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乡土文学创作中,如何理解乡土文化是一个关乎作品文学性高低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文学界对这一问题缺乏必要的反思,以致于严重影响了乡土文学创作的质量。我们认为,文学中的乡土文化书写应该遵循"文学性"、"艺术性"的标准。从文学性视角来看,文学中的乡土文化因其个体化程度不同体现为现实的、文学的和原创的等三种性质不同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2.
当前被严重边缘化的文学学者们被迫从已有的文学文本上转移,把眼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文化领域,试图重新进入学术中心,试图用文化研究替代文学研究。关于文学性的论争成为文学学科问题的焦点,学者们试图证明文学性扩张的合理性。文学整个学科也因此改变了学术边缘化的地位,但是文化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文章从文学性的迁延当中来梳理文学学科建制中的一些问题,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鲍勃·迪伦是第一个以音乐家身份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2016年他的获奖事件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议,学者们对文学的定义与文学的边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不符合传统文学形式的歌词是否能被称作是文学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大众的反思。本文将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分析鲍勃·迪伦歌词内部对战争的抗议与对和平的向往,对人生与时代变迁的思考以及对平等与自由的追求,从而探索鲍勃·迪伦歌词具有普世性与跨时代性的原因,并对鲍勃·迪伦歌词中的文学性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自从"文学性"的概念引入文学研究领域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向来比较复杂。有的研究者说它是关于"文学"定义的"老祖宗",因为"文学性"的问题引发了文学理解与接受的潜在的话语规范,它的提出也让一直以来存在的"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更加纠缠不清。其实,细想起来,就文学而言,也并非一定需要这么高深的判断。因为无论关于"什么是文学"的理解多么复杂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外学术界多年来关于卡夫卡文学风格渊源的研究,笔者发现,论者们的研究多数属于“平行研究”的范畴,就是那些有着“实证性渊源影响研究”痕迹的研究,实证性的材料也明显不足。个中原由何在?这是本文力图加以清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打算对“个人才能与文学传统”这个文艺理论老问题作出一些反思,并提出能够较为有效解决“卡夫卡文学风格渊源研究”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学教学中的“认知性”与“文学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亚峰 《滁州学院学报》2007,9(4):41-42,107
文学的基本精神决定了文学教学"认知性"与"文学性"两者并重,"认知性"规定了文学教育的知识性内容,"文学性"的特点决定了文学教学以文本阐释阅读为中心,"还原"文学经验,关注情感形态,具体细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我们将"文学性"概念引入文学教学中,并力求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与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发展密切相关.该研究方向在发展初期吸收了影响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20世纪中外文学的交流和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研究者们对影响研究的质疑、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的提出、对"文学性的重申"等,都是试图使20世纪中国文学能以对等的姿态进入世界文学的多元格局中,并以自己的独特创造丰富世界文学,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也将在不断的质疑与尝试中,寻求自身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红学"回归文学文本研究的思路有三种:传统方法、西方理论、传统与西方之间的摇摆。这三种思路分别存在文学工具化、非文学性批评、文学性理论原创等需要认真思考和仔细辨析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也是中国当代文艺理念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消费时代临近以及文学边界的消蚀,"文学性"越来越受到文艺学研究者的青睐.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文学性",无论是作为本质的"文学性"或作为功能的"文学性"."文学性"概念是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冲动所导致的成果,是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作祟.文艺学研究应该放弃对"文学性"的探寻,将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文学文本"转向"文学活动",结合历史语境对"文学活动"的样态做出描述.由此,我们就可以用"娱乐性"来概括"文学活动"所共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