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之际,研究《通鉴》的学者很多,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解放前后,又有不少学者致力于《通鉴》的研究,取得不少重要成就,但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偏向。例如偏重于《通鉴》一书本身的思想内容及史料价值方面的研究,而从中国史学发展史的角度作系统全面的研究就很不够。笔者在探索司马光史学思想中写成此义,旨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从历史编纂学方面粗略地探讨《通鉴》的编修过程。  相似文献   

2.
《资治通鉴》是向以取材精审著称的。本书的参编者,皆为一时名家;总成其书的司马光亦曾对各长编史实进行过认真校订;其子司马康又专门负责文字检阅,所以统观《通鉴》全书,确为不可多得的史学名著。但是作为一部二百九十四卷的通史巨著,《通鉴》包容了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其间难免偶有舛误,虽谓瑕不掩瑜,可历史科学讲究史料的准确性,治《通鉴》的学人还是要认真纠缪勘误,本短文本此精神试勘一误,以求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3.
自从宋代元丰七年 (公元 1 0 84年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告成以来 ,九百多年间 ,以史事编年为特征的通鉴体著作不断问世。计两宋时期编撰的有 :刘恕的《通鉴外纪》,金履祥的《通鉴前编》,朱熹的《通鉴纲目》,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刘时举的《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元代有陈柽的《通鉴续编》;明代有薛应和王宗沐分别编写的《宋元资治通鉴》;清代则有徐乾学编成的《资治通鉴后编》,乾隆御批的《通鉴辑览》,毕沅主编的《续资治通鉴》(记载宋辽金元历史 ) ,夏燮的《明通鉴》等。这些通鉴体的著作 ,都是记述…  相似文献   

4.
《通鉴》与新、旧《唐书》修成的时间各不相同,而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比较而言,《新唐书》是在《旧唐书》的基础上增删了不少史料写成的,这种增删又未必全好,所以它们各有优缺点。《通鉴》则是对两《唐书》的材料“择善而从”,又旁证博引,使材料更确切可靠,这就注定了《通鉴·唐纪》在研究唐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资治通鉴》是主编司马光带领编修团队,历时19年编撰而成的编年体巨著。司马光的编辑风格在该书的各方面都有体现。编撰手法上,根据行文需要不拘一格;丰富的语言使史实的描写更加鲜活;将编年体和纪传体合二为一,开创了新的“通鉴体”;灵活的叙述模式既服务于主编的政治目的,又使史料更加合乎逻辑。  相似文献   

6.
《通鉴》之成,集众人之力,因卷帙浩繁,虽经司马光刊削定稿,叙事仍不免因袭、重复,甚至偶有舛误;至其史论,则出一人之手,且不受记事须“实录”之拘束,直言影射,无所不用。或短评一句,或洋洋千言,内容丰富,很能反映司马光的史观及政观,值得重视。司马光还引用了前代数十人的大量史评,并不时紧随其后予以阐发或批驳。据此,可  相似文献   

7.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待编撰的。司马光( 1 0 1 9— 1 0 86年 ) ,字君实 ,陕西夏县 (今属山西 )涑水乡人。在宋仁宗宝元年间( 1 0 38— 1 0 4 0年 )考取进士 ,仁宗末年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 1 0 6 6年(治平三年 ) ,司马光奉命编撰《资治通鉴》 ,由刘、刘恕、范祖禹三人协助 ,其中刘担任两汉部分的编写工作 ;刘恕担任魏、晋、南北朝部分的编写工作 ;范祖禹担任唐、五代部分的编写工作 ,然后由司马光担任总编辑。另外 ,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文字的校对工作。到 1 0 84年 (元丰七年 )完成 ,历时十九年。宋神宗赐书名为《资…  相似文献   

8.
《通鉴》的故事性很强。它在每年中所记各事,既与前后相关联,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既反映一定的历史要义,又有故事情节。新近有《通鉴故事一百篇》一书行世,可以说抓住了《通鉴》故事性强的这个特点。司马光通过一个个互相连贯的故事来说明一些大道理,这就较那些干巴巴的说教更能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9.
由陕西师大、河南师大等院校编写的《科学社会主义教学参考》一书,已于1982年11月中旬在西安讨论定稿,将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根据全国一些高等院校教学的需要而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的史书,从它的编写方法来说,主要有三种体裁,即: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纪传体(即纪表志传体,如《史记》、《汉书》等)和纪事本末体。这后一种体裁的创始著作,也是这一体裁有名的代表作,就是袁枢编撰的《通鉴纪事本末》。袁枢,字机仲,南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生于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卒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据《宋史》本传记载,他于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试礼部词赋第一,出任温州判官,后为太学录,因同宰相不合,于乾道九年(1173年)出为严州教授,《通鉴纪事本末》就是在这个时期编写的。以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又做工部、吏部郎官和常德、江陵知府等官。袁枢编撰《通鉴纪事本末》的目的,《宋史》本传也曾提到,说:“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  相似文献   

