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中国传统的生死观的探析中,比较和分析理性主义生死观与非理性主义生死观、享乐主义生死观与重视精神价值追求的儒、墨两家生死观的异同,挖掘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死观的传统生死观资源,促进大学生热爱生命,显示生命意义,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中国的学者对生死观有着独到的见解.先秦儒道生死观中的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意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更好地珍惜生命;先秦儒道生死观中“死而不朽,死而不亡”意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创造生命的价值;先秦儒道生死观中死亡意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相似文献   

3.
《达生》认为生命是形、精的结合,养生包括养形和养精两个方面。但在形、神二者中,神重于形,养神重于养形。“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的原因在于“神全”,“神全”则“形全”,可以不受外物伤害而得长生。《达生》篇的生死观、生命观和养生论都与《庄子》内篇不同,而与《管子四篇》相似,是受黄老学派影响的庄子后学所作。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他之所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最终用生命铸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史记》 ,有赖于正确的生死观做为他“腐刑”后继续“苟活”的精神支柱。他的“人固有一死 ,死 ,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罕譬 ,片言居要 ,百意烛照 ,感悟生命 ,洞明人生 ,彪炳千古 ,震响史册 ,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 ,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存在着两种生死观,一种是“士可杀不可辱”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追求个人道德、个人气节的冰清玉洁以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这种生死观以屈原为代表。另一种是“忍辱以求生”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为了人生价值的实现,有时不得不使自己在精神尊严等方面忍受让人难堪的耻辱,这种生死观以司马迁为代表。司马迁含冤忍垢写作《史记》,正是对其生死观的躬亲实践。司马迁是伟大的,他的人生遭际是令人同情的,他的生死观所包含的真理内容是令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政治人物受先秦诸子生死观的影响,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为政治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政治人物自杀行为遂为普遍接受。中国“差序格局”下的“自我主义”和“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对政治人物的自杀行为形成巨大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泛神论”基因对古代政治人物信仰上的阻力小,使其易于采取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7.
西方生命教育工作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是一种生死观教育,包括“关于生死的教育”和“为了生死的教育”。前者是知识性学问,后者是生活智慧。人生在世须务本求实、积德行善、追寻生命的社会价值,我国这种传统的道德文化观导致我国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生命的长久与安宁,重在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8.
生命教育的忽视和道德价值观的迷失导致青少年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得学校德育重新关注道德的生命基础。庄子生死观的“齐生死”“保身、重生”“逍遥游”等观念,对学校德育改革有现实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与“死”?面对大学生生命意义观现状,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生死,对大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不仅使大学生能够对生死有深度的理解,更在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信仰和生命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先秦儒家学派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人生价值。儒家主张舍生取义,但在生死抉择问题上,却是非常慎重的,并不赞同无谓的牺牲。追求精神不朽、正命而死是儒家看待死亡、超越死亡的基本态度。儒家生死观念的形成与先秦时代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国同构组织形式是儒家生死观滋生的土壤,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其生死观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11.
儒家做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渗透、影响着中国人传统的世俗化的生死观。儒家生死观的核心内容就是乐生安死。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传统儒家生死观的积极影响,构建起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认识死亡、正视死亡并超越死亡的科学生死观。  相似文献   

12.
“撒叶尔嗬”是至今仍广泛流行在鄂西清江流域土家族中的古老丧葬仪礼。“撒叶尔嗬”具有自由性、集体性、狂欢性的特性,其中展现的情爱生活揭示了土家人独特的生命现、生死观。  相似文献   

13.
儒家在生死观上重个体生命的本体存在,主张以“义”来构建现世的生活,同时又不否认“死”的存在。认为超越死亡的唯一办法就是摆正义利观,做到生死两安,生死和谐。儒家这种主张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融个体生命于众生之中,超越生死,实现永生的生死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健康个体的塑造、教化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现实。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许多专家和学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概念: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生死观教育等等,名称多样,概念表述不一,但所有的概念其理念都涵盖了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创造提升生命的价值。笔者将借用生死观教育概念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的中心在于儒道两家的终极关怀。两家分别以“仁”和“道”为其生命的终极价值。面对死生的矛盾 ,儒家以立德立功求“仁” ,以对生的关注来避开对死的直面 ;道家齐死生、泯物我 ,并以归于自然来守住生命的本然———“道”。两家生命超越的途径不尽相同 ,却都是在生命的现世历程中进行 ,面对现实的无奈 ,都无法获得真正的完满  相似文献   

16.
“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的生命中所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也成为许多哲人为之探索的要点。船山先生在批判佛教生死观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了独到的阐述,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老年人在生死观上表现为不怕死,而当真正面临死亡时,又呈现出恐惧的一面。此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原因。解决老年人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一是要突破人们对死亡的避讳,二是避免用革命英雄主义生死观看待自然死亡,三是要对老年人进行生命教育,提升其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老子》关于生死观的论述,凝聚了老子对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的深层次思考。今天,我们反观其生死观有助于引导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同时丰富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先民对生命现象的思考,通过他们当中流传的“不死药”神话反映出来。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西南少数民族“不死药”神话的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少数民族先民辩证的生死观、生命观以及女性在生命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生死观呈现出多元取向:一方面,魏晋玄学生死观继承了道家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以自然主义的态度和对个体价值意义的肯定超越了两汉儒家生死观,但未能彻底解决自身内部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在东晋南朝以后逐步化解,从而表现出宁静淡远的趋向;另一方面,以佛教、道教为主体的宗教生死观与玄学生死观同时并存,对人们的人生思想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形神之辩”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看作是不同生死观的对立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