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乡有种水果叫“苹果梨”,一口咬开,苹果清謦的香气■和在梨的甘冽的汁水之中,让人吃不够!它最初就是由梨树和苹果树嫁接而来的。读者们天天从报上读着消息、通讯、评论、报告文学……就像天天吃着梨、苹果、香蕉、葡萄……能不能换换口味呢?《人民日报》1990年1月10日五版刊登的《农民叫她“芦大娘”——记鹿邑县辛集乡医院院长芦秀岭》(作者金海,以下简称《芦》文),就像一只清新爽口、甘汁四溢的苹果梨,以优美的笔调传达出报道中主人公美好的心灵,禁不住让人反复咀嚼,味甜甜,情绵绵。说《芦》文是只苹果梨,因为它扎根在事实真实的沃土里,吸收着文学表现手法的养份,把一个人物特写写得犹如一首清醇的散文诗,犹如一部动人的电视剧。  相似文献   

2.
人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然而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却不尽然。只要方法得当,认真嚼,别人嚼过的馍同样能嚼出新味道。我们回顾《情满京华》(发于1987年3月24日《河南日报》)一稿的采写经过时,对此有了更深的理解。今年2月28日,在北京施工的河南民工因误食亚硝酸钠导致49人中毒,经首都医务人员和各界人民的大力抢救,使48人死里逃  相似文献   

3.
初学写作,我常犯急躁病,往往急于动笔,草草成篇,因此吃了不少苦头。后来,我接受了教训,每逢有了题材,就在构思上下功夫,考虑不好不动笔。就拿我采写的《梨树下的故事》来说罢。一九九三年十月,我到大连普兰店地区演习部队采访。在一次师团干部情况通报会上,团政委李文生谈到泡子乡拉树村村民郭文城家有两棵东北稀罕的莱阳梨树,六十五岁的郭老汉把梨树当成自己的“命根子”,每年结多少梨!他心里都有数。部队来以后,他生怕有人偷梨吃。可解放军来到这里后,不仅没有吃他一个梨,还帮他站岗……我被这条新闻线索深深吸引了。散会…  相似文献   

4.
“杯盘狼藉”意思是桌上的杯盘放得乱七八糟(狼藉:形容凌乱不堪的样子).形容宴饮将毕或已毕,桌上餐具凌乱的情景.语出《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例如唐·白行简《三梦记》:“向梦中与数十人游一寺,皆不相识,会食于殿庭.有人自外以瓦砾投之,杯盘狼藉,因而遂觉.”叶圣陶《倪焕之》四:“(蒋老虎)就在茶馆里招揽一批不相干的人,每人给一张自己的名片,叫他们进去投票,出来吃一餐两块钱的和菜.那些临时轿夫在杯盘狼藉的当儿,大家说笑道:‘真难得,我们今天吃老虎了!”  相似文献   

5.
今年八月十六日《南京日报》报道:“《深圳青年报》周末版读完之后,可把报纸当煎饼吃”。“印刷报纸的食用油墨和糯米新闻纸营养丰富,有八种滋味,采用薄膜密封包装,可满足不同口味的读者,又清洁卫生。”而今年八月十七日《扬子晚报》却报道说:“《深圳青年报》周末版可当煎饼吃,误传!”文章说“《羊城晚报》八月十四日消  相似文献   

6.
围棋界元老华以刚是上海人,后来长年生活在北京。他说过一件事:有一次他家水管坏了,请北京的熟人来修。在修理中需要旁人拧个螺帽,那师傅说:“老华,往北拧!”华以刚虽在自己家里,一时却找不着北。为此,华老感叹:北京人有关东南西北的方位感特强,而上海人对前后左右的空间感特别敏感。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时评家们在议论某一具体社会现象时,通常能分得清“前后左右”,但倘若放到更大的思想语境中,就往往“找不着北”了。这是因为他们“只讲小道理,不讲大道理”,而“不明白大道理,就不可能真正明白小道理”(庄周:《齐人物论》)。不懂大道理者所讲的小道理,大抵是一些无关痛痒的鸡零狗碎、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自欺欺人的忸怩作态。这种“道理”,不讲也罢!  相似文献   

7.
问过与我同龄或比我稍小一点的人,说,你读过《马凡陀的山歌》吗?答,不太知道。袁水拍的此著40年代风头甚健,当然是老一辈人都耳熟能详的。近我淘得此书,三联书店1950年版。开头第一首即是《求饶?》,诗开头第一句话,就援用了《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先生社评中的话,“为了国家向你们求饶!”即:“向贪官污吏,发国难财者/和死硬者一一求饶!”此诗后记为:“看了《大公报》社评是向贪污官吏及奸商求饶而作。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著名的短篇小说《祝福》,写了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其中有这么一个情节:祥林嫂被迫再婚后,生了一个男孩叫阿毛。可她第二个丈夫得伤寒又死了。幸而还有阿毛与她为伴,使她对生活没有绝望。可不久,狼又把阿毛吃了,这对她是一个惨重的打击。她又只身一人,便再度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我真傻,真的,”她逢人便讲她的阿毛被狼吃的经过。“我只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  相似文献   

9.
玫瑰花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其始载于《食物本草》,曰“主利肺脾、益肝胆,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纲目拾遗》:“治肝胃气  相似文献   

