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维青 《大观周刊》2012,(21):189-190
农村小学生初学作文感到无从下手,应从以下入手:让他们喜欢上写作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让他们读自己的和别人的作文,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放开手脚写;让孩子领悟写作规律。总之,指导小孩子作文是有方法的。  相似文献   

2.
2000年4月22日,我来到湖南省衡东县新塘镇采访一名中学生上吊自杀事件。访问孩子的父母、老师、同学,看孩子生前留下的日记、作文,在孩子生活过的校园流连。从孩子的课桌上和书房里揭下的三张字条,将我的心彻底震撼了。这孩子告别世界的年龄仅仅13岁。如果他不是一个求上进爱  相似文献   

3.
《军事记者》2006,(5):72-72
有个函授学员给我们写信倾诉心曲:“我初学新闻采写时胆量十足,信心百倍,可当经历了几番挫折和失败之后,胆子变得越来越小了,这是为什么?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这种“越写胆子越小”的现象,由于学员具体情况的千差万别,我们不便对它的实质和背后掩藏的东西贸然下一个笼统的结论,但根据多数学员的采写实际和心理反应,我们不妨对这种现象谈谈我们的看法,供学员们作为自我调整采写心理的参考。首先应当看到,“越写胆子越小”或许是一种成熟和进步的表现。初学写作时,许多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这种“勇敢”,既可能是一种难得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记得是这篇通讯见报那天晚上的下班路上。一位朋友说,《让孩子给你打个分吧》写得好,独辟蹊径,建议我读读。我读了,有同感。孩子是社会的希望。作为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成才,真是办法用尽:“或者耐心启发,因势利导;或者高价聘师,买乐器,走艺术之路;或者物质刺激,能考双百分,就给你买这买那;或者限制活动,死啃书本;或者冷言刺心,板子触肉……作为社会,介绍培养儿童成才方法的文章,不说是汗牛充栋吧,也是经常能拜读。当然,这些都无可厚非。但,对这些方法,孩子们是赞成,还是厌恶?是有效还是无用?不要说家长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它,即使是我们的记者,我们的文学家也很少从这方面反映  相似文献   

5.
<正>"档案是什么?你们平时写的作文、拍的照片,参加比赛得到的证书,爸爸妈妈为你们保留下来,这就是你们的成长档案。"面对成都市青羊区特殊教育中心的孩子们,省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解说员这样说到。也许这并不是档案的标准定义,可这样生动的解释,让这群特殊的孩子脑中有了档案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丁秀荣 《大观周刊》2012,(27):219-219
提起作文,不少教师感到头疼,学生们更是绞尽脑汁、抓耳挠腮,面对着作文纸使劲咬笔杆半天都挤不出一个字。于是乎,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拦路虎,人们常说,“文无定法”,此话并不错。然而,面对初学写作的初中生,教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有步骤 地进行写作训练,这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使其少走弯路,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据说南宋诗人黄庭坚写文章进步很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善于揣摩比较别入的手稿。《曲洧旧闻》记载:“黄鲁直(即黄庭坚)于相国寺得宋子京(即宋祁)〈唐史稿〉一册,归而熟视之,自是文章日进。此无他也,见其窜易句字与初造意不同,而识其用意所起故也。”这至少可以说明这位黄老先生在初学作文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写作是尝到了甜头的。比较是鉴别新闻价值的天平。社会上的人和事浩如烟海,怎晖从纷繁的事物中,鉴别出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呢?有比较才能鉴别。从比较中识别新闻线索,从比较中掂量新闻的价值,是我们记者和通讯…  相似文献   

8.
王海 《大观周刊》2012,(45):320-320
在农村学校任教十余年中.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发现农村孩子作文水平普遍偏低。究其原因,农村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对作文写作反应不好,缺乏好感、兴趣。一方面,农村孩子没有平时记日记的习惯.很自由散漫.缺乏一种外在的约束,也缺乏一种鼓励。另一方面,作文写作是一种综合性、运用性、创造性的课程,没有良好的习作习惯。没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是不容易把握的,因此作文对于大多数学生.甚至包括优生来说,都显得很难。可以说,一篇文章就可以反映出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这是完全可以的。  相似文献   

9.
神农架山高林密,神农溪透这绵长。这一方充满灵性的山水养育了无数勤劳、善良的生灵。六十年代,神农溪中段东岸,一座名叫沿渡河的小镇上,有个圆脸庞、大眼睛的男孩,聪明过人。父亲在供销社工作,母亲是家庭妇女,人品都极好。山里的孩子,没啥好玩的,只好过几个小伙伴玩扑克牌。玩心重了,父母生气,两次将牌扔进炉灶里。这“生气效应”出人意料,孩子从此一头扎进了书里,尤其是语文,学得特好。那时,小镇上学校很上,老师也上,而这个六年级男孩一篇透着灵气和新意的作文,却破“土”而出。那篇作文,他自取的题目为(船工费欲》。…  相似文献   

