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为错综复杂。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的关系是抗日战争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的一个重要侧面。认真剖析这一时期蒋、汪集团之间的关系,对于全面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是十分重要的。一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战争初期,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即亲英美派蒋介石集团和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采取了不同的政治主张。英美派蒋介石集团的基本主张是联共抗日。7月17日,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在庐山发表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这是国民政府多年来在对日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日寇进攻上海后,8月14日,国民政府又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在行动上,蒋介石集团这时抗战也是比较积极的,曾经组织了规模较大的平津战役、上海战役、忻口战役等,给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术界对汪精卫1938年12月8日叛逃投敌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汪精卫的民族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的恶性膨胀是其叛逃的根本原因,日本的诱降是外因,而蒋介石为汪精卫投敌铺平了道路。有的则认为主要原因是汪精卫和蒋介石之间的政策分歧。还有的把汪精卫的叛逃看成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和亲日派的公开分裂。我认为,汪精卫的叛逃不是偶然孤立的事件,是抗战以来中日矛盾,国际关系,特别是中国内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斗争的结果。而汪精卫叛逃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野心严重发展和他要与蒋介石争夺对日妥协的领导权;直接原因则是日本的诱降谋略。  相似文献   

3.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是个非常复杂的政治集团,党内派系林立,争斗不休。但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各派在对待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问题上,态度不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由主张妥协到实行片面和消极的抗战方针,以冯玉祥为代表的国民党民主派则坚决一贯主张抗日,以李宗仁为代表的国民党桂系实力派则主张“焦土抗战”,以阎锡山为首的晋系则实行“消极的守土抗日”,而以汪精卫为头子的亲日派则逐渐堕落为汉奸。国民党内各派对抗日问题上的这些分野,对中国民族解放战争的进程带来了一定影响,研究它对了解中国抗战全局有相当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日本诱降蒋介石当在侵华之初,而非相持阶段,诱降原因为日本“速决战”的战略需要、蒋的两面性、日“不宣而战”等等,日本诱降失败原因有日本和平条件过于苛刻,有损蒋集团的利益、举国一致拥护抗战、蒋个人较强的民族思想、英美对蒋集团的支持,增强了蒋抗战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史学界对国民党改组派(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的研究,颇为活跃,获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从目前情况看,多数人在下列一些问题上有了共同认识:改组派是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特别是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改组派的许多主张带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色彩;改组派的政治主张与其社会实践有很大矛盾;改组派的组织状况极为复杂,其上层领导集团同基层组织、一般成员有很深刻的矛盾;改组派在当时是颇有影响的、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可靠的史料,客观公正地叙述了抗战期间,蒋介石、汪精卫等亲日派和投降派,通过高宗武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秘密联系的始末。揭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团结一致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合作抗日中,党和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思想,这就是“依靠群众,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我党正是依据这一策略思想,利用亲英美派的蒋介石统治集团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提出了“拥蒋抗日”的策略口号。  相似文献   

8.
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而复杂的反响,国际上,日本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便趁机大规模侵华;英美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损害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介石地位的前提下同中共实行某种形式的合作。在国内,广大中间阶层担心事变会引发更大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的自由;亲英美派也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广大西北人民痛  相似文献   

9.
以蒋介石集团为核心的南京国民政府,是维护中国四大家族根本利益的政权。这个政府对日本的侵略政策,从“九·一八”到“八·一三”,发生了由不抵抗到被迫抗战的变化。本文把这个时期分为三个阶段,以便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它的规律性。一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5月《塘沽协定》。这一阶段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指导下,其对外政策是采取亲英美、反苏和对日不抵抗的政策,对内是集中军事主力“围剿”中国工农红军,镇压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在田中内阁时期,早于1927年6月下旬及8月13日,先后召开两次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以阎锡山为首的山西地方实力派,从维护自身在山西利益的前提出发,对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和蒋介石集团采取了不同的政治策略,充分体现了其政治策略的反复性和复杂性。这种策略有其深刻的原因,同时对抗战局势及其自身的发展影响颇为深远。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两道习题经常在各种资料中出现:1.1917年“府院之争”的实质是A.北洋军阀各派间的内部斗争B.北洋军阀和西南军阀的斗争C.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的斗争D.美国和日本在华利益间的斗争2.抗战时期蒋介石集团与汪伪政权间的斗争实质上是  相似文献   