10.
我到江苏省江阴县访问养猪模范李仁林。我说:“猪为六畜之首,养猪工作太重要了!”他说:“养了三年猪,田里旺得不可知。养猪,可以肥田。”“种田不养猪,等于秀才不读书。不养猪,就要荒田。”我说:“养猪,饲料问题是第一位的。”他说:“养猪,首先要抓饲料。人不给猪吃,猪就不给人吃。”我说:“这猪养得真好!又肥又大。”他说:“你看这猪,滚瓜溜圆,肚子拖地。看见人走到跟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学习文件,读书时,经常会遇到引用前人诗文中的一些语句和典故。如“山雨欲来风满楼”、“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等等,使人印象深刻,感觉一新。如果要查这些语句和典故的出处,这就不是《辞海》,《辞源》和《成语词典》等能解决的了,而是要依靠专供寻找词章典故的工具书,方能解决问题。专供查找这方面的工具书,常用的有两类。一类叫做“类书”,即把许多性质相同的材料,从各种不同的书籍里按句或按段摘  相似文献   

12.
《工人日报》2000年11月30日第3版,即《新闻评论》版头条“社评”文章《我们能守住道德底线吗?》,在论述“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无不与道德伦理的沦丧密切相关”时有这么一句:“卖淫、嫖娼,即便在历史上,也为人民所不耻,今天却又在各地悄然登场,这还称不上是道德伦理的沦丧吗?”这里的“不耻”一词,笔者以为“本报评论员”的理解有误。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并无“不耻”一词,却有“不齿”条目。时“不齿”一词的解释是“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人所~”。这个意义,恰好符合《我们能守住道德底线吗?》一文所论之意,即“卖淫、嫖娼,即便在历史上,也为人们所‘不愿提到(鄙视)’”。  相似文献   

13.
新编《辞源》,内容丰富,方便读者,其功不小,然亦有未尽善处。今举三条,辨正如次。一、《辞源》“骨更”字条下云:“(一)食留咽中。见《说文》”。按:《说文》曰:“骾,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晋语》:卜籀曰:狭以衔骨。韦注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曰骨骨更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食骨留咽中,,这个“骨”字是少不得的。如果仅是“食”留咽中,则为因噎废食之“噎”矣,不成其为“骾”了。旧本《辞源》作“骨留咽中也”,省一“食”字,犹不失原义。今《新华字典》解作“骨头卡在嗓子里”,非  相似文献   

14.
法布尔若生于没有任何科研领导机构和鼓励机制的近代中国,不但没有经费支持,不会因研究活态昆虫获奖,《昆虫记》出不了,更不会有版税,大概连饭也挣不到吃,老婆也娶不上:谁会跟一个“只会看蚂蚁上树”的傻子去活受罪呢!  相似文献   

15.
古今的文章、诗词都相当普遍地使用过典故,许多文论家也都讨论过“用典”的问题。我国第一部“体大而思精”的文学批评专著《文心雕龙》,就专设《事类》篇来论述用典。《事类》篇开宗明义就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事类”,就是在文章本身的写作之外,利用有关的典故来表明意义,引用古事以证明今事。刘勰所讲的事类,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用前人有关事例或史实;一是引证前人或古书中的言辞。这比通常所说“典故”的范围要宽泛一些,可以说是广义的用典。刘勰把用典故看成是文章之外的东西,是不恰当的,用典应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用典究竟起什么作用?有哪些类型?怎样  相似文献   

16.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老年仍身健体壮,面色红润,才思敏捷,他对养生很有研究,著有《东坡养生集》等书。他的养生之道中有一条是吃芡实,吃法颇为奇异:时不时取煮熟的芡实1粒,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出版工作者,每次读图书清样时,总是抱着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就像年轻人做事要以德高望重的老者为楷模一般。遇到拿不准的字和词,只要查查《词典》,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时间长了,竟发现这位“老者”的言行举止并不那么规范,甚至有些“法”让人无所适从。以前常用“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或是“无错不成书”来安慰自己,心想等到再版时编者会把这些  相似文献   

18.
张丛笑 《今传媒》2006,(3):34-35
现在,新闻媒体报纸的竞争相当激烈,每天上班后,就有好几份报纸同时放在桌上,有的报纸是让人上瘾的,不看心里就慌,先睹为快嘛!可有的报纸,人心里就不那么急,放后看,也就看那么几分十几分钟。这让我想起,最近有次,我跟某学校几位从事理论教学的同志谈论起报纸时,他们也有同感,而且说得具体。有人说:“某些报纸,一两张报纸几分钟就看过去了,可是我看《华商报》,常常要看一、两个小时,有些篇幅还留着,以后抽空要再看。”有位老师说:“在西安,还有两句顺口溜:早晨一份《华商报》,中午一碗羊肉泡。”又有位老师说:“《华商报》不遮遮掩掩,敢讲真话…  相似文献   

19.
古今的文章、诗词都相当普遍地使用过典故,许多文论家也都讨论过“用典”的问题。我国第一部“体大而思精”的文学批评专著《文心雕龙》,就专设《事类》篇来论述用典。《事类》篇开宗明义就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事类”,就是在文章本身的写作之外,利用有关的典故来表明意义,引用古事以证明  相似文献   

20.
幽默辞典     
抹布:逢餐必到,尝尽“美味”,揩尽“油水”。魔镜:不甘心于自己的丑陋,还要拼命地扭曲别人。支票:一种没准儿的“赌”,抑或如愿以偿,抑或一落千丈。厕所:需要时像情人那样亲近,离开时却捂着鼻子骂“臭”!文凭:人生的必修课,有之与勤劳有关,无之与“权力”有关生日:童年时盼望,中年时遗忘,老年时恐慌的日子。婚姻:如同一双鞋,只能穿自己两只脚,容不得第三只脚插欲望:满足者幸福一世,贪心者罪恶一生。遮羞布:平时遮住害羞的容颜,愤怒时扯下来当武器使用。碰碰车:明撞让人有所准备,暗撞让人叫苦不迭。爱情:一种少儿不宜,大人也不能多吃的可口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