10.
初学评论写作的同志最关心的是:究竟怎样写评论?有些什么写作方法?这实在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确切地说,是个难以回答得完全正确和非常全面的问题。古人就说过“文无定法”的话,说明文章从来都没有固定的写作方法。评论文章也不例外。任何一个经常从事评论文章写作的人,几乎都可以讲出一套评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当然,在各有己见、众说纷纭的写作方法中,也有一些共同的方法,或者说规律,我们在本章里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电子阅读最受欢迎作家”的周德东,近期将招收100个孩子为。弟子”,义务为他们辅导一年作文。这是作家出版社在。六一”期间的重要活动。近年来,作文辅导类的图书层出不穷,各种作文辅导班也如雨后春笋,而作家和孩子们零距离接触,亲自为他们义务辅导作文,尚属首例。周德东称。他希望通过本次辅导活动,为孩子们捅破写作这张窗户纸。  相似文献   

12.
《出版经济》2004,(8):37-38
你无法选择你的出身,你无法改变你的性别和容貌,但把作文写好,让作文改变你,这是你能够办到的事情。君不见“新概念”作文大奖赛的优胜者凭一篇作文取得推荐资格,上了最顶尖的大学?君不见“少年作家”的年龄愈来愈小,窦寇六岁就出了第一本书?  相似文献   

13.
模仿和个性风格播音是一门语言艺术,它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并通过有声语言创造个性化的形象。美术、书法、舞蹈、音乐等艺术领域,初学者往往从模仿开始。学习播音通常也是从模仿开始的。这是很自然的。可是,模仿对于初学播音者来说,虽然有一定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学习方法。要  相似文献   

14.
王东 《大观周刊》2011,(18):223-223,222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学生作文在写作、批改之后学生会有许多写作的经验和感受,要想使这种经验和感受成为日后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动力,就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往往注重作文的评改,而忽略了这一重要的“善后工作”,让学生写“写后感”就是弥补作文训练这一不足的好方法,是一种分析总结写作经验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初学作文,生怕哪个意思说不到,拉杂支扯,泥沙俱下。而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意思都有,又不知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文章犯了一个毛病:堆砌。所以文家极言:“为文之道,割爱而已”。  相似文献   

16.
采访过程中“问”是一门学问。那么怎样问才能使采访达到预期效果呢?根据我的体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化整为零,破题细问。当你回答别人提问时,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别人提的问题越小、越具体,你就越容易回答。采访也是如此,提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笼统。一些初学采访的同志所以“碰壁”。原因之一就是提问题太笼统,爱提那种“大而空”的问题,结果使采访对象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谈起。如何避免这  相似文献   

17.
怎样写通讯?这是初学新闻写作的人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怎样把通讯写好写活,写得引人入胜?这也是新闻界的行家里手十分重视的问题。各类谈新闻写作的教科书,是总结前人成果形成的基本模式。但问题在于,按照这些模式写作出来的通讯,往往会显得干巴、死板、缰化、枯燥,千人一面,缺乏新意。所以,我认为,初学者当然需要有教科书上所讲的基本功训练,这正如走路、学书、要改变七扭八歪,就得模仿基本的步法、笔法,这一步是不可跨越的。可  相似文献   

18.
从我做通讯员工作三年来的实践和与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接触过程中,感到初学写稿要注意“两忌”:忌“急”、忌“长”。即要克服写作中的急躁情绪和写作时希望拉长篇幅的不良心理。急躁是初学写稿之忌。我有一位熟悉的同志,初学写作时积极性很高,连续多次向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投稿,天天盼望报上有名,电台有声,结果稿件却没有被采用。最初尝试的失败,使他产生了急躁  相似文献   

19.
《全国新书目》2012,(11):49-49
当下的父母最关注的育儿问题是什么?父母们会有怎样的回答呢?最近,国际儿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婴幼儿及儿童的父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孩子无法通过恰当的教育和教养,获得发挥其全部潜能的机会。这种担心甚至超过了担心婴儿猝死、肥胖、自闭症和意外事故。毋庸置疑,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一切,而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父母已经开始逐渐认识到,育儿不在于塑造,而在于唤醒,父母的根本任务就是唤醒和发展孩子的全部潜能,而不是任意塑造孩子的未来。从孩子一出生,父母需要  相似文献   

20.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作文真说》一书,于2001年1月上市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读者的欢迎。初版5000册半个多月就告罄,后又连续加印三次,半年内印数已达2万册,在波澜不惊的图书市场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作文真说》作为一本20万字单本的作文书,在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的作文图书中可说是很不起眼,尤其是与那些十几本、几十本一套的丛书、系列书相比,似乎更势单力薄,难以匹敌。这本书在出版前后,也未作任何炒作,未投入任何广告费用。那么,这本悄然上架的小书是靠什么得到读者青睐的呢?又是靠什么取得这样不俗的市场业绩的呢?图书本身的质量、图书的适销对路当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但从编辑的角度来说,仍然有许多值得总结和思考的东西。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回顾这本书从选题构想到包装、营销的全过程,自己最深的体会是:策划应该贯穿于图书出版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为了取得图书的终端效益,为了尽可能地扩大市场的覆盖率,编辑的策划应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