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鸿门宴》第六自然段中当刘邦逃脱,张良入谢献璧时,愤怒的范增接过玉斗扔到地上,拔剑击破玉斗,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取项王天下者必神公也……”教材的注释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和项伯辈”。笔者认为此说不妥,理由有二:第一,项羽是西楚霸王,当时其势其名大矣,且脾气暴躁,范增作为一部下,怎敢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骂主子为“竖子”?第二,紧接“竖子不足与谋”的后面是“夺取项  相似文献   

2.
说“竖子”     
中学语文《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各种课本对竖子的解释是:“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先说竖子。说它是骂人的话,言重了。《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史记·蒯通传》:“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遂成竖子之名”。《战国策·燕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史记·平原君列传》:“白起小竖子耳”。《吕览·必己》:“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以上这些例子,“竖子”并没有“…  相似文献   

3.
《荆轲剌秦王》中“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是一疑难句子。课本的解释是:“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我认为这样解释有些勉强。一、“竖子”应该指说话人的对方。在古汉语中,“竖子”在用作对别人的蔑  相似文献   

4.
范增在骂谁     
范增,项羽的谋士,鸿门宴全剧的导演。鸿门宴尾声时,张良受沛公委托,将白璧一双献于项羽,玉斗一双献于亚父。项羽在听张良说沛公“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后,“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呢,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和沽名钓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谋划不能实现,在接受一双玉斗后,则“拔剑撞而破之”,并出愤激讥诮之言:“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那么,范增这里说的“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谁的呢?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在《鸿门宴》一文这样注释: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笔者以为此注将“小子”指向“项羽”甚为不妥。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普高《(史记)选读)读本》选了《留侯世家》,其中“上日:‘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一句。选注者把“而公自行耳”解释为“你的老公我自己去吧”。查萧枫主编的《史记》(文白对照,全注全译),也是如此翻译。其实,这种望文生义的理解是很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6.
一、“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高二册《鸿门宴》)其中“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课本未注释。郭锡良等编、王力等校订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上册168页)注云:“我们这些人现在要成为  相似文献   

7.
《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课文将“以大中丞抚吴者”注为“以‘大中丞’职衔做江苏巡抚的人”。笔者以为,这里将“吴”译为“江苏”,值得商榷。首先,同课对第一自然段“郡之贤士大夫”中的“郡”注为:“郡,指苏州府,古为吴郡。”如果将“抚吴者”中的“吴”注为“江苏”,便  相似文献   

8.
《殽之战》中“不腆敝邑”之“不腆”,中学教材注为“不体面”。此注值得商榷。“腆”是古汉语中意义较为稳定的一个词。《说文》:“腆,多也。”《方言》卷十三:“腆,厚也。”《广  相似文献   

9.
谢云秋  刘汉华 《语文知识》2000,(10):51-53,43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职业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选有《促织》一文,课本编写者为课文词句所作注释文字,有些似不尽妥当。笔者兹作辨析如下,与编者商榷。一、有古陵蔚起“(成)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句间“有古陵蔚起”一语,课本注释是这样注的:“有古坟高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的意思。”(435页注⑤)注释中为“蔚”单注的文字说,“蔚”本指“草木茂盛的样子”,句中是用的引申义,为“高大  相似文献   

10.
对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一句中的“坚明约束”,各编著译者的注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①《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刘盼遂主编,北京出版社1980年1月版306页注:坚,坚守。明,明确。约束,盟约。意即信守盟约。②《高中语文课文分析》(一、下)顾振彪等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869页注:坚决明确地遵守信约。“约束”本是动词,  相似文献   

11.
说话难 ,听话也难。说话难在做到真正得体很不容易。听话难在把握说话人所处特殊语言环境和他的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心态是很难的。例如 ,当年阮籍登广武古战场 ,叹息道 :“时无英雄 ,使竖子成其名 !”这话常被引用 ,但也常被误解。苏东坡的一个朋友指责阮籍说 :“岂谓沛公竖子乎 ?”东坡说 :“今读李白《登古战场》诗云 :‘沈湎呼竖子 ,狂言非至公 !’乃知太白亦误认嗣宗语 ,与余友之意无异也。嗣宗虽放荡 ,本有意于世 ,以魏晋间多故 ,故一放于酒 ,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 ?”(《东坡志林》卷一 )照东坡的理解 ,阮籍的竖子指的是魏晋时代的人 ,不…  相似文献   

12.
新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选录了《诗经·邶风·静女》,对“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解释为:“赠我牧场白茅草,美妙异常放光华。”并且注释“洵”字为“诚然,实在”之意。此注表面看来似乎没有疑义。关于“洵”字注释,最早当属东汉郑玄之笺:“洵,信也。”后人笃信郑玄这一说法。现今几乎所有《诗经》注本,像《辞海》、《辞源》等  相似文献   

13.
姬昀 《语文知识》2003,(4):42-43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部分有一句“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这是深入理解该部分内容的关键句。其中“造化”一词是个关键词。词义解释正确与否,是能否准确理解该部分内容的关键所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中对“造化”作了注释: “指自然界。”(第22页注⑧)这是沿用  相似文献   

14.
张勇 《学语文》2003,(1):26-26
初中语文第三册收录了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笔者在教读时,感觉到课本对此文的注释有两个失当之处: 1.虽注但不确切。课本对《尔雅》的注释是:我国古代的辞书,作者不详,大概是汉初的作品。这条注释忽略了《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记》(初中第二册):“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教材注:“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我们以为此注可商。《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的序文,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诗、序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  相似文献   

16.
《鸿门宴》中的范增可谓老谋深算,当他得知刘邦“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后,愤然骂项羽等人道:“竖子不足与谋!”并慨叹:“吾属今为之虏矣!”“吾属今为之虏矣”之“今”,课本无注,人教社二室编写的《教学参考书》230页译此句为“我们这些人都要成为他的俘虏了”,将“今”对译为“都要”,似欠准确。笔者以为,此处“今”应作“即”解。关于“今”的这种用法,杨树达先生在《词诠適》146页析之甚详:“时间副词,  相似文献   

17.
高中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单元知识短文中,在注释补充的介词宾语“之”的用法时,编者将《鸿门宴》中的一例句“竖子不足与(之)谋”中的介宾“之”注释为代项庄。此处的“之”代“项庄”不妥,而应代项王,笔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中,第十九课课文《〈指南录〉后序》中“呜呼!死生,昼夜事也”一句注解为“死生是早晚的事情,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笔者认为这是一则误注。文天祥把自己在1276年出使北营逃归福建过程中所写的诗编辑成集,取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为《指南录》,诗集有前后两序。在《后序》中,作者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  相似文献   

19.
人教社新编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古乐府《木兰诗》,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传统名篇课文。这套教材从1993年起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使用至今。但课文对“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里“帖花黄”的注解一直沿用老教材注法,说“花黄”是  相似文献   

20.
<正> 对于《诗经·魏风·硕鼠》中的“三岁贯女”一句,许多注释家都把“三岁”一词解理为“多年”,即把数词“三”理解成虚数。例如,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第一百一十三页注(二)云:“‘三岁贯汝’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程俊英的《诗经译注》第一百九十六页注(二)云:“三岁,不是确指,多年之意。”樊树云的《诗经全译注》第一百六十页注(二)亦云:“三岁,即三年,非确指,泛指多年。”陈铁镔的《诗经解说》也把“三岁贯女”一句翻译为“多年惯养了你”。大概受了这些名注释家的影响,当今高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