传媒精神是史学家的求实精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政治家的人文精神共同熔铸而成。史学家的求实精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政治家的人文精神是逐层递升的精神境地,贯通三界畛域,并最终凝练成传媒精神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8.
大学精神的失落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的作用日益突出,但体现大学宗旨的大学精神却已弱化,过分强调功利性,致使大学中应有的人文和科学合为一体的大学精神开始分道扬镳,大学中应有的灵气、活力不见了。为追回失落的大学精神.应在大学中真正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并重,以可持续发展眼光来发展大学。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5000多年发展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高度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精华在当代的凝聚和沉淀,是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精华在当代的凝聚和沉淀,也是新时期新实践精华在当代的凝聚和沉淀。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它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时代性,是历史传统精神、革命传统精神和新时期精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泰州教育文化是古今泰州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教育文化。泰州教育文化历史久远,素有尊师重教、勤学苦读、虚心好学、注重平民教育的优良传统,由此形成泰州教育文化的内涵和特质。这主要表现在:重教兴学的尚文精神;勤学苦读的学子精神;学高身正的大师精神;注重平民教育的民本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