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梅景辉 “精神家园”的理论旨趣与文化内涵 “精神家园”概念具有丰富的理论旨趣与文化内涵,对于“精神”和“家园”两个层面的内在解读,既可以将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融合成一个总体性的生命结构,又能够通过对中西方人文精神不同发展路向的探讨凸显精神家园理论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存在世界,包括文化空间中共享的认知模式、个人与集体共享的情感连接、各民族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念等核心要素,既基于心理认同,又观照文化传统,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供给精神作用力和内在价值。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通过强化中华民族叙事结构和国家话语表达体系,推动中华文化交融共生,构筑既有传统根基又有时代特点、既能解决当代问题又能为未来提供重要指导意义的新的文化范式。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心理、思维等精神要素的集中表达。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由“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两个元概念构成,是被中华民族成员广泛认同并遵循的精神特质。顺应时代改变,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不断扩大。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伟大精神”将中华民族精神高度凝练,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基本形态。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通过导向、激励、凝聚和教化等功能推动中华民族逐渐走向“一体化”。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意蕴还体现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价值上,体现为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塑造共同体的独特性、凝聚共同体认同以及激励共同体发展四个方面。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近代民族复兴思想,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振兴中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入宪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的内涵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的内涵日趋丰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与路线图逐渐清晰,实现路径和方式日益明确,逐步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从概念史视角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内涵的历史演进,对于分析和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脉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精神家园是以情感为纽带的传统文化和以价值观为基础的信仰文化,是人们对生活意义和生命归宿的一种文化认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优秀中华文化为基础,对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进行重新构建,有着民族性、包容性、创新性、多元一体等特性。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当兼顾民族性与普世性、文化性与政治性、精神性与物质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弘扬优秀文化,推进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6.
"精神家园"概念具有丰富的理论旨趣与文化内涵,对于"精神"和"家园"两个层面的内在解读,既可以将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融合成一个总体性的生命结构,又能够通过对中西方人文精神不同发展路向的探讨凸显精神家园理论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的复兴实践和理念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孕育、生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民族复兴在认知、价值和战略三个层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在认知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总结和基本内核;在价值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和价值导向,确保民族复兴的信仰方向;在战略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价值理念。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复兴问的关系,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核心意识形态在中华民族复兴中起到的话语主导、精神引领和信念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重新厘定和认清的传统文化的内涵,需要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深厚的民族底蕴、为中国梦的实现铺垫精神的导向引领,只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才能既立足传统又瞄准现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此中国人才正式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中华民族”的概念的最终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当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考察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的时候,我们将会为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而自豪!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同样也是积淀和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而对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建构,除了发掘、彰显传统精神与近代精神的现代价值外,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要树立文化自信,保持对中华文化坚定的信心;同时应该科学理性的看待传统文化,提炼传统文化思想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新时期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群关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文章以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为基础,用现代的视野对其基本特征———时代性、民族性、人民性和民主性进行系统地概括和阐述,力求把握和领会其精神内涵,进而为新时期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民生观是毛泽东在批判汲取中国传统民生智慧、近代中西方民生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毛泽东民生现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并与毛泽东自身的实践条件和个人素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族类生命意识区别于"爱国"的政治概念,是人类所共有的,包括族类生存与发展双重含义,并可以脱离国家的政治依托而独立存在的文化概念。中国历史延续至宋代,与中原王朝跨入后期封建社会相对应,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政治军事关系开始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汉族在与周边民族争取政治生存空间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劣势。亲身经历着这一历史过程的苏轼在这种民族关系环境的刺激下,结合汉族原有传统中的族类生命观念,以及家学渊源,对汉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与不为空言的特点,诠释了他自己以汉族为本位的族类生命意识。尽管苏轼的这种族类生命意识在北宋时代还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但在今天世界文化交融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对以"中华民族"为整体概念的宏观性族群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彝族人民具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和道德情感,它是维系彝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彝族具有独特民族气质的主要精神来源。彝族伦理思想是指彝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文章对彝族民间文学、人生礼仪、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方面所反映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提炼和概述,从中大致可以管窥彝族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概貌。彝族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伦理思想宝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认真发掘、整理、继承和弘扬其积极成分,无论是对彝族社会的发展还是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忽必烈建立元朝 ,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传统的“中国观”以此为契机出现重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 ,其文化意义突破农耕文化而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 ,乃是“中国”主权行使者 ,可以是汉族政权 ,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这样的“中国观”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全中国的统一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其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当代军事教育也应当在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先进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历程中,最早是主张以西方近代文明来救中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巴黎和会,深刻暴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病与危机,它与先进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来一直探寻资本主义文明来救中国的思想发生了剧烈碰撞,在碰撞中先进中国人开始发生观念转变,并以之为思想武器,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在经历比较、尝试、论辩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是在每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积淀,是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代价值,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永葆党的先进性,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论阴阳五行说与服饰色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行五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和色彩观,阴阳五行学说对古代中国服饰具有深远影响,"五色"在统治阶层和百姓日常生活中有着严格的使用规范,这对于服装色彩的学习应用以及研究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在政府边疆教育的大力推行下,甘青地区蒙藏民族的现代教育得以展开。在现代教育的影响下,甘青地区蒙藏民族的民族意识、思想观念、语言文字等都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也正是这些变化推动蒙藏人民迈出了向现代社会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