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我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并非德育过程特有的规律姚文俊,武丰旭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都把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作为德育过程所特有的规律。事实上,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并非是德育过程所特有的规律,而是整个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道德品质教育是遵循德育过程的规律,围绕德育任务来进行的。小学德育必须研究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并采用不同于成人的原则和方法。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由知、情、意、行等要素构成的。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是指学生的道德认识,它是学生在实践中产  相似文献   

5.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缺乏具体、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必然导致德育实效的低下。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德育工作强调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本文将以这四个方面为出发点,浅论中学教师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益英 《学周刊C版》2010,(5):133-133
现代德育强调“知、行、情”的统一。德不仅在于知,更重要的在于行,只有当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有各种情感体验而且深信他们所了解的行为规范是正确合理的,这些活动和行为才会转化成为他们的个性品德特征。  相似文献   

9.
“慎独”是儒家传统修养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通过对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思考,用“慎独”理论重新赋予德育以崭新的认识,指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达到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作为现代教育,如何挖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才能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班主任,应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一个“创造之人”。因此,德育过程要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总同志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德育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阐述。从教育与被教育的层面上说,“知,情,行,”是德育工作的严谨的统一体。笔者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始终认为;德育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2010,(10):F0004-F0004
北京市第二中学确立以“养眼、养心、养德、养智、养体、养行”为育人指导思想,通过打造德育团队、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高远志向、高尚人格、高雅情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是有层次的,思想道德是有高低的,德育也应该是有梯度的.所谓德育的"梯度",这里主要指德育的任务目标有高低之分,德育内容有其自身发展进程,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有其先后顺序,德育评价要有区分度.  相似文献   

14.
"知、行、情、意"是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除让未成年人科学地"知"外,更要让他们在生活中踏实地"行",并且在"行"中增强情感体验,磨练贯彻"知"的意志,使其达到自觉状态。这样,未成年人的修养和品格才能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内外的德育实践活动十分重要,它是与课堂教育相衔接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学生知行脱节,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和魅力一直困扰着德育工作者,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致致以求的问题。众所周知,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一方面,需要学生的情感认同,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愿意行”;另一方面,需要行动策略、道德智慧。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会行”、“能行”。因此.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基于此.教育者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道德智慧?道德和道德智慧的关系及如何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德育,概括而言,指的是学生主体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个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选择、评价,自主地建构德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最终成为由知、情、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道德自律的人。一、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充分认识自己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地认识、体悟道德价值,是主体性德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它是人们在对传统德育反思的基础上获得的有关德育目的、功能和本质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全新认识。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在理论上已经习惯了设定目标去向受教…  相似文献   

17.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在学生道德品质的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思考……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谐统一地发展。一、以知育情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18.
对个体来说,德育过程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和需要,对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自我意识进行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德育中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前提,德育过程是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心理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即通过施加合理的教育活动,促进知,情、信,意、行的发展变化过程。 知、情、信、意、行是品德的基本构成。知是人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情是人对周围和外界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信是人对人生和社会政治理想的  相似文献   

20.
论精神生态学体系中的德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生态所揭示的是人类精神系统与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德育作为精神生态中教育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模式为客观影响源—个体认知—确定联系性质—形成调节机构—道德表现与反馈(又成为一种新的客观影响源)五个链环构成的循环系统。进行道德教育,只有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让知—观—情—信—意—行呈全面而协调、统一而均衡地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才是可能的。使教育者形成德育生态意识,就是研究精神生态学体系中德育模式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