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通过对都匀地区电视受众抽样调查,分析目标受众和专业受众的心理需求,进而认为,加强电视栏目的个性化设计是电视传媒捕捉受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受众中心论的电视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受众中心论,提出传播活动要以满足受众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播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信息,反应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深入探讨了基于受众中心的电视传播结构模式,论述了电视传播实现受众中心的方法:研究受众、在主体控制层面确立受众中心、根据受众调研决定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受众需要实行"广播"与点播相结合的播放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心理的屏幕上,侧重观照考察了电视受众的诸种接受现象,深入探讨了电视受众的接受心理特征,从而进一步揭示了电视受众独特的心理规律。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视文化的蓬勃发展 ,受众在电视文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受众审美情趣的研究 ,有助于电视文化的创作和传播。本文试图从受众审美情趣中的民族风韵、乡土情结、时代特色、角色个性、年龄级差等五个方面对受众审美情趣多样性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媒体批评作为当代文学批评的新兴范式,生存在大众媒体市场化运作的兴盛之中,必然要接受来自于大众媒体传播内在的规律的要求:重视受众地位,满足受众需求,研究受众心理,引导受众。媒体批评传播过程内部的受众及其所代表的微观市场,成为影响媒体批评重要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电视选秀是受众话语权的产物,受众生产电视选秀时,对电视选秀的文本进行了建构:对传统进行颠覆,使传媒媚俗,使青年亚文化身份被认同。可以这样来评价选秀:选秀是受众消解焦虑与弘扬主体性的统一,选秀使受众审美倒退为机械水平,选秀使电视拟态环境中的虚假被确认。  相似文献   

7.
受众的娱乐休闲需求是电视娱乐化的成因之一。电视娱乐化的危机体现在:由于受众个体差异引发受众需求多元化,分化的受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娱乐化的软新闻节目,硬新闻节目也有自己的受众群。因此,挖掘出需要硬新闻信息的受众资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是新闻界努力的方向。实现硬新闻节目与软新闻节目的分流是电视媒介解决娱乐化危机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8.
李城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0):92-96,105
繁荣电视文艺与文化,不仅需要创作者创作出优秀的电视文艺作品,而且需要提高受众的审美力与批判力,才能有效促进电视文艺生产传播的良性循环。因此,针对电视文艺受众心理特点及需求,通过内外因素的合力提高受众媒介素养,积极地引导电视文艺受众选择与接受优秀的电视文化,以最终实现电视文艺传播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9.
朱琳 《保定师专学报》2006,19(4):112-112
从不同频道和不同时段探讨了电视综合新闻相似性的受众意识。突出电视综合新闻相似性对受众的关怀,理智看待和有效利用其相似性,可以优化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从受众心理透视电视选秀节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电视选秀节目已成为电视界的流行风.通过选秀节目本身、各种媒介环境、选秀节目带来的草根明星效应以及多样式互动平台等方面,分析电视选秀节目对受众心理的影响,结合"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等有关传播学理论,能够从受众心理角度透视电视选秀节目.  相似文献   

11.
当前电视受众心理的基本特征是:一、认知心理,受众需要通过电视媒体感知周围环境、认识生活。二、认同心理,受众认同感的产生,来自信息传播的真实性。三、参与心理,受众需要通过电视媒体体现主体意识,进行表达与互动。四、娱乐心理,受众需要通过电视媒体丰富生活内容,消遣娱乐。电视栏目应当主动适应变化、适应受众的心理。  相似文献   

12.
研究传媒形态要理解传煤的外在表现、内部结构及其发展态势。一定传媒形态的出现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电视为例,从大陆电视的发展可以观察到受众心理空间的改变对电视传播的重要影响。中国电视形态与受众心理空间的差异度大于契合度。电视媒体注重对受众的引导与教育可厚非,但随着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提高,受众的心理预期更高,主体意识更强,而媒体对受众的重塑则 方式上更加契合受从的心理。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和电视与网络的传播特点,从受众的知觉通道、注意选择等认知环节和认知图式等心理机制的角度出发,分析新兴电子媒体对受众心理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国内电视剧的受众评估模式虽然有了初步体系理论和测量实践基础,但是有关周播剧方面的受众评估模式却仍需探讨与构建。本文主要通过对周播剧概念范畴、受众评估模式的定义解释,来阐述如何构建新型的周播剧受众评估模式.旨在能对国内电视受众评估模式体系的完整建立有所补充。  相似文献   

15.
国际互联网(Internet)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传播改变了传统传播观念中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使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在网上,受众不再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端,而是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的内容.本文将通过对大量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来探讨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受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电视民生新闻因其对受众的生活帮助、心理关怀而迅速发展,又因其对受众倾诉关注,为受众提供真实的信息而受到普通老百姓的喜爱。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电视作为最具有舆论引导力的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连接电视传媒和受众纽带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不论是出于提高节目收视率的考虑,还是出于节目本身迎合受众审美要求提高的需要,他们与广大电视受众的交流尤为重要。然而囿于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主持人无法做到完全、公开、及时地与受众交流,因此,在现有条件下,主持人如何与受众交流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受众的主体地位逐渐增强,进行受众调查对媒介和受众群体都有重要意义。对网络媒体受众的基本特征、媒介趋向和媒介接触行为的调查有助于网络媒体传播策略的选择,网络媒体的优越性有助于受众调查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电视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电视新闻传播者的受众意识在不断提升,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贯彻到电视运行的各个环节,电视新闻传播者从频道的定位到栏目的策划、选题、主持人设计,无不是把受众作为第一考虑要素,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受众是演讲活动的重要要素,在演讲中决定演讲的内容和方式,影响和参与演讲的过程,是演讲目的的实现者;演讲者只有树立正确的受众意识,认真把握演讲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把握受众的基本特点和心理,积极与受众进行现场互动,才能实现演讲的目的,增强演讲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