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书籍装帧的历史是漫长的,不同时代的书籍装帧和名称也不同,按历史顺序,可分如下几种:编:秦汉时期的书籍主要是简策,材料是竹片或木板,用牛皮索编串成册,名之为“编”,或叫做“篇”。卷:比简策稍后一点的书籍叫帛书,是写在纺织品上  相似文献   

2.
《出版视野》2005,(5):42-42
中国书籍装帧的历史是漫长的,不同时代的书籍装帧和名称也不同,按历史顺序,可分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何谓编研?简单说,就是“编”与“研”,就是“编写”与“研究”。不过,依笔理解,编研,就是“研”与‘编’.就是“研究”与“编写”。前多为编而研,而后多为研而编,尽管只是两个字的前后的置换,但所反映的本质却不同。因此,所谓编研,也是先研后编,这是早已为业界人士所认知的,只是我们在长期的编研实践当中,编的概念、编的意识往往要多于“研”的成分。要重于“研”的分量,因为,我们遵从的多是某一教科式的编研模式,即:确立编写题目(选题)、拟定编写大纲、查找编写素材(选材)等等,“编”是目的,“研”是手段,所以,常常先人为主,一切都在“编”字上面做章。  相似文献   

4.
王朝闻先生说:“一个民族国家的书籍艺术水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科技文化、生产工艺等等文明程度的标志。”这说明,书籍装帧与其所处的时代、政治形势、文化背景、科技工艺水平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五十年来,我省出版事业走过了艰苦创业、不断发展的历程,书籍装帧也留下了不断奋斗的足迹。笔者按三个阶段回顾我省五十年来书籍装帧的发展:即建国初期、“文革”时期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又收集资料困难,本文只能作个概述,以就教于同仁。第一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初期。王众先生曾说:“…  相似文献   

5.
书籍装帧艺术的“第三价值”──电脑设计与出版业的利润结构新模式林胜利何谓书籍装帧艺术的“第三价值”?它是相对于传统设计艺术的“第一价值”、“第二价值”而言的。传统设计艺术的“第一份厦”,格的是书籍装帧艺术作品自o所易自的2术价值;“第二价值”指的是书...  相似文献   

6.
李淑春 《兰台世界》2002,(11):29-29
编研工作是档案部门广泛系统地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的有效途径,选题则是档案编研工作的首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编研工作的成败得失。必须走出“历史资料为历史服务”、“档案编研只能发挥社会效益”等认识误区,拓宽视野,面向社会,选择贴近中心和热点的课题,才能充分发挥编研工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著作“著”与“编”的科学界限王玉辛,王桂华【石家庄】长期以来,我国科学著作在署名时对于“著”与“编”(包括:辑、撰、述、纂)的区分极不严格,甚至不加区分,只写作者姓名,不署“著”或“编”、“编者”字样。这不仅不利于科学著述质量的提高,对于著作权...  相似文献   

8.
外文资料分编“到位”问题杂谈余国河(广州外语学院图书馆)“到位”是个排球述语,指一传“到位”才能组织进攻,或重扣,或短平快,或背飞……。这里借用其形像含意,便于说明问题。一、分编何所为外文资料分编也有“到位”问题,首先是处处考虑方便读者,让他们尽快找...  相似文献   

9.
就讲四个问题:一、关于“书籍装帧”、“书籍装帧设计”、“书籍装帧艺术”这三个名词的含义。二、书籍装帧设计在整个出版工作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三、美术编辑与文字编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书签”这一词语出现在唐代,如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之二:“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书签”这一实物应当出现在唐以前,因为书签是伴随着书籍的产生而出现的,书签还随书籍装帧形式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书籍装帧审美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装帧在表现手法上可以调遣和借鉴任何艺术门类的艺术元素来创造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美感,有非常宽广的形象构成领域和丰富生动的语言表现空间。优秀的装帧设计播散出美的信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以高雅、清新的精神享受。体现精神文化内涵是书籍装帧审美的文化特征书籍装帧是书籍“全部内涵”的缩影,体现着书籍的精神气质。它由最初的“装订成册”发展成为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书籍艺术。体现书籍的内容是发展书籍装帧的初衷,书籍装帧为书籍的内容服务,这种与生俱来的从属性是书籍装帧艺术创意思维和塑造艺术形象的起点和归宿,也是书籍装帧艺术存在的依据。这是一个既有历史渊源又有广泛共识的明确而有指向性的原则。任何脱离书籍内容所进行的装帧设计,都不能称其为书籍艺术。文化内涵是书籍装帧的灵魂,以特定书籍的思想内容为依据、体现其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是书籍装帧艺术审美功能重要的文化特征。塑造美的形象是书籍装帧审美的艺术特征书籍装帧以塑造美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并用美的艺术形象唤起读者的审美意识。艺术形象的产生正如高尔基所讲“美(艺术品或其他制造品)是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象。这些完美的形象都是理性和知觉、思想和情感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在出版界,大学出版社起步较晚,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学出版社书籍装帧艺术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一直显得乏力,这是一个历史的事实。近几年,随着大学出版的迅速崛起,大学书籍装帧艺术工作者的队伍及活动也逐渐壮大。1997年10月在新闻出版署有关领导的关怀指导下,经大学书籍装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国大学出版社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从此,大学出版社的美术编辑有了自己的组织。中国大学出版社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的成立,为中国大学出版社装帧艺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年来,委员会充分发挥大学出版社的群…  相似文献   

