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回顾我党新闻实践历程,每个先进典型都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中树立起一面鲜艳夺目的精神旗帜,他们是人民的榜样,时代的楷模,是我们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新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形象。而作为地市级党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正面典型报道,传递出身边的"好声音",集聚起社会向上的正能量。找准审视角度,挖掘典型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论档案与社会记忆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档案视为社会记忆控制的"结构性媒介",论述了档案控制社会记忆的正向与反向控制模式、显性与隐性控制方式。档案对社会记忆的控制具有必然性、内在性、合理性和正当性,对于提高国家和民族认同、抵制否认历史的反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品牌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的集中体现,要在国际社会构建我国经济富国的国家形象、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强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品牌发展。本文聚焦于与国家领导人相关的自主品牌传播行为,从中探寻其背后国家形象战略层面的深层关系内涵,基于"顶层设计"概念提出以国家领导人为核心载体的"自主品牌顶层传播模型",并对国家领导人对自主品牌传播的载体作用及其传播机制展开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4):14-22
在中共的主导与经营下,"特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新疆日报》构建了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现代民族国家的话语框架,将新疆少数民族纳入中华民族一体化体系之中,鼓励他们参与到全国的抗日救国运动。然而,这一蕴含着显著国家意识的话语框架却遭到了以"地方主义"为中心的地方话语的抗争。  相似文献   

5.
连娜 《采.写.编》2006,(2):32-32,33
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舆论力量和舆论监督也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有的同志却认为:舆论监督、新闻批评,将矛盾公开化,容易引发事端,造成社会的不和谐.据此,他们认为舆论监督不是帮忙,而是"添乱",这种认识是肤浅的,不正确的.优化舆论结构、理顺人民情绪、实现上层舆论与下层舆论的沟通互动,充分发挥出舆论力量和舆论监督的杠杆作用,对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社会性格是一个社会或群体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的性格结构,是个人与文化环境互动的结果.成年人按照他们对"青年"的期待和对"青年期"特点的理解,制作出他们认为青年人应该和容易接受的文化,通过为其提供文化产品、文化式样,来影响青年的社会性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本项研究关注的是中国消费者行为中的反美情绪.核心问题是,在何种条件下,美国对华外交政策将会消极地影响到美国品牌.我们将本文的分析放置在“消费民族主义”的概念下,并尝试在北京的大学生中召开焦点团体座谈会,通过他们的视角来研究此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青年对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负面评价和中国青年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与选择之间存在着微弱关联.不过,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中国青年消费者对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负面情绪,会波及到他们对美国品牌的接纳.而且,当中关发生冲突时,一些美国品牌将会首当其冲地受到反美情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刚刚结束的人代会上发表了他的"就职演说",系统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去年年末,作为中共总书记的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旋即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此次讲话,习近平把"中国梦"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了拓展,从而有着比民族复兴更广阔的含义。无疑,"中国梦"首先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相似文献   

9.
人民治黄是黄河治理新的历史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毛泽东视察黄河作为人民治黄事业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媒体报道的反复言说中形塑着人民治黄的国家记忆,并将黄河治理与国家治理和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其中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人民治黄成功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8,(8):59-67
不同于海外移民报刊,亦不采取帕克的移民报刊研究路径,本文主要关注一种面向国内受众、由本国移民商业中介所创办的新型移民媒体。文章具体通过对移民微信公众号"A"推送的文章进行话语分析,分别从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研究移民中介是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动员人们移民。研究发现,个体层面上该移民媒体将读者的个人身份构建为"世界公民",而非"国家公民"或是"民族成员";社会层面上存在诸多问题,加重了社会安全感的缺失;国家层面上向读者描绘了一个社会不稳定、制度不健全的我国形象,与之相反,他国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乌托邦"。从中可以发现,移民媒体在动员过程中,将对中国公民的身份意识建构、国家形象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亟需引起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他们或满怀激情,一身正气,对法律充满热爱,却无奈就业的门槛高不可攀;他们可能曾经是某长、某主任、某顾问,与公检法沾边;他们或是一方农民、农民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意见领袖""维权英雄""信访先锋",无私无畏,坚持朴素的正义;他们或曾经有执业资格,但被吊销、注销、按规定不再予以注册的"前律师";他们有可能是律师助理、实习律师、刚毕业的大学生、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检法退休人员、在职国家干部,甚至社会闲散游民……总之他们大多没有通过国家正规司法考试、没有执业执照、没有执业资格,所以他们不能被称为"律师",他们只是"黑律师",民间的"赤脚律师".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6):37-43
本文主要采用跨文化传播理论中的"文化力"(cultural force)理论,考察中国流行歌曲的跨文化传播对非洲青年群体认知和理解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机制。通过对非洲国家苏丹42位学习汉语的青年的深度访谈,本文归纳出中国形象通过流行文化路径实现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流行文化路径",即在跨境流行文化产品中有意识地植入符合中国文化逻辑的普遍性意象,从而令海外受众在娱乐消费中获取对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了坚定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体现出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觉与自信。这些任务和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赋予了宣传思想文  相似文献   