12.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在武昌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政治、军事、组织各方面实行某些改革,以适应战时需要,表明国民党自南京败退武汉后的近一年时间里,在共产党人的推动和抗战形势的促进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集中地反映在临全大会提出的《抗战建国纲领》的基本精神及其实行之中.早在1935年日本加紧侵略发动“华北事变”之后,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就谈到了“和平绝望”之时,只有“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的问题.此后,国民党对日谈判的态度渐趋强硬,并开始以亲英美派官员大量取代汪精卫亲日派主持行政院及各部,在  相似文献   

13.
张殿兴 《历史教学》2007,2(12):50-54
汪精卫离开重庆之前,蒋介石对其与日本的勾结是有所察觉的,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汪叛逃至河内的最初一段时间里,蒋为争取汪"回头"是尽了力的,希望汪能够断绝与日本的联系,暂时出游欧洲.尽管汪精卫在局势不明朗之时也曾有游历欧洲的"一闪之念",但强烈的领袖欲与长期的压抑感,以及对抗战前途的错误估计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不切实际的幻想,驱使他继续与日本进一步勾结.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蒋采取断然措施,却误中副车.尽管此后蒋又做了种种努力,但都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14.
汪精卫离开重庆之前,蒋介石对其与日本的勾结是有所察觉的,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汪叛逃至河内的最初一段时间里,蒋为争取汪"回头"是尽了力的,希望汪能够断绝与日本的联系,暂时出游欧洲.尽管汪精卫在局势不明朗之时也曾有游历欧洲的"一闪之念",但强烈的领袖欲与长期的压抑感,以及对抗战前途的错误估计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不切实际的幻想,驱使他继续与日本进一步勾结.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蒋采取断然措施,却误中副车.尽管此后蒋又做了种种努力,但都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15.
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武汉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逃到重庆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由片面抗战也随之转为消极抗战。而国民党内部的矛盾斗争也明显地表现出来,蒋桂之间围绕财政上的一系例斗争就是其中之一。本来,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集团与蒋介石统治集团间长期以来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和斗争早在两广统一时就产生了,此后愈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原因有三:特定历史条件下与蒋介石的权力争夺和政见分歧是内因,日本的“扶汪弃蒋“诱降政策是外因,汪精卫特殊个性和其阶级基础是根本原因.三个原因的合力致使汪精卫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公开逃叛.  相似文献   

17.
全面抗战爆发前 ,蒋介石在鼓吹“中日亲善”的同时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侵华野心也有所认识 ,并且随着日本侵略的步步紧逼而逐渐加深。蒋介石虽然也泛谈救亡复兴、自立自强 ,但骨子里仍坚持认为中日两国国力悬殊太大 ,中国开战必败 ,因而把抗日的希望主要寄托在联合美英之上。蒋氏斑驳庞杂、矛盾抵牾的日本观和抗战观 ,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个进程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2011,(22):13-14
1927年4月和7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上海和武汉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相似文献   

19.
重庆谈判,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人所共知,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七·一五”公开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从此,中国共产党一直处于非法的地位。1927年至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主要是国民党新军阀的独裁统治,以反革命的武装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武装。直至1937年“七·七”抗战前夕,在共同的民族敌人日本帝国主义进攻面前,国民党的将领张学良、杨虎城顺乎民意,发动了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但在八年抗战中,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仍将中国共产党看成心腹大患,不断挑动磨擦。抗战胜利前夕,蒋介石一边命令日伪军只准受降国民党,一边积极调动兵力向解放区进攻,准备内战。  相似文献   

20.
抗战期间,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政府,消极抗日,多次与日方暗中“和谈”,妄图求得妥协,并转而消灭中国共产党。但由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制约,终使“和谈”未果。其主要原因,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全国人民和国民党内部冯玉祥等爱国将领的坚决反对;二是英美在华利益受到威胁,同盟国内部反对与日媾和;三是苏联为免除东西两线作战,也反对蒋介石与日妥协。鉴于以上多种原因,终使蒋介石与日妥协的企图成为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