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慎独"因其在儒家思想体系及中国思想史中的地位,成为历代学人关注之重点对象。传统上,人们将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这种理解源自郑玄、朱熹对《大学》《中庸》中慎独的注解。根据20世纪出土的帛书《五行》和郭店竹简,古文献中的慎独并未涉及独居、独处之范畴。"独"有独立性意义,代表着每个人特有的个性,个性又具有隐私性,可以为他人所知,也可以被自身刻意隐藏而不被人知,因而慎独便是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慎独”是儒家心性修养工夫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朱子以“存诚”“谨几”为核心,对“戒慎恐惧”与“慎独”两个概念进行了系统阐发,并对两者的动静性质作了界定。王阳明、湛若水等明代心学家则以“独知”“独体”为核心对“戒慎恐惧”“慎独”进行统摄,使之呈现出一个不断内化的演变历程。在去本体化思潮蔚然成风的清代初叶,李光地兼采朱子、阳明、蕺山之说,对“慎独”进行创造性诠释,他高度评价了朱子将“戒慎恐惧”“慎独”二分的思路,却又汲取晚明儒者之论,将“意”释为“心之所主”,将“慎独”与“诚意”释为同义。这一诠释思路使李光地的“慎独”说尊朱而不述朱,在新旧学风交替的清初具有独特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儒家相关思想提炼出当代职业道德修养的四种重要方法:"学思并重"、"慎独自律"、"榜样感召"和"躬行践履"。四者相辅相成,"学思并重"是前提基础,"慎独自律"是境界追求,"榜样感召"是力量源泉,"躬行践履"是实践精神,它们构成了相对统一的整体,这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以一定启迪。  相似文献   

4.
"慎独"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术语,是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围绕着慎独,讲解《大学》《中庸》《传习录》等系列文化经典,可以有力地推动学生的道德实践。本文阐述了慎独教学的重要性,总结了如何教授和实践慎独以切实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教学经验。希望"慎独"的教学能够在各大院校得以大规模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当前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政治学的学科特色.与西方不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表现为"唯实政治学"或"治理政治学".本文揭示了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和线索,并由此指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关注重点自有其特色.这些重点包含重农、重一、重和、重民、重德等.与政治实践的紧密结合则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最主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慎独"精神是我国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在一人独处时,时时刻刻做到自律,自觉恪守道德规范,不做任何有损道德的事情。"慎独"既是一种习惯的自律,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从传统"慎独"思想着手,分析当前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慎独"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栋以其独特的诚意观来纠正心学的流弊,价值很大.他综合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与王艮的"格物之学",提出"诚意修身"说.王栋强调"诚意修身"必须立定主意,把诚意看成是彻首彻尾的修身工夫,特别要求在"诚心"上下功夫.他解诚意功夫为慎独,认为诚意本身就是一种功夫,而慎独也是一种功夫,而且这两种功夫是相通的.王栋认为这种慎独的诚意功夫,不是已发之功,而是未发之功.王栋不仅把"独"字解释为"意",且赋予以不睹不闻,未发之中的本体地位.王栋还针对当时的痼疾,提出"诚意祛病"说,试图用"诚意工夫"来防止现成派的"乱发"之弊的"狂"者意志.王栋认为诚意是为了正心,做到自心自性,自诚自明.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中国教育思想史"实质上仍然是教育精英思想史.教育精英的思想、政府的教育指导思想和大众的教育思想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三者的错位和磨合过程构成了真实的中国教育思想史--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要求教育思想史研究的对象范围、研究思路以及方式方法都要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要将反映历史上普通人教育思想观念的各种材料与传统典籍、典章一样作为研究的重点,并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经典文献,大胆引入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现象学等学科方法,借助田野考查突破单一书斋式研究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人学理论与历史”是北京市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中的重要项目,是人学学科建设的重点工程。它的最终成果是三本书:《人学原理》、《西方人学观念史》和《中国人学思想史》。人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过去是没有的,它的出现缘于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在讨论过程里,人们逐渐意识到人学学科建设的必要。从那以后,出版了多种专著,如《人学原理》、《西方人学思想史》、《中国人学思想史》、《世界人学思想史》等,论文就更多了,但是把人学原理和人学思想史结合起来作整体研究,上述著作则是人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为什么要这…  相似文献   