13.
看黄晨新编的《报刊博览》版上有两句“诗”:“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回事,也不全是一回事。说它是一回事,是按照《辞海》的解释:编辑是指新闻出版机…  相似文献   

14.
胡新刚 《军事记者》2001,(12):17-18
面对摆放的3篇新闻稿件:两篇通讯,一篇消息——为与初学新闻的同志共同探讨写稿应注意的问题,这是我从半年来特意留下来的一大捆稿件中随意抽出来的。这些都是“欲编不能。欲罢不忍”的稿件。所谓“欲编不能”,就是这些稿件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主题不明,或交待不清,或不合情理,或不合逻辑等等;所谓“欲罢不忍”,就是这些稿件又有可取之处,或问题抓得准,或事迹突出,或角度新颖等等。有的稿件如果作稍微注意一下,动动脑筋,就完全可以见报,甚至刊登在重要位置上,所以也可以把它称之为不能见报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5.
从1959年4月在北京举办首届全国书籍装帧插图展览会,到1999年将要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已整整40年。40年来,中国书籍装帧艺术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特别是50年代中国装帧艺术曾有过骄人的“战绩”。当时中国作品在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上曾获金奖10枚、银奖9枚、铜奖5枚,为中国装帧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但随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60年代、70年代中国书籍装帧艺术走入沉寂低谷时期。  相似文献   

16.
“予”与“预”是两个常用字,均已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但是有些人写稿或编稿时,因分不清两个字的区别,常常出现以“予”代“预”的情况,如将“预先”、“预算”、“预支”写作“予先”、“予算”、“予支”。其实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丹 《大观周刊》2011,(23):37-37,39
书籍作为历史的产物,是文化的结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书籍装帧设计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换着角色,从单纯的“传道受业解惑”到现代需求复杂的“内外兼修”,甚至发展到强调视觉审美需要的范畴,其间有着太多的转变。随着物质条件需求的增强,人们渐渐的疏远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现代的书籍装帧既要有中国个性,又要能够满足当代国人的心理需求。如何从传统文化入手,为读者指明一条心灵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18.
过去,编研工作多囿于馆藏,让人产生山穷水尽之感。如今,编研工作走出去,与社会特别是与经济建设接轨,顿使人豁然开朗,路子宽了,编研工作也活了,工作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实现“有效服务”,坚持“两个兼顾”,是搞好编研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为一本书籍装帧的美所感动时,往往追问荡漾在书籍形态之上的美感来自何方?那贮藏在装帧形态之内的神秘征服力,散发出的无限情趣与诱惑,源头来自哪里?冷静分析就不难发现,虽然构成书籍装帧艺术之美的要素是多方面的,但是,装帧材料作为设计的重要因素,必定起着一种不可缺少的关键作用。红楼梦设计:速泰熙昨日一位朋友从南京寄给我一本他新设计的《红楼梦》他在信中说“我怀着一种敬重的心情做的设计,《红楼梦》问世以来,不知道出了多少版本,同样的内容,有着不同的形貌……”。他设计的新版本“书出来以后出现了预料之外的…  相似文献   

20.
在编研工作中“编”与“研”并没有协调发展,注重“编”而忽视“研”的现象比较普通。编研工作重点从“编”向“研”的转移是编研工作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为此,正确处理“编”与“研”的关系,在“精、准、深”上下功夫,是增强档案编研工作活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