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传媒》1997,(3)
笔俗而叙事著文/赵德铭近几年,我相继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杂文稿子,因自己是初学写杂文稿,尚不大入门,所以与那些杂文高手相比起来,自己那些所谓“作品”,只能算作“小学生作文”。但为了与诸多文友交流,我在此谈谈自己是如何学写杂文稿的。第一,要多写“枣核”社...  相似文献   

2.
近与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打交道,发现一些初学写新闻的朋友,心思并没有放到钻研教材和新闻采写上,而是迫切想知道发稿的捷径和窍门,甚至开始琢磨如何去打通编辑的“关节”、走编辑的“后门”,争取早上稿、多上稿。这种急于见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欲速则不达,拔苗不能助长,走邪门歪道更要不得。要在新闻写作的领域里尽快上路,决不是靠投机取巧走“捷径”,而是靠扎扎实实下“笨工夫”。美国著名新闻学家利尼利厄斯·瑞安说:“笨是记者最大的财富。”从这个角度讲,初学写新闻报道的人,不妨就从下“笨工夫”开始。古人云:“书痴文必工,…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相继在报刊上发表了~些杂文稿子。因自己是初学写杂文稿,当然不能与那些杂文高手相比,但为了与诸多文友交流,我想谈谈自己写杂文稿的几点体会。第一,要多写“枣核”社会中“两头尖”的人和事。杂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集水为特点,是一种战斗的文体。因为我身在基层,所以若要想写好这类稿子,就必须对社会中的人和事进行“包打听”,特别是那些所谓“新闻人物”,就更应该特别留神。因为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是像枣核那样中间大两头小.所以作为身处“枣核”中间的大多数读者,其最感兴趣的就是“枣核的两个尖儿”,即社会…  相似文献   

4.
回想初学写作时,我把多写多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认为“熟能生巧”,只有多写稿才能多上稿,也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坚持每周写3至5篇.有时一天就写两三篇,不久果然陆陆续续出来了一些“火柴盒”、“豆腐块”,为此领导还表扬了我。几年过去了,可回过头来看,并不令人理想,因为发表的与发出的悬殊较大,更不用说什么重头稿子了。这使我一度陷入困境和苦恼,为什么写作水平上不去呢?原因在什么地方?一次,组织推荐我参加了上级举办的新闻骨干培训班。来自各新闻单位的“老记们”给我解开了这个谜:这就是平时只注重了多写,见啥…  相似文献   

5.
杨玉辰 《军事记者》2008,(10):71-72
初学新闻采写,失败在所难免,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依旧懵懵懂懂,找不到其原因何在,同样的错误下次仍然照出不误,这就不能不想点办法了。我们寻思:初学写作者从教材上学习新闻采写时,往往只从理论上知道“应该怎样写”,却很难从实践上懂得“不应该怎样写”。于是,对自己稿件中的问题也就容易陷人“灯下黑”,更拿不准稿件不被采用的关键在哪里了。  相似文献   

6.
石翼 《军事记者》2005,(7):69-69
近与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函授学员打交道,发现一些学员自参加新闻函授学习之后,心思并没有放到钻研教材和新闻采写上,而是迫切想知道刊稿的捷径和窍门,甚至开始琢磨如何去打通编辑的“关节”,走编辑的“后门”,争取早上稿,多上稿。这种急于见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欲速则不达,拔苗不能助长,走邪门歪道更要不得。  相似文献   

7.
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往往热情很高,经常写稿,稿一脱手就往新闻单位发。可发出去的稿件却如同泥牛入海,一篇也没有在报刊上“露面”。原因何在呢?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人们还没有认识和掌握它的时候,便带有盲目性。新闻写作也不例外,只有懂得了新闻写作的规律,摸到采写门道,写起新闻稿来才会得心应手,刊用率自然也就高了。那么初学者怎样才能缩短“入门”过程,尽快写出好的新闻报道呢?据我多年的写作实践,需要牢牢把住“六个一点”——问题准一点,角度新一点,口子小一点,挖掘深一点,材料实一点,写得活一点。“问题准”,就是你的报道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合当前形势,反映和回答广大群众最关心、实际工作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写的报道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这就需要作者纵观全局,  相似文献   

8.
记得我在野战部队刚开始初学写稿时,由于上稿迫切,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仅凭热情埋头写了上百篇新闻稿件,当我满怀信心地把一篇篇“得意”之作寄给了各级报纸杂志时,结果寄去的稿件没有一篇变成铅字。因此我曾经埋怨报社没熟人,报社用稿全靠关系,稿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虞城县人武部去年在中央级报刊见稿对篇,夺得了商丘军分区报道工作金牌,被评为河南省军区基层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创该部近10年来报道工作最好水平。部里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这都得益于刘政委的新闻价值观。”既要搬西瓜又要捡芝麻去年年初,虞城县人武部召开新闻组稿会,会上统计当季见稿数量,当一位通讯员汇报自己在中央级报刊见稿都是“一句话新闻”时,与会的大多数同志都笑了起来。参加会议的政委刘焕明没有笑,他严肃地对大家说:“我们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能在中央级报刊发个‘豆腐块’,这就不简单了,应当给予鼓励,而…  相似文献   

10.
从事新闻工作有些年头了,这稿那稿写过不少。不过,自己最得意的倒是一篇“会议新闻”。这篇题为《不恋“银窝”恋“草窝”银行干部何鹏辞官办起湘潭最大奶牛场》的消息,其实是篇人物新闻,之所以自己还满意,主要是这篇稿子对党报如何改革会议新闻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可以说是本人一篇尝试“跳出会议写新闻”的成功之作。在2000年度全国、全省好新闻评选时,也许是评委们出于对党报会议新闻改革尝试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这篇消息不仅评上了全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而且先后获得了中国地市报和全国大中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同时还…  相似文献   

