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复习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平时学到的知识总是零散的,老师应该在复习课上引导学生把自己零散的知识连成片,再结成网。但大多数学生对复习课不感兴趣,长期以来,学生对历史复习课持这样的态度:历史复习不就是重复背吗?我对这个问题的反思是:一方面确实一些学生由于能力的限制,不能适应高强度的学习从而产生厌学或学习被动的情况,但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专业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我国的部分省市,历史是中考必考学科之一,受到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是,就中考历史复习而言,还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1.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中考历史内容广泛,涉及世界和中国的古、近、现代历史。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不少教师自有“诀窍”———“背多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现象,反复地讲,让学生反复地去背。这势必造成这样的结果:教学方法单调,学生了无兴趣,被动接受,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干巴巴、零零碎碎的历史知识,不能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整个历史,不会归纳历史发展的规律,无法认…  相似文献   

3.
我上历史总复习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记忆。在总复习时,把学生在平时按章节复习过的知识,按问题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如同把蓬松的头发梳成一条条辫子。如中国古代史,平时学生一章一  相似文献   

4.
关于高三历史复习,同学很存在诸多的迷茫.走出迷茫时高三历史复习获得成功的关键.历史课绝不等于背,要注重在记忆中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并举,讲究方法技巧.在运用知识是要注重夯实基础,搭建知识与材料的桥染,在运用中归纳总结规律,从而提高历史成绩.  相似文献   

5.
一、归类记忆法归类记忆法,即把历史知识分门别类,按问题的性质依次归纳到一起,捋出一条条线索进行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总复习。历史课本的内容十分繁复,如果孤立地去死记硬背,不仅不利于历史知识的掌握,而且也不利于解题和答题。如我们复习中国古代史,可把它分成政治史、经济史、科技文化史、对外关系史、民族  相似文献   

6.
期末总复习应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进行,它要求学生重温已经学过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复习的内容和方法选择得当,则能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反之,则徒然浪费精力和时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复习,在一些老师的印象中,往往认为只是把所学的字、词,让孩子去读读、写写、抄抄、背背就可以了。殊不  相似文献   

7.
由于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是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别编写的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也基本上是将其隔离的 ,这就容易造成中外历史知识的割裂 ,破坏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根据唯物史观关于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 ,我们在复习中应把中外历史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进行科学的联系、分析和比较 ,以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一、把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历史事件 ,与中国历史联系起来世界历史是整个人类的历史 ,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过程 ,必然会对每个国家或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它可能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某个方…  相似文献   

8.
全面掌握历史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复习的第一要务。 目录是全书纲领线索,导言是章节的宏观概述。大字是教材的主干知识,是高考复习的重中之重和高考的主要依据,复习中必须记“死”背“硬”。  相似文献   

9.
阅读历史教材是历史复习中最重要的一环。对历史教材阅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复习效果的好坏,因此提高阅读历史教材的质量是提高历史复习效率的关键。目前在历史复习中,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即把阅读教材简单地理解为背教材。实际上,中学历史教材的语言是两种语言,即叙述性语言和结论性语言。叙述性语言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过程的描述,这部分内容是只要了解,而不需要记忆的。如《中国古代史》  相似文献   

10.
每年临近中考,一些初三学生面对历史学科大量的知识背诵、记忆都很伤脑筋,总是抱怨历史难背、难记。其实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下面就给这些学生一些历史复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用电教媒体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实验技能实验室制取三种气体,知识比较零散,如果逐一简单的重复,就会形成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某些实验学生背起来头头是道,而做起来却错误百出,所以在复习时要善于归纳和总结。把三个实验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对比复习,从另一个角度把旧知识进行再现,可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复习中把三种气体的制取方法,按照各知识点的要求进行对比总结,用投影片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l)药品的颜色和状态;(2)反应原理;(3)实验装置;(4)收集方法;(5)实验步骤;(6)注…  相似文献   

12.
每年高考过后,总有一些同学发现,考题内容似曾相识,但是答题时却不得要领.究其原因,历史学科的核心要素——"时序性"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二轮复习时,同学们应按考纲规定,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部分,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同时根据考纲把各个断代史内容再分成政治、经济、思想等专题,通过适度补充阶段特征等知识,帮助自己掌握历史阶段变化,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本轮复习时,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相似文献   

13.
语文复习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更要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复习,使学生既巩固已学的知识,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根据大纲精神和教材内容,对小语第六册的期末复习作如下提示。一、运用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复习基础知识。在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中,要克服机械重复地抄词语、默词语,抄解释背解释,造句背范句,问题背答案的做法,而应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分析、归纳、比较,引导学生又记忆又理解,又会运用,并探索出规律性的东西,掌握学习的方法。1.拼音与字词(1)把读音相同的字找出来写在横线上,并找出对应的拼音写在括号里。如(lóng)聋、隆  相似文献   

14.
复习,是巩固历史知识的重要手段。现就小学历史学年复习的整体性、灵活性、适应性、巩固性、实践性和主体性等方面建议如下: 一、体现知识上的整体性根据教材编写体例,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并各自成为一个整体,尤其是中国史部分采取了“以点穿线”的写法。因此,通过复习,把平日学习中各自独立的局部知识加以系统整理、提高,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形成整体概念,这是复习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以陈述性知识作为主要认知目标,记忆容量多是初中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因此,很多的教师在历史中考复习中把要求学生硬背死记作为最佳捷径.诚然,历史复习需要背和记,但是历史中考复习要有更好的有效性,取得更好的效率,就必须掌握和运用更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笔者就此谈几点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周治 《辅导员》2009,(18):26-26
在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我采用纵横联系的立体复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它既能使学生把零碎、紊乱、孤立的历史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又能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谈到历史学习或复习,人们常常会说到或听到一个字,那就是“背”。如考试在即,你问“某某,你历史复习得怎么样啦?”得到的答案99.9%是“背得差不多啦”!恩格斯曾说:“可怕的背书制度,有半年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不可否认,学习历史离不开“背”,但光是“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必须以“懂”字当头——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识记。  相似文献   

18.
阅读历史教材是历史复习中最重要的一环。阅读历史教材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复习效果的好坏 ,因此提高阅读历史教材的质量是提高历史复习效率的关键。目前在历史复习中 ,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 ,即把阅读教材简单地理解为背教材。实际上 ,中学历史教材的语言是两种语言 ,即叙述性语言和结论性语言。叙述性语言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过程的描述。这部分内容是只要了解 ,而不需要记忆的。如《中国古代史》(选修 )第 13页的正数第 4自然段“桂陵之战又称……主帅庞涓自杀身亡”。结论性语言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某…  相似文献   

19.
方略一:抓住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学科主干知识。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在学科体系中起决定作用,对其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考试成绩的高低,在历史复习中处于中心地位。历史复习中,要帮助学生把大量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变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主干知识网络。例如:把“秦始皇”作为“秦朝统冶和秦末农民战争”一章中的一个主干知识,必须把握住以下三点:第一,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及意义;第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第三,秦始皇残暴的统治及其后果。有了上述三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高考前进行有效的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攻克学习中的难题,在高考中取得佳绩。高考历史涉及的是方方面面的知识,教师要在复习阶段,把更多的复习新思维和新教学融入到历史复习教学中。通过点、线、面、体全方位的复习,提高学生历史复习的效率。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的新思维与新教学,利用新思维和新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复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