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苑 《今日科苑》2006,(11):12-14
10月2日,2006年度诺贝尔奖评选活动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拉开帷幕。随后3天里陆续揭晓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主。至此,诺奖的三项科学大奖尘埃落定,美国科学家包揽所有奖项。今年的诺奖展示了哪些最新科学成就,各奖项得主又有何感想,本报对本届诺贝尔科学奖进行了一个全面盘点。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奖被广泛视为衡量地区科学水平的标准,但倘若要作量化分析则在得奖者的地区归属、地区划分、时段划分等三方面存在困难。本文考察了1901-2014年间全部575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就以上三个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订定了一个"诺奖指数"(Nobel Index),为10个国家/地区在1901-2014年间5个不同时段计算这指数,由是得出若干结论,包括众所周知的美国科学以二次大战为契机的崛起;英国在1920-70年间的突出地位;以及日本和俄国仍然大幅度落后于西方,等等。换而言之,以诺奖作为标准,在科学发展上非西方世界虽然竭力追赶超过一个世纪,但欧美至今仍然占绝对优势。最后,我们讨论了以诺奖衡量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并且对至今90%以上的诺贝尔科学奖项仍然集中于欧美这令国人扼腕的现象作一简单解释。  相似文献   

3.
正瑞典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0日下午4点30,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奖奖章和证书,获颁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46年的坚守,让这位85岁的老人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她的研究成果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  相似文献   

4.
从21世纪以来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专利数据出发,依据钱学森的技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体系层次结构思想,对诺奖成果的科学性质进行判断和分类。诺奖数据显示,近15年来,物理学领域呈现出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平分秋色的局面,而化学、生理学或医学领域明显地出现了趋向技术科学一边倒的局面。这意味着,仅从基础科学层次出发不足以实现接近诺奖和提升科技实力的宏伟目标,必须重视技术科学在建设科技强国过程中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是”所有化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医学家及经济学家梦寐以求的。每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会在斯德哥尔摩为年度诺贝尔奖得主颁奖。而这个奖的设立者就是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  相似文献   

6.
晨曦辑 《金秋科苑》2012,(20):41-43,47,44-54
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大奖——诺贝尔奖(2012年度)揭晓,让每一位华夏儿女欢欣和鼓舞。诺贝尔奖自从1901年颁发以来至今,终于在这一世界级大奖颁发111年,中国作家莫言首获诺奖。 诺贝尔奖有7个奖项: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丈学、和平、经济、地球(环境)。当诺奖揭晓后,中国一些专家纷纷解读诺奖各个奖项。  相似文献   

7.
每年10月是诺贝尔奖颁奖季。在诺奖颁发之前,一个另类的“诺奖”--“搞笑诺贝尔奖”的评选结果抢先揭晓。这个听起来有点山寨的“搞笑诺奖”始自1991年,由美国《科学幽默》杂志设立,主要颁发给那些“乍看之下让人发笑、尔后又引人深思”的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8.
每年10月是诺贝尔奖颁奖季.在诺奖颁发之前,一个另类的“诺奖”--“搞笑诺贝尔奖”的评选结果抢先揭晓.这个听起来有点山寨的“搞笑诺奖”始自1991年,由美国《科学幽默》杂志设立,主要颁发给那些“乍看之下让人发笑、尔后又引人深思”的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屠呦呦凭借对抗疟药青蒿素的研发所作出的贡献,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公民。这项荣誉圆了数代中国人的诺奖梦。然而,在兴奋不已的同时,科学界对中国当前科研圈的担忧和批评也与日俱增,因为这些研究机构缺乏重大创新成果,也缺乏培养创新人才、发现并支持有潜在科学突破的原创性研究的能力。那么,中国很快会出现更多诺贝尔奖得主吗?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1901—2016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人数及其获奖时的平均年龄等情况进行考察后,又对日本新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取得获奖奠基性研究成果时的年龄和升任教授或研究员时的年龄等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日本新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高达68岁;取得获奖奠基性成果时的平均年龄只有40岁;升任高级职称时的平均年龄高达43.35岁;获奖时滞长达28年。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在大学里普遍设立荣誉教授称号;将晋升正高职称时的平均年龄控制在45岁左右;并将科研资源的分配向40岁左右的年轻学者倾斜;而且在建党100周年之前不宜像日本2001年那样提出50年30个诺奖计划。  相似文献   