11.
谢顾问:我虽初学写报道,却深知“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可有的老通讯员常常这样提醒我:学习写稿要脑瓜灵活,有点“超前思维”的本领。这不是在让我写假报道吗?因此,我要问:采写新闻是否需要“超前思维?”32837部队方节初方节初同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叫“超前思维”。所谓超前思维,通俗一点讲,就是指预见性考虑问题的本领。那么,采写新闻需要不需要这种预见性呢?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从这个角度讲,事实在前而报道在后,是用不着预见性的。但实际情况又没有这样简单。其一,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12.
不管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问题。有些记者、通讯员写新闻,总喜欢文字长一点;发新闻,也希望篇幅大一点,似乎文字越“长”越有分量,篇幅越“大”越能显示自己的水平。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自来水没有压力就上不了高楼”。我们当记者、通讯员的,怎样攀登新闻业务的新台阶?也需要自己寻求一种内在的推动力。从当前新闻行业竞争和报纸发展对提高稿件质量的要求来看,这种推动力就是“写好稿、登好稿”力争上游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记得初学写新闻稿时,只知把所获得的素材都写进稿子里,总想着有编辑把关,编辑修改,会从稿中提炼思想和主题的。结果,稿子没少写,大半年时间也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个铅字见于报端。我曾气馁、仿惶,觉得不是块搞新闻的料。正当我准备搁笔时,军报一位记者住进了我们连采写新闻。我鼓足勇气去求教,记者给我讲得十分耐心,十分透彻:你要把上面精神吃透,把下面情况摸清。摸到“活鱼”后,要把鱼腮。内脏去掉,鱼翅。鱼尾不要,最好还能把鱼头、鱼刺剔除,让读者“吃”起来省事,一下子“吃”到鲜美肥嫩的“鱼肉”。他给我讲了一个晚上,…  相似文献   

15.
军报实习的日子,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些天来,亲眼看见一篇篇粗糙的稿子经过编辑之手,被打磨成能上版面的文章,心中对那些默默作“嫁衣”的编辑老师充满了敬意。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我想换个视角看上稿,通讯员至少应该做到“三多”和“三少”。多写“好稿”,少争“头条”部队搞新闻的同志都希望自己的稿件能上“头条”。不少单位总结新闻报道工作,也无不是以“头条”论英雄。这无疑给“头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头条”是可求的吗?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军报实习,我感到:“头条”可求,但不可强求。“可求”在只要对新闻写作执着…  相似文献   

16.
时间虽然过去了4年,但那封编辑亲笔写的退稿信,连同那缀满红点点、红圈圈的批改稿,一直珍藏在我的剪报本里。每当写稿遇到挫折失去信心时,我总要把它翻出来,细细地品味一番,心中便会多一份力量。4年前,我初学写作时,总是急于求成,写出来的稿子,不加修改就寄给报社,结果都如“泥牛入海”,别说刊登,连封退稿信都没有收到过。当我认定自己不是搞写作的料、并决意放弃子这一行时,我在一位新闻于事的案头结识了《新闻与成才》。“采访体会”、“通讯员园地”、“我的第一篇”等栏目,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一下吸引了我。于是,我就…  相似文献   

17.
我初学写稿时,认为写长稿,才能说明问题,才有份量,但事与愿违,长稿登得少。后来参加县委宣传部通讯员培训班,编辑同志一再向我们讲要多写短新闻,即被人们称作“豆腐块”的小文章。我把这一经验当作座佑铭,坚持多写“豆腐块”,获得好效益。1986年初,我发现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时,有的地方大砍粮食种植面积,我立即写400宇的短新闻“调整产业结构,决不可放松粮食生产”,便于2,月17日登在《湖北日报》二  相似文献   

18.
要想写出一篇新闻,首先要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再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提炼出重要的事实材料,方能获得成功。即使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也不能例外。这是我写第一篇见报稿的一点体会。那时我还在空军二航院上学。有一年作完寒假返校后,队里部分家在沿海开放地区的学员假期中看到家乡富裕的生活,对比自己感到呆在军营吃亏了,想申请退学回家“下海”致富。学员队党支部及时对大家进行“立志军营”的教育,扭转了少数学员退学的念头。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题材,于是就以《面对现实、立足本职、学好知识》为题,写了一篇自以为不错的…  相似文献   

19.
我一接到第五期《新闻爱好者》,就被《庄稼棵里也出新闻》这条标题吸住了。翻开一看内容,更是爱不释手。我边看边想,看了四五遍。我周围的几个新闻爱好者也争相传阅。我是初学写新闻的,写作水平和认识能力都很低,写的稿件常常石沉大海。原来总认为自己生活圈子小,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什么新闻可写。看了吴学斌同志既有经验,又有实例的文章后,我去掉了“没新闻可写”的包袱,也学得了吴学斌同  相似文献   

20.
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精炼、隽永、深刻呢?笔者认为,除稿件内容要绝对真实可靠外,还要在快、短、活、深上下功夫。“快”是指报道迅速。新闻是易碎品,很讲究时效性。今天发生的新闻,不及时报道,到了明天有可能是旧闻,没有价值。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那么,如何才能把新闻写得快些、再快些呢?通讯员除有废寝忘食、敬业爱岗的精神外,把自己的爱好当作事业的追求,把平时自己认为有新闻价值的,就要赶快写,及时发。2001年11月1日,铁道部决定撤销临汾分局,并入太原分局,我及时撰写了这条改革新闻,第二天就被《山西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