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一、构建职前职后相沟通的新的教师教育体系焦作市是教育部确定的“职前职后相沟通”课题小组的牵头者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题小组的参与者。几年来,我市紧密结合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以抓好实验区工作统揽教师教育工作的全局,在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模式、内容及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建立和完善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沟通的教师教育体系,是优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为此,我们积极探索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发展路子,最大限度的发挥师范院校的办学效益。1997年,市政府决…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是高师教育改革的难点,而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又是整个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点。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策略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明确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课程目标;科学设置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课程内容;探索与职前培养相衔接、呼应的职后培训课程实施模式。  相似文献   

3.
入职培训--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需要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职后提高一体化。而在我国,现有师范教育中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相分离的情况仍然存在。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的建立不仅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之间形成了一个过渡阶段,而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本拟从我国教师教育中实行这种培训制度的必要性、具体实施以及积极意义等方面加以阐述,希望我们真正重视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并把它看做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阶段.逐步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是强调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整合功能,以求教师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中能持续性地、阶段性地提高素质。搞好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主要从统筹设计教师教育的培养计划、制定阶段性培养目标,依据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优化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探索多样化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实现模式,强化教师教育的约束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以保证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师范生培养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及在职教师专业发展与职后培训模式创新,是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如何缩短师范生专业成长周期,保障教师职前职后专业发展无缝对接,迫切需要高师院校在师范生职前培养及职后衔接上有更多的创新探索与实践。笔者以湖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为例,介绍卓越教师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基于高师院校对接师范生培养与在职教师发展路径与策略的案例,以期为当今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培养及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教师专业素质建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之谱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背景,我们有必要对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培训作一统筹规划。职前的教师培养应侧重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专业思维方式的训练;专业情感的培育和专业行为的初步习得;职后的教师培训则应侧重于专业实践知识的管理,专业反思习惯的养成和专业教育智慧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关于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比较,探讨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 培训为什么要实现一体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一体化”的实质和内涵,以及怎样实现教 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河南师范大学通过承办"国培计划"中西部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培训项目,对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协同培养实践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依托河南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学校"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产学研特色,结合中小学教师的特点,优化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加强职前职后一体化协同培养实践。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通过职前职后一体化协同培养实践策略,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事业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近十年的国家级、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一直在探索"研训一体"的职后教师成长模式。这种模式立足校本、扎根职场,做中学、做中研究、做中成长,集教育、教学、研究、发展于一体。它通过问题研究、理论学习、现场参与的组织方式与专家引领、个体反思的合作行动研究方式,引领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操作办法,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种职后培养模式与职前师范教育相结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并改造为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简称为"1+2.5+0.5"模式,该模式可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在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系列改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的现状,及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构想,对探索和实践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有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教师实践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能力。教师实践性知识目前尚有不少问题,表现为:教师职前的实践知识普遍缺乏;实践性课程在教师教育体系中不完善;教师职前教育忽视职业效能感的培养;教师实践性知识缺乏系统化。因此,需要完善以"教学问题"为导向的教师培训机制;在教师教育体系中完善体验式教学;职前教育要重视教师职业效能感的培养;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师教育一体化不仅要在组织形式上一体化,更要在培训方案、课程设置上真正实行一体化。设置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课程,必须充分整合职前培养课程与职后培训课程的优势,扬长避短。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要遵循开放性、前瞻性、客观性、发展性原则,打造一体化教师队伍,建构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职前培养课程和与大学教育紧密结合的职后培养课程。  相似文献   

13.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其教育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育实践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职前教师能否尽快适应教师职业的要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提出实践取向的理念为职前教师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分析职前教师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构,从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教育实践能力的训练和监控、职前教师培养队伍的加强和展现平台的提供等方面来探讨职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期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化是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较多的一个论题。检索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学术界主要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理论、教师专业化实施的制度保障和教师专业化的实施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应尽快制订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将教师的学历要求转为资格要求;改革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方式,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教育体系;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地位。  相似文献   

15.
职前教育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阶段,其教育质量影响到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当前,幼儿教师职前教育中存在偏重教育理论知识传递、忽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重视实践教学、加强高校与幼儿园的深度合作已成为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改革的重心。“U-K”专业实践共同体是高校与幼儿园基于合作共赢目的建设的、有助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型组织。它使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发展融为一体,使幼儿园成为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力量,为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改革提供了极好平台。  相似文献   

16.
郭强  冯建新 《绥化学院学报》2014,34(10):135-139
特殊教育与特殊教育学之间模糊关系、随班就读师资的培养及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等对高等特殊教育本科师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从特殊教育与特殊教育学之间关系、特殊教育专业划分、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课程问题以及培养模式类型角度,探讨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得到本科层次特教师资培养的启示:应拓宽特教师资培养模式类型;既要培养言语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专业师资,又要培养特教学科教师或随班就读的复合型师资。  相似文献   

17.
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是提高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从目前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来看,还存在着不足。根据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的需求,笔者认为,在培训中要重视师资培养与师资培训的有机结合、师资培训与教学实践及科学研究的结合,同时师资培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灵活选择培训内容和方式,注重师德培养。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的大趋势。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因其教育对象的复杂性,需要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训练技能,因此其专业发展的要求更加强烈。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密切影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采用文献法,对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的研究,分析其特点,提供经验及启示,以期助推我国特殊教师教育改革及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article, we focus on the use of the visual for reflection in ‘alternative’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nd, in particular, we address the question: How and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eacher education using the visual? By way of illustration, we focus on the use of pre‐service teachers’ photographs in a public exhibition, participatory video documentary production and pre‐service teachers’ use of photographs in their professional teaching portfolios. The article draws from research done in relation to three alternative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projects based at McGill University in Canada and the University of KwaZulu‐Natal in South Africa.  相似文献   

20.
Most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have adopted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that place experienced teacher guidance centre stage, particularly within the context of regular pre‐service field training sessions. In this article, after analysing the data taken from a longitudinal survey on the computer skills and attitudes of students toward the integration of ICT in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at the University of Sherbrooke, the authors underline the potential contradictory effects betwee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bserved during practicum and the effort to support th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school during university training. They conclude by underlining the importance of support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actising teachers regarding the use of ICT, with the aim of changing practices observed by students in training and optimising the probability of increasing the use of these technologies in their future role as teac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