11.
王夕 《今日科苑》2015,(1):48-51
<正>从前,出租车司机们率先用行为印证了大脑具有强大的类似GPS导航系统一样的认路能力。在科学界,大脑的这项能力叫做空间认知,是大脑学习能力的一部分。而大脑是如何实现这一功能的,一直困扰着人们。而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约翰·奥基夫博士以及莫泽博士夫妇,用科学的方法,彻底弄清楚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大脑机制。"认知地图"真的存在么?"这项研究之所以得到诺奖青睐,绝非偶然。这项研究在大脑研究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1年诺贝尔奖于10月3日起陆续公布,此前令公众充满期待的屠呦呦无缘问鼎。虽然媒体称她所获得的拉斯克奖,距离诺奖也就"一步之遥",然而,透过她本人的获奖,以及今年颁发的诺贝尔奖项,我们不难发现,离学术的顶峰,我国的差距,岂止"一步",而是十分遥远。  相似文献   

13.
你想象过成群结队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一起的情景吗?在6月26日至7月1日举行的第55届德国林道诺贝尔科学奖论坛上,共有44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参加了本届论坛.他们的名字至少在本领域,有的甚至在自己的国家和全世界都如雷贯耳,然而在这里他们显得那么普通.在论坛主会场,主席台上往往坐着六七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观众席的前三排则坐满了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和他们的家属;在论坛休息大厅和餐厅里,几十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与大家挤在一起热烈地讨论;就连每天举行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也会有4到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轮流出席.  相似文献   

14.
从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到2009年,诺贝尔各奖项获奖者已经有几百人,但其中大部分来自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果不考虑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只计算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化学、医学)得主国籍,那么来自于第三世界的获得者几乎寥寥无几。这也许并不出人意料,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往往成正比。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奖是根据艾尔弗雷德&#183;伯哈德&#183;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每年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 10月9日,200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经济学奖等先后颁发。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世界公认的最高科学奖项。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次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地位、实力和形象,也是一个国家科学成就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研究历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成长经历,可以为我国培养杰出科研人才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2014年9月10日,中国第30个教师节之际,上海市科协举办了题为“对话诺奖大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从青少年做起”上海科协大讲坛活动。本次讲坛邀请到了199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厄温·内尔,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原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世界知名科学教育活动中心——XLAB实验室创办者和负责人伊娃·玛利亚内尔以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共同为上海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出谋划策。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建荣致辞,副主席王智勇、李虹鸣,秘书长王凡立出席大讲坛。讲坛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俞涛主持。  相似文献   

18.
<正>1972年,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为表彰她在治疗疟疾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她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奖是对那些作出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学者的最佳褒奖了。在每一块奖章背后,都有着许多故事以及人物,而获奖者只是作为其中代表,领取了这一奖项。我们在此对2010年度获取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的原理及意义进行解说,让大家能更深入地进入科学家们获得丰收的世界。此外,还有常被称作"搞笑诺贝尔奖"的Ig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每年在诺贝尔奖颁发之前,组织者会在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场对诺贝尔奖进行无厘头模仿以及致敬。他们的评选标准为:"乍一看好笑,却又引人深思"的十大成就。评委中不乏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而且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成为了第一位诺贝尔奖及Ig诺贝尔奖双料得主,他曾于2000年因磁悬浮青蛙的实验获得后者。我们相信,只有当科学研究成为一种乐趣、生命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功名之争,诺贝尔奖才会真正出现在我们中间。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诺贝尔奖中的"小老弟"——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于1968年,1969年首次颁发,比其他奖项的设立和颁发足足晚了半个多世纪。10月8日晚间,2018年诺贝尔奖最终颁给了威廉·诺德豪斯、保罗·罗默这2名美国经济学家。至此,自2007年到2018年这11年时间,美国经济学家已经拿了10次诺贝尔,经济学奖。诺奖评委佩尔·克鲁塞罗在颁奖仪式上强调,这两位学者研究的其实是同一事情,即放眼全球长远未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