14.
有一位老华侨,前几年经常找家乡领导"上访",要找回已经丢失的青年时期的个人档案:"丢档案就像丢了魂!"这话很有深意: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不例外!说大一点,档案是一种软实力,在促进人类和谐中具有不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旅游局推出"非常新加坡"旅游主题,塑造了"多种族文化融合"、"现代与传统融合"的国家认同。对于任何一个只生活在一时一地的新加坡人而言,要认识他的国家民族全体,必须依靠想象来完成。旅游宣传文本的符号机制概括出来的现成答案,为这种想象提供了参考。正是由于这种参考作用,使得原本市场驱动的旅游机制还具有政治的功能,可能吸纳形形色色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组合,或是被这些力量吸收,借以塑造新加坡社会的民族认同。本文将着眼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层面,观察和解读旅游文本中的"两个融合",重新展开"意义"背后被藏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新闻记者是新闻信息的收集者、传播者,在整个新闻工作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新闻记者在社会中充当着党和政府的"喉舌",他们"听"党和政府听不到的声音,他们"讲"人民讲不出的话,新闻记者就是政府与人民沟通的桥梁,他们不仅仅是社会的监督机制,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主体。然而,在社会的发展的进程中,记者在一  相似文献   

17.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个故事、一段话语,看似平凡简单,却能点燃许多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钱学森曾在《第六次产业革命和农业科学技术》中提到,要把所有的科学技术运动到农业生产上,建设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而目前专业人才的稀缺远不能满足农村发展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有科学思想、知识眼光的骨干力量。国家适时提出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号召"青年到农村去拜人民为师",将知识优势和所学专长发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磨炼意志,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大学生  相似文献   

18.
健康是人们最直接、最质朴的愿望。是人们成就事业和生活幸福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兴旺的保证。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医患之间的"重要桥梁",媒体如何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积极传递正能量,勇担社会责任,成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者",是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全国许多媒体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湖北媒体开展的"好医生"评选活动和主题系列报道,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们将医  相似文献   

19.
"抗日神剧"的传播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神剧"因无底线地戏说抗战史、过分美化抗日英雄、过度迎合部分电视受众的偏激趣味而广受诟病.之所以受到质疑,归根结底是因为"抗日神剧"违背了我们的社会道德;无视了广大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价值判断,传达出一种低俗的艺术审美观;从传播伦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它违反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原则,不利于在国家话语建构中正确地表述中国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一贯立场.这些艺术创作、表现和消费方面的不规范和价值判断上的不合理,正是通过电视剧传播主体的道德伦理而表现出来的.本论文将分析"抗日神剧"所关涉的传播主体的道德伦理或法规政策,梳理"抗日神剧"与国家话语的关系,指明"抗日神剧"对跨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消费社会的身份认同与价值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升梁 《新闻大学》2013,(1):106-112
共和国60多年社会大变局必然催生价值观大变革.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回答如下问题:消费社会人们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应该如何?第一,传统与反传统:在解构中迷失;第二,身份认同的多元视角:碎片却真实;第三,消费社会的价值重建:我是谁?我们认为,只有把国家认同建立在公民身份认同(以品牌身份认同为代表)而不是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才是弥合各种价值差异的唯一途径.捍卫民族文化,不等于闭门造车,不可拒绝“世界的”,不能将民族国家看做是一座“孤岛”,而应在民族国家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一座有机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