10.
老庄学研究是熊铁基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事的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其研究特色在于注重老庄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将老庄学与中国思想史结合起来展开综合性的研究。熊先生的老庄学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无论足对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还是对道家道教文化研究的深化,都是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11.
老庄学研究是熊铁基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事的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其研究特色在于注重老庄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将老庄学与中国思想史结合起来展开综合性的研究。熊先生的老庄学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无论足对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还是对道家道教文化研究的深化,都是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12.
青木正儿中国文学理论史"三个时期"观点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木正儿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一书中提出“三个分期”的观点,力图从全新的角度对中国文学理论史进行时期划分。着重分析“三个分期”观点的内涵和理论突破。并从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的学术背景中论述此观点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修身自强方法,最早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在我国道德建设实践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领袖、大师级的人物不仅自己得益于"慎独",做"慎独"的表率,也教育后人以"慎独"为诫。康熙皇帝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民。《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晚清名臣曾国藩则强调:"慎独则心安。"  相似文献   

14.
儒家“慎独”伦理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是一种自律性道德.可以借鉴我国儒家"慎独"的伦理思想来治理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不良道德现象,把握住大学生网络生活与善受独处、慎于隐微的"慎独"伦理精神相互契合的地方,在实际的生活中能够在思想、言行、交往等各方面达到"慎独".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阶级斗争转为经济建设,并逐渐恢复了政治思想方面的研究,我国政治学从革命论范式转向建设论范式。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经过了传统的政治学研究范式、西方政治学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以及多种思想范式并存的时代,但是缺乏政治思想史的政治学范式研究。本文阐述了政治学范式的概念、中国政治思想史范式研究的发展历史以及如何运用政治学范式,以期为促进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慎独在我国道德建设实践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领袖、大师级的人物不仅自己得益于"慎独",做"慎独"的表率,也教育后人以"慎独"为诫。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教育人,就是要培养他们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总是牵着他们的手走路,要让他们独立行走,使他们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昨晚伏案读书,我读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的爸爸带领自己年仅11岁的孩子去水库边钓鱼。这个水  相似文献   

17.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对该概念本义的解读学界始终未有定论.从"慎独"传统解读和本义入手厘清其含义,认为"慎独"意在强调内心对于仁义礼智圣的专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慎独"在当今社会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在数字虚拟空间中遨游成为常态,给人们的现代生活画上了",点睛之笔",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网络的巨大影响力。然而,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使得在网络空间传统道德发生了变异,网络道德建设问题突出,表现为伦理道德指导的缺乏、主体道德判断能力的降低和主体道德约束意识的缺失。确保"慎独"精神的渗入、加强"慎独"的养成教育、构建"慎独"实现的外在条件、增强"慎独"的道德匡正功能,是"慎独"精神视域下网络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就"阳明学"概念的一般性意义与特指性意义,以及这一概念提出的过程,又是怎样被东亚世界接受的,并且是如何从一个近世称谓演变为近代概念的,在"阳明学"概念被普遍接受前,还使用过什么称谓,它有什么思想史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度分析和系统考察,因此认为,作为"术语"的"阳明学"源于中国和朝鲜,而作为"概念"的"阳明学"则源自于近代日本,并且是由日本近代阳明学之父井上哲次郎首先提出后为东亚世界所普遍采用的。中国阳明学者和朝鲜阳明学者使用其他概念指称阳明学,其用意既有贬义的,又有中性的,还有隐晦的。  相似文献   

20.
<正>"学校文化"近些年是个热词,我想从文化办学的角度来谈谈我的一点思考和做法,重点想说三个问题:为何选择"慎独教育"作为我们的办学理念?为此我们重点做了哪些工作?眼下见到的收获是什么?一、为何选择"慎独"为核心办学理念?什么是文化?大概专家学者会给出无数个回答,我们教育界的同仁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我理解中的文化就像一头洋葱,最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