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牺牲”意识是鲁迅写作中一个贯穿性的主题意念.其由鲁迅生命早期所经历的民俗经验而来,后又为他独特的生命遭遇所生发,为他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所深化和丰富,交织了他于启蒙者和启蒙对象生存现状的复杂思考.于诸般不同的意绪所矛盾交织的张力建构之中,读者不仅可见现实对于鲁迅个体精神形成所施与的重要影响,而且也清晰显见长期的精神奴役之下中国民众的生存世相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图像,体会到鲁迅精神的丰富与深刻并及文学表现过程之中其作为一位优秀写作者对于现实民俗文化材料进行审美内化的成功和独到.  相似文献   

2.
小红 《阅读》2008,(10):46-46
生活中谁没有过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谁没有过会出了努力最后却遭遇失败的时候?别人信心不足时,遭遇失败时,同情和安慰别人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你知道如何用英语去安慰别人吗?  相似文献   

3.
体育竞赛中的胜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体育竞赛中胜利和失败这对矛盾的辨证分析,可以帮助运动员正确认识和对待胜利与失败,从而做到失败面前不灰心,胜利面前不骄傲,引导运动员战胜自我,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4.
归因是体育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运动员的失败归因对他后继的期望和表现影响重大.归因教育是使当事人不合理的归因发生改变,产生一种有效的、适应性归因的教育方式.可控性归因是归因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凯利的三维模型,可控性归因可以更好的改变运动员对于失败的思考模式.归因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相互调和的空间,未来的归因理论应包含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5.
计算思维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结为概念理解、实践操作和计算策略.编程教学是发展计算思维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编程教学主要针对概念理解与实践操作展开,对于计算策略的关注不够.众多研究证实,学生在编程任务过程中经历的有效失败是促进计算策略形成的重要契机.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有效失败理论凝练编程教学设计的原则与策略,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鲁迅短篇小说中的几位女性形象。她们经历不同,性格各异,或强悍泼辣,或善良朴实,或经受过新思潮洗礼,但她们坚决的抗争都以失败作结。鲁迅先生以清醒的认识,深刻揭示出积淀的封建意识对人们灵魂的强大威慑力。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业失败"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大问题。它对遭遇失败的学生及其家庭,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导致"学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教育的评价机制存在问题。根据霍华德.加德纳关于多元智能评价的论述,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野下评价学生发展,能够有效减轻甚至消除"学业失败"现象。  相似文献   

8.
决不放弃     
晋玲 《阅读》2007,(9):10-10
一位哲人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积极的态度造就了辉煌的人生,未来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决不放弃,决不,决不放弃!"成功的秘诀就是如此简单。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失败只有一次,那就是彻底放弃!  相似文献   

9.
"没有失败的教育"思想在高校体育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60~70年代,格拉泽"没有失败的教育"思想在美国许多学校里极为流行.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师们帮助学生发展了一种观念,即他们可以在学校里取得成功,而学生也的确在这种成功的信念以及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的信念作用下,不断取得进步并向前发展.将这一思想应用于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录像观察法和分析比较等方法,对伦敦奥运会落选赛上中国男排败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男排心态上的浮躁和不稳定是落选赛失败的根本原因;发球接发球环节的不稳定是中国男排失败的主要原因;进攻战术体系的不完善,特别是后攻运用的不成熟是中国男排兵败日本的另一主要原因.通过研究以期能够引起对世界男排的发展趋势的重新审视,对中国男排下一个奥运目标的备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鲁迅辛勤地栽植了青年们一辈子。他特别地珍爱青年主要的根本的原因在于,鲁迅始终把青年视为革命的力量和希望。鲁迅是怎样培养和关爱青年的呢?在教育方面努力“解放”和鼓励青年;在政治斗争中支持青年反帝反封建,营救落难青年;在写作、办刊方面指导、扶植青年;在生活琐事方面也乐于为青年代劳。鲁迅对待革命青年、进步青年、文学青年有着火一般的热忱,有着慈母般的温暖,真可谓青年的良师,青年的益友。  相似文献   

12.
作为鲁迅笔下重要的动物意象,猫头鹰可以说是鲁迅神形毕肖的自我形象标记。鲁迅认同并自命为猫头鹰,显示了他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反叛。与猫头鹰一样,鲁迅是属于黑夜的,他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他对黑暗的反抗上。他是"无声的中国"的呐喊者,又是一位参透了人生虚妄的孤独"存在者"。  相似文献   

13.
对《祝福》主题的观察与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看法各异。在20世纪50年代政治话语模式下,人们多以革命的眼光看《祝福,》认为祥林嫂是一个被压迫与被奴役者的形象。这样的观察,固然可以突出祥林嫂形象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但同时遮蔽了《祝福》的另外一些重要主题内涵。从“怀疑者”与“觉醒者”的角度来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应如此理解《祝福》的主题: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性格有着深深的体味,他的心灵深处因之有着莫大的悲哀。他敬重那些能够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的人,格外敬重那些能够在人生的痛苦中觉醒的人。《祝福》通过祥林嫂的命运,寄寓了鲁迅先生对所有觉醒者与先知者——甚至包括他自己——的伟大同情与深深祝福。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小说的整个审美世界中,女性形象占有一席特殊的显赫的位置。鲁迅以其独特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既是社会悲剧又是性格悲剧的全部内涵,鲁迅侧重挖掘她们性格的缺陷软弱和致使自己失败的内在因素,体现了鲁迅对历史的悲剧思考。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负盛名的一篇,不仅在国内蜚声文坛,在世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阿Q正传》中,鲁迅独具匠心,采用了反讽与幽默相结合的诙谐手法,取得了板起面孔指责、说教所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论述鲁迅与沦陷区文学的关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优秀的爱国分子高举鲁迅的旗帜,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主张抗战救国。东北沦陷区和华北沦陷区的乡土文学写作,揭示了沦陷区人民真实的生存困境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生存意志,延续了鲁迅开创的乡土小说写作传统。南方沦陷区杂文作家没能继续坚持鲁迅风的写作风格,但其文学创作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也为抗日救国运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现代小说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悲剧理论家。将鲁迅小说置于他的人生悲剧理论之下考察,可以发现鲁迅小说集中有部分作品能够称为悲剧性小说。从悲剧人物、悲剧结局、悲剧根源和悲剧取材角度解读鲁迅的小说,可以加深对鲁迅小说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现代文学精神,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在鲁迅身上。鲁迅并没有提出空洞抽象的口号式的理论,他的现代文学精神,蕴含在他的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论之中。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启蒙主义,这是他的现代意识最深刻的表现,也是他的现代文学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核心。二是质朴的平民情怀和自审意识;三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四是永不放弃人的解放理想。这种文学精神,至今是照亮我们文学前途的灯火。  相似文献   

19.
当代"反思文学"思潮承继了鲁迅的理性品质和敢于直面人生的精神,对文革及更早的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大胆的质疑。另外,"反思文学"和鲁迅在对人及人性本质的探询上存在诸多暗合,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爱情的反复诘问、对自我的深刻解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迷信"成为"科学"的对立面。对于"迷信"的批判也是整个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而鲁迅却试图从"迷信"中发掘重建现代信仰的资源。从他早期对"迷信"中所存的"白心"的珍视,到五四时期对传统的批判,再到后期积极参与文字大众化运动,其中可见鲁迅由可存的"迷信"通向真信仰的独特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