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评价是学校管理的杠杆,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导向,它是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的具体化。在构建评价体系时,首先要改变教师评价的目的这个观念,变以奖惩为目的的观念为以发展为目的的观念,以创新的思维,更新教育工作的绩效观、质量观、考评观。注重“六个结合”,做到诊断准确;导向正确,激励有效,调控有力。  相似文献   

2.
近三年,根据我校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每学年学校都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对全校教师进行全面、公平、公正、细致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的发展性评价理念。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学校、学生、家长、同事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从评价的结果和效果看,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大大促进了我校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3.
教学质量评价是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活动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通过评价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确保持续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它不同于诸如高考之类的选拔性的评价。根据教育服务观,评价对象主要是施教者,评价内容主要是施教者的“教”,评价主体主要是受教者,评价策略主要是过程性评价。据此,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无论是在评价理念上,还是在评价实践上必须实现四大根本性的转变。这是学校教育本质和教师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本从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评价方式的批判着手,阐述了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对我国教育评价的几点启示,提出:学校教育评价应成为自然的学习环境的一部分;学校教育评价不仅是在学校中进行,而应在整个社会中进行,滓教育评价应以“个人为中心”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课堂教学系统为对象,按照素质教育的价值标准.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课堂教学观对照课堂教学,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科学化、制度化的形成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群体素养,实现学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李红 《云南教育》2001,(24):8-9
我校初2002级承担了“实施课程设置计划,控制学校活动总量的实践研究”的省级课题。这项课题研究对英语学科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改变“时间加汗水”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得较大的教学效益,探索英语教学的合理结构以及评价模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转变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教学质量观和以单向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观,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得到主动全面发展。进行上述课题研究的关键在于实行“动态分层教学”和“分层评价”,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在就近发展区都能得…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选修Ⅱ模块对学生的评价实施过程中,要把正式评价方式与非正式评价方式结合起来,以非正式评价方式为主,由师生来共同商定评价.方式,并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让评价真正体现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和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课程理念,发挥选修课Ⅱ在高中课程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学生学业评价问题已成为重点研究的课题。笔者在教学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以"知识本位"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从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对中职学校学生学业评价进行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应运而生,并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素质教育观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提倡手脑结合,使学生懂学习,会研究,善创造,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与此相应,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是推动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必须从多元、主体、开放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0.
完善上海职教评价机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树超 《职教论坛》2002,(17):34-37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上海职业教育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调整为抓手,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的工作策略,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变化,大致经历了数量规模发展为主、适应性调整为主和提高办学水平等三个阶段。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性调整过程中,上海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评价工作,为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国加入WTO后,劳动力规格和质量标准面临国际化挑战,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国内外劳动力大市场的竞争需要。这就迫使我们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评价机制,加快…  相似文献   

11.
为配合2013年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调研项目,对2008年以来有关高职教育评估的各类研究文献和政策文件进行了深度研究,梳理出学者、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理性认识,在总结第二轮评估工作的实施效果、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完善评估体系与管理体制、完善评估指标体系、改进评估数据与操作过程等一系列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增值评估:一种发展性的学校评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教育机构使用增值评估法,始于美国。增值评估以学校教育活动对学生增加的价值为教育评价标准。学校评估的增值评估法引入我国,不仅能增强学校效能评估的效度,而且为我国的教育评估提供了新理念,具有借鉴意义:以教育效果代替教育质量;更加关注弱势学生和弱势学校,强化公平原则;推进发展性评估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强化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绩效考核工作十分重要。构建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指标体系,可以使考核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应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摈除传统的经验测评方法,结合学校实际,对于系统地阐明高职院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中的模糊评定过程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赋能型评价倡导创新性和先进性的教育实践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凸显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是一种新时代中小学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的区域评价范式。通过协同化赋能、项目化赋能和数据化赋能等方式,赋能型评价既可以全面评价区域内某一学校或班级的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发展现状,也可以依据评价结果分析与反馈,实现精准帮扶与改进,全面优化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5.
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学生在任务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为核心,强调任务的真实性和情景性。实施表现性评价的重点在于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评分规则。生物学科中的观察、实验、调查、角色扮演、设计、制作和课外实践等活动类型适合进行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新型的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业水平有着综合的评价和重要的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是影响中职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在阐述学业评价相关概念、国内外评价现状及相关评价理念的基础上,认为中职学生的学业评价应包含学科学业成绩、职业道德素养、岗位适应能力等内容,而该评价体系的有效建构一定要充分体现二阶段三课堂的深层建构内涵以及多元化的浅层建构表征。  相似文献   

17.
应对当前高中化学新课改需要,提出了构建高中生化学学习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并就如何建构新的、合理的"高中学生化学学科素质发展评价体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综合素质评价既是一种评价观,又是一种评价方式。作为一种评价观,它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它与中考、高考等外部评价互动、结合,共同构成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是个性发展评价,也是真实性、过程性评价,还是内部评价。我国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误区是依然坚持具有应试教育性质的工具主义素质观和评价观,致使综合素质评价蜕变为强化的外部评价,进而使其成为变相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19.
There is a growing agreement among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n schools and among researchers, concerning the advantages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the limitations of large-scale assessment. In this paper, the school-based assessment reform of the Central Board of Secondary Education (CBSE) popularly known in India as continuous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CE) is studi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iculum policy outlined by the National Focus Group (NFG) on Examination Reforms and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ramework 2005 (NCF 2005). The necessity, importance and scope of CCE have been a matter of debate among stakeholde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curriculum planners have conceived of school-based assessment and how it is implemented by CBSE. Though CBSE makes extensive reference to NCF 2005 in its manual, its scheme of CCE contradicts with the philosophy of that framework. At the same time, CBSE's CCE is more in alignment with the position of the NFG, which formed the basis for NCF 2005 on students’ assessment.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se conceptual differences in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have created confusion. Furthermore, decentralised decision-making on assessment, less rigid recording and reporting procedures, flexible timeframes, and continuous engagement with teachers are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CE.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s about a design-based research project which evaluated the novel use of Lesson Study for assessment (LSfA) purposes. It starts by explaining the principles and design of LSfA procedures based on a Lesson Study model and dynamic assessment principles. It outlines the training and support provided to six Lesson Study teams in three primary and three secondary schools, each involving two class teachers and the school’s SEN coordinator. The evaluation findings focused on the LSfA processes and procedures, for example, the outcomes of LSfA for teacher confidence and knowledge, assessment capabilities and continued benefits. The LSfA process was seen to involve processes such as honest and constructive observations, analysing lessons to see what to change and using knowledge about learning difficulties. Some of the context factors that supported and inhibited the process are also outlined. Analysis of the pre-post LSfA pupil assessments showed a decrease in identifying areas of pupil difficulties and an increased identification of enabling factors. This is interpreted as evidence for the LSfA having dynamic assessment potential.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n account of how the LSfA procedures were adapted in response to this evalu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