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2003年3月20日开始的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新的一场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完全由电视直播的战争。这既是战争的奇迹,也是电视的奇迹。 中国老百姓通过国家电视台CCTV,在第一时间真真切切地“看”着从航空母舰上飞腾冲天的导弹、巴格达耀眼的炮火和燃烧的建筑物,亲耳“听”到巴格达刺  相似文献   

2.
4月份,刚刚“目击”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时直播的战争(伊拉克战争)的中国人,又陷入了铺天盖地的“非典”信息潮。 5月10日,《财经》杂志推出了首期  相似文献   

3.
2003年3月20日10时45分,电视画面出现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舍在记者新闻发布会的讲话:解除伊拉克武装的战斗开始了。11时15分,布什在白宫办公室对美国公众发表讲话,宣布战争开始。电视画面开始切入巴格达被轰炸的实况。 全世界媒体等待和见证的历史性时刻终于到来。 这场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既是人类历史上最新  相似文献   

4.
3月20日开始的伊拉克战争,不仅是国际秩序的最新变化,也是传媒发展史上的重要分水岭——人类历史上首次完全由电视直播的战争。当全球媒体风云际会在海湾国家的时候,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各种媒体全身心地投入了另外一场“战争”,报道形式持续创新,内容观点多样互动,不仅吸引了公众的“眼球”,也引起了新闻界的广泛关注,本刊特地组织了伊拉克战争报道的分析,展示本次战事新闻的创新与变化。  相似文献   

5.
受众是新闻事实的见证人,也是新闻传媒最有说服力的检验者。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成为新世纪全球传媒的焦点。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新的战争中,技术处于领先优势的西方传媒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各种全球和区域电视媒介对战争前沿的直播报道,真切地“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听”到了呼啸而过的枪响炮轰,“读”到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悲壮故事……媒体成为这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从而强化了老百姓对战争局势和国际大事的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6.
从2003年3月20日美军突然向巴格达附近发射导弹,实施“斩首行动”,到4月15日美国国防部宣布伊拉克的主要战斗“已经结束”,在前后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杭州人民广播电台(AM954)开辟专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伊拉克战争进行了全程报道,播放消息,通讯,专访,综述和背景报道等800余篇稿件。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在等待的画面。无论对这场战争持何种立场、何种判断的人,都需要从美军攻入巴格达的真实信息中,验证自己的立场和判断  相似文献   

8.
“战斧”导弹撕开了巴格达的夜幕 ,同时也拉开了媒体之间的新闻大战。伊拉克战争爆发后 ,国内外媒体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迅速作出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讲 ,媒体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战争相差无几。在对战争爆发的报道中 ,报纸的版面 ,特别是头版 ,“封面化”的趋向十分明显 ,很多报纸的头版除了标题和导读外 ,只有一幅大照片。“封面现象”带来的这种“直观、强烈、省时、可信”的阅读效应使报纸在读图时代的版面“表情”更加丰富 ,带给读者无比刺激的阅读快感、无限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多维立体的视觉享受。20日战争爆发当天 ,《青年参考》精心策划…  相似文献   

9.
北京时间3月20日上午10:35左右,美国开始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 10:41,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国际频道)的屏幕上飞出“伊拉克战争打响,巴格达发出爆炸声”的字幕,同时切出美国轰炸伊拉克的战争画面和同期声。 10:43,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断正在播出的文艺节目,播出《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特别节目。  相似文献   

10.
引言:“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作为媒体,最想报道的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已成为历史的见证。人类社会首次进行直播的战争——伊拉克战争,为媒体见证历史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与此同时,媒体之间也展开了一场新闻大战,特别是电视媒体。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北京时间3月20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巴格达时间3月20日凌晨5点30分左右,空袭警报骤然在巴格达上空响起,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正式打响。几分钟之内,战争的消息便随着卫星信号传遍全世界。其后,美英等国家领导人有关战争的讲话,次第起飞的战斗机,从航空母舰上腾空而起的导  相似文献   