11.
司马光(1019—1086),是继司马迁之后又一个终身修史而确有重大贡献的人。他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一部堪称通贯古今的编年体的空前巨著——_《资治通鉴》(后世简称为《通鉴》)。除此,还编著了与《通鉴》相辅而行的九部史书专集,其中《通鉴目录》(即今之提要)和《通鉴考异》,则  相似文献   

12.
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乃熔铸大量史料而成,关于司马光所引据的书目,许多学者都进行过研究。去年,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为纪念《资治通鉴》成书九百周年而编辑的《资治通鉴丛论》载有陈光崇、高振铎先生的考证文章,可说是这方面的最新成果。陈光崇《张氏〈通鉴学〉所列〈通鉴〉引用书目补正》统计为三  相似文献   

13.
由戴逸、李文海教授主编、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与有关学校和研究机构合作、集体编纂的《清通鉴》 2 0卷 ,加上附录 2卷 ,共 2 2卷 ,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清通鉴》的学术意义现在来说还过早 ,在未来的岁月里 ,历史学家们以及对清史有研究的学者们读了这部卷帙很大的书以后 ,一定会有公正和准确的评论。不过 ,谈谈初读的印象 ,并将它介绍给史学界 ,也是应当做的。我的印象是 :这是一部经过学术群体辛勤耕耘而结出的丰硕果实 ,有可能成为传世之作。第一 ,《清通鉴》在编纂体例上有新的创造。固然 ,通鉴体编年史书早在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4.
公元一○八四年(宋神宗元丰七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成书的年代。今年,适逢《通鉴》成书的九百周年。司马光费时十九年,以二百九十四卷的巨大篇幅,再现了从三家分晋到五代末的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历史画卷。在传播历史知识,进行历史教育、培植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自从《通鉴》问世以来,它一直被人们视为“此天地间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  相似文献   

15.
根据教育部有关会议和文件的精神,我院与华东师大、华中师范学院等十四院校受教育部委托,共同编写了《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数学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主编工作由我院负责。《大纲》从起草到定稿历时两年,四易其稿,多次送审,参加编写和审定的先后有全国各高师院校的近百位专家,终于在1983年8月最后定稿。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其史学著作有与宋祁等人合撰的《新唐书》和自撰的《五代史记》(后世称《新五代史》),都列入正史。他又研求金石,撰《集古录跋尾》,开金石学著作之先。对他文史的评价,当时就毁誉兼存。苏轼推崇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并且说:“此非予言也,天下之言也。”可是,欧阳修的至交刘敞却偏偏说:“好个欧九不知书”,其弟刘攽(司马光撰《通鉴》的得力助手)认为《新五代史》只能算“第二等文字”。司马光撰《通鉴》,多取《旧唐书》、《旧五代史》而极少用《新唐书》、《新五代史》。后人评欧阳修,多以为他“文胜于史”。史学家对他也褒贬不一。今略抒管见,以求得到教正。  相似文献   

17.
史书写人,历来首崇《史记》。然而作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并因之而“整齐百家之语”的太史公书,我们既已无法看到马迁当年所面对的材料,则评其人物塑造得如何如何,岂非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立论的根据?举例来说,《史记》、《汉书》均记有项羽射中刘邦,“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一节,我们今天固然知道班固等(包括司马光)乃照抄司马迁,故评班固者决不以此替班氏掠马迁之美;然评马迁者谁又能确实肯定自己没有论马迁而掠其前边某人之美呢?由此,以《通鉴》定论便有许多方便。一则因其有“详引诸事错互之文,折衷以归一是……明所以去取之故”(《四库提要》)的《通鉴考异》;再则,司马光取材的主要来源历代正史俱在,我们可以较详细地占有  相似文献   

18.
介绍美国最新课程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要介绍的是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CTM)于1989年5月出版发行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后面简称《标准》)一书的“课程标准”部分。全书258页,课程标准部分占186页,它是由上述协会委托33位专家组成“课程标准委员会”编写的。这些专家中,有中小学教师、有督学、有教研员、有教师培训人员,也有大学教授。《标准》的初稿在1987年写成,经过了一年的广泛征求意见,于1988年修改,定稿,1989年5月出版发行。该委员会宣称,它制订此《标准》的意图在于:指明教育目标,促进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现在中小学的学生能够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生存需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史学历来较重视如实写史,一些正直的史学家以作信史为己任,司马迁就享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①的美誉。司马光以其《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垂名青史,而在过去一个时期里,由于某些政治原因,司马光在史学上所起的进步作用被埋没或削弱了,更由于《通鉴》本身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质,易使后人忽视作者在学术上的良苦用心,往往将其学术观点等同于政治观点。实际上,作为一位严谨的史学家,司马光比前代史家更重视史学的求实求真,并总结、开创了一整套求实的史学方法,这是应当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家在研究唐代历史的过程中,对于正史如《新唐书》、《旧唐书》、《通鉴》所记载的史料比较重视,对于野史则重视不足。本文通过对《唐国史补》的分析研究,以为其虽为野史,但由于成书时闻、作者经历等原因,经认真取舍具有正史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失为一部研究唐史的重要史料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