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扶持下,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不断完善和推广,推进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化进程。但是,秸秆资源的利用,既涉及农村的千家万户,也涉及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就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领域、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介绍了江西省水稻秸秆资源概况,分析了水稻秸秆综合利用方式的研究进展,分别阐述了水稻秸秆还田的理化、生态及社会等综合效益,综述了江西省水稻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的几项技术.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要介绍了西藏秸秆资源和秸秆利用情况,分析了秸秆利用途径及营养成分,提出了青稞秸秆饲料生产工艺,并对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秸秆综合利用与秸秆产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立志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0):1125-1132
我国是秸秆生产大国,提高秸秆利用率实质上等于提高了农业资源的产出率。必须把秸秆当作农产品一样看待,在收储运等产业链环节上下功夫,把秸秆产业做大做强。我国目前尚未得到利用的秸秆如果能被充分利用,相当于增加了21%—27%的农业资源。我国地域辽阔,秸秆利用模式不能千篇一律,即使是同一地方也要多样化。要借鉴国外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和措施,重视技术集成创新,建立有效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制定并落实秸秆综合利用的扶持政策,全面开展秸秆资源量调查,编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注重政策法规的落实,有效利用国际碳基金,并将秸秆利用纳入新农村建设环境评估奖励体系。  相似文献   

5.
黑河市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黑龙江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但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经济性差、产业化程度低,导致秸秆过剩,违规焚烧秸秆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还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安全。因此,研究和完善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的配套政策措施,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工程,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缓解资源约束,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以黑河市罕达汽镇秸秆加工项目为实例,对其进行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评价,寻求秸秆开发利用最直接有效手段,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6.
苏、浙、皖农户秸秆处理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漆军  朱利群  陈利根  李群 《资源科学》2016,38(6):1099-1108
为了系统地研究农户秸秆处理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具有针对性地提出秸秆综合利用的合理政策建议,本文以小农经济制度理性假说为理论基础,通过Logit模型的建立,构建了农户秸秆处理行为模型,对苏浙皖三省473个农户样本的秸秆资源处理行为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秸秆焚烧行为主要受户主年龄、禁烧补助以及农户对秸秆焚烧认知因素的影响;农户秸秆还田行为主要受禁烧政策执行力度、家庭生活能源情况、秸秆还田意愿和还田技术指导等因素的影响;农户秸秆出售行为受农户出售意愿和附近是否有秸秆收购站点等因素的影响;农户秸秆出售行为受农户出售意愿和附近是否有秸秆收购站点等因素的影响。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率,首先,要继续实行秸秆禁烧政策,并加强对农户的秸秆综合利用的知识宣传;其次,要加大对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扶持制度;最后,要通过政府、企业及第三方组织等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秸秆收储运体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玉米秸秆产出大国,玉米秸秆资源非常丰富。由于玉米秸秆结构稳定,木质纤维素含量较高,造成应用困难的。研究对我国玉米秸秆资源开发和降解方法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系统的介绍物理、化学和生物降解方法。重点指出生物法降解玉米秸秆的优势、降解机理和影响因素,以期为研究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能源、环境和经济三者之间的矛盾也将更加突出,农作物秸秆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能源,它的有效综合利用及提高其利用效率问题也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利用途径,结合实际,总结出提高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EEMD和BPNN预测2020年我国秸秆产量,并分析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0%、85%和90%3种情景下,综合利用秸秆对节能减排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在基线情景下,当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可节约3 000万t煤,并减少6.15亿t CO2排放。由此证明,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康情 《内江科技》1998,19(2):13-14,16
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尤其是大田种植业,除生产大量粮食类产品外,还同时产生出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这一资源至今不但未能得到人们的合理充分利用,而且还对人们生活、环境等造成多方面的问题。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已日渐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齐长祥 《科协论坛》2004,19(4):40-40
为紧密配合秸秆禁烧工作,探讨综合利用途径,拓宽利用渠道,改变污染环境、资源浪费状况,促进农民增收,2003年11月27日,新乡市科协组织市环境科学学会、市农学会、市土壤肥料学会、市食用菌学会、部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召开了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17篇。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秸秆用途十分广泛,在饲料、肥料及综合利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价值。在秸秆还田中应注意技术要求,对秸秆还田机械要正确认识和使用,以提高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意义、作用、措施和机械化技术几个方面的阐述来表明农作物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文玲  严贤春 《大众科技》2013,(11):202-204
在介绍生态旅游以及沿海生态旅游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盐城市发展沿海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新时期盐城市发展沿海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和保护沿海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获得了河南省286户农户有关秸秆综合利用意愿的一手数据,构建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秸秆综合利用意愿的显著性因素,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如何推进秸秆技术产业化,保护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本文分析了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和制约秸秆产业化的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秸秆焚烧问题被提上了国家科技部在成都召开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讨会的重要议事日程。科技部副部长邓楠强调,国家将在“十五”规划中加速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据介绍,目前我国每年秸秆产量在6.5亿吨左右,但有效利用只占50%左右,其余部分大多被付之一炬,既污染了环境,又影响了航空正常运行。为此,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伟  杨婕  马占云 《资源科学》2010,32(10):1926-1931
生物质能在缓解能源紧张,降低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作物秸秆作为其丰富重要的原料之一,它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对我国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作物秸秆产量,本研究利用CERES作物模型模拟了基本气候BS情景下(1961年-1990年)和SRES温室气体排放方案下B2情景的(2011年-2100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秸秆生产量,分析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其秸秆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作物秸秆生产总量表现为先降低(2020s)后增加(2050s、2080s)的趋势,其中水稻的秸秆单产和总量将下降,而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单产、总量则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小麦增加幅度更大;②未来气候变化将增大作物秸秆生产总量的年际波动,影响秸秆利用量的稳定性;③华北地区是未来三大作物秸秆总量增加的主要区域,有利于秸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东北的东部地区秸秆总量表现为大幅度的降低。本文成果属初步研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今后需要继续深入探讨,逐步降低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0,(22)
玉米秸秆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生物质能资源,现阶段开发利用率较低。本文以玉米秸秆为原料提取纤维素,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进行纤维素提取时,最佳提取条件为Na OH的浓度为6%,温度为80℃,H2O2的浓度为0.7%。本实验对玉米秸秆的高效综合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耕地问题直接关系着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位于苏北地区的盐城市,是江苏省的主要粮食产区,盐城市的耕地保护直接影响到全省的粮食安全问题。文章选取2000年到2009年相关数据,在对盐城市耕地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对盐城市2020年的耕地供给量进行预测。之后基于粮食需求总量,采用多种方案预测了盐城市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文章最后基于供求规律得出了盐城市2020年粮食安全状况,并提出加强耕地保护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商水县近几年的秸秆禁烧形势,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和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