12.
海湾战争期间,美国一家广播公司率先播报了多国部队空袭巴格达的镜头:像蜜蜂一样的轰炸机群在巴格达上空盘旋,市民们纷纷走出户外,在大街上仰头观看;炸弹将巴格达炸成连天火海,飞毛腿导弹划过漆黑的夜空;一辆满载土兵的战车从路灯下飞驰而过,共和国卫队指挥官用电话下达战斗命令……三组镜头给人的是现代化战争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而细心人则能从其中看出隐含的信息:一是巴格达市民并不关心这场战争,继而让人怀疑战争双方的孰是孰非;二是轰炸并没有重创巴格达附近的导弹基地,伊拉克仍有反击能力;三是多国部队的这场大观模轰炸并没有毁灭巴格达电力、通信设施。尽管这一例子具有特殊的典型性,但它从一个侧面证实了隐形信息在电视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画面作为电视的基本语言,更多的是直接告诉或向观众叙说着故事、思想、情感,传递着社会信息,具有直接的告知性。而一些直接的告知性画面语言之间,隐藏着隐性信息。一般情况下,这种信息或多或少都会在直接告知性信息发布过程中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隐性信息甚至产生出比  相似文献   

13.
高辉 《记者摇篮》2007,(7):124-124
2003年3月19日,美英联军轰炸巴格达,历时一个多月,举世瞩目的伊拉克战争接近尾声。当战场上硝烟逐渐变淡,枪炮声渐行渐远时,回过头来看一看这场战争中的新闻媒体竞争,我们不难想到,各大媒体  相似文献   

14.
<正>2003年3月21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新的一场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完全由电视直播的战争。这既是战争的奇迹,也是电视的奇迹。通过美国的 CNN、英国的BBC、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以及福建广电集团旗下的电视新闻频道等电视媒介,老百姓亲眼“目睹”了  相似文献   

15.
2003年3月20日,早已战云密布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战争终于打响,这场人类的悲剧在大众传媒的介入下开始牵动全球的神经。3月24日,德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图片报评论说:“鲜血开始涌上战争画面”。战争是人类冲突的最高形式,战地摄影是新闻摄影中特征最为明显的一种,在战地摄影中如何表现形象,特别是对战争的恐怖和破坏程度如何把握,是摄影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鲜血也许无法避免,但是战地新闻摄影在寻找冲击力和刺激性的同时也要寻找读者的感觉,受众的心理需求,下面就以两则图片新闻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16.
北雁 《青年记者》2003,(5):12-13
伊拉克战争举世瞩目,而作为战地记者的闾丘露薇更是吸引了全球电视观众的目光。一位美国著名传媒的总裁表示,闾丘露薇不仅是实时战地报道全球华人第一位记者,也是开战之后返回战火巴格达的全球媒体第一人。这位英文名字为“rose”(玫瑰)的华人女记者,是一朵名副其实的“战地玫瑰”。  相似文献   

17.
从3月20日美英联军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到巴格达沦陷,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眼球白天黑夜地都在关注着战事的进展。而把战争画面直播到每一个家庭的则是世界各大媒体以及那些让我们有足够理由向他们脱帽致敬的战地记。  相似文献   

18.
人类绝大部分的发明成果几乎都是最先应用在了互相杀戮的战场上,历史上无论是正义的战争还是血腥的侵略,战争始终部是促进技术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的飞天梦想已经持续了几千年的漫长时光,而在1903年飞机刚刚发明不久,它就在战争中被作为武器使用。飞机在战争中投下的第一枚炸弹,标志着战争武库中又增加了一个“轰炸机”这个新的种类,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向盟国无条件投降。至此,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终于结束。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同年9月2日于美军“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当日,云集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亲睹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的全球数百名记当中有三名中国记,他们是:《大公报》记朱启平、黎秀石和中央通讯社记曾恩波。他们作为中国千千万万新闻工作的代表亲历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相似文献   

20.
美军对伊拉克发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被直播的战争”,然而,由于一些地区的一些媒体卷入了宣传战,本应快捷真实的新闻报道,反而使人们感到一头露水,看不到战争的真实情况。特别是掌握着战争主动权,同时又有得天独厚采访报道条件的美国媒体,传达给受众的却往往是混乱、矛盾和错误的信息。 这些旁证了美国标榜的“新闻自由”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