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有的孩子都有一颗很敏感的心。他们从懂事的那天起,就会自然而然地把一些属于他们的节日记得很牢,特别是对“六一”儿童节,会看得比自己的生日还重要。但这个节日是不是真的与孩子们的快乐有缘呢?在不少人心目中,要有好的效果就要声势浩大,至于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却很少有人认真去想。儿童节的庆祝活动有一个怪现象:即按照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制造隆重的欢乐气氛,表达社会对儿童的关心。老师往往把孩子当成了“道具”或者“工具”,通过孩子表演节目来向家长汇报“素质教育”的“成果”。为了追求最佳效果,老师就要对孩子进行强化训练,正所谓…  相似文献   

2.
任性的孩子最痛苦?不可能!很多家长听了肯定会跳起来:什么都顺着他们,让他们自由自在,他们应该是最快乐的怎么还会有痛苦?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赵忠心却言之凿凿:任性的孩子最痛苦。  相似文献   

3.
张淑萍 《教育》2011,(36):57-57
<正>今年和自己的孩子一同经历了高考的"磨练",我想每一位曾经有过高考生的家长更能深深体会其中苦苦煎熬的滋味。在高考的竞争中,少许孩子是快乐的,而大部分孩子都是很痛苦的。这种痛苦不是因为高考这种制度,而是来自我们家长、社会和学校给孩子的压力。作为一名教师和家长,我常常会想,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不是每个孩子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就算是成功了?  相似文献   

4.
如何帮助孩子学好功课,是家长最关心的话题。特别是有些孩子智力正常,脑子不笨,学习也很努力,可无论家长、老师怎么教,他们的成绩也上不来。这些孩子因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其父母为此更是着急。根据现代教育工作者研究发现,这些儿童与其他儿童在智力上没有什么区别,所不同的是这些孩子存有学习障碍,教育心理学称这样的孩子为“学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简称LD)一词是1963年美国柯克(Kirk)最早  相似文献   

5.
不能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为他出谋划策。因为那是一个成人的思维和想法。家长的预见性会让孩子丧失很多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自己的机会。我们可能会避免让他们少走弯路,少经受挫折,我们会用经验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可是经验是我们的并不是他们的,我们要教给孩子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在一个充满同龄人压力的社会中,教育孩子思考什么而不是如何思考是非常危险的。这会造成孩子只会依赖家长指点而不运用自己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放学去幼儿园接孩子,你会问孩子什么问题?中国家长一般都是问“今天学到了什么?”而美国家长则是问“你今天快乐么?”近日,来自美国的幼教专家Ida在南京为幼儿家长们上了一堂公开课。这位从事幼教已经30多年的专家认为,中美双方在幼儿教育上差异颇大,中国的应试教育甚至影响到了幼儿教学。双语教学不是上课为了满足家长们的需要,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开设了诸如英语兴趣班、双语教学等,可是Ida说,这些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在美国也有中美双语幼儿园,但这种双语是指为孩子创造一种双母语化的环境,老师是不会专门为孩子上英语或者中文…  相似文献   

7.
心心相“Q”     
《中国高校招生》2011,(10):51-51
来信剪辑:我的孩子已经上高三了,现在还漫不经心的样子,我跟他爸都很着急,一旦说到他的学习,他就跟我们急,我们该怎么办? 回复:作为高三学生的家长,真的很为难,管了他们,他们觉得烦,不管,我们又担心。是不是孩子们不需要我们管呢?其实,他们需要的是关心,而不是说教,更不是指责、批评,孩子的成绩也不应该成为我们宣泄自己焦虑、...  相似文献   

8.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给孩子什么都照顾得好好的,为孩子创造了一切条件,可孩子却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长得体魄健壮、心智发达,他竟然常常感到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其实家长应该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一:不了解孩子,不懂得孩子的需要。我们所讲的家长不了解孩子,是指家长总是用自己的思想去揣度孩子的心理。他们很难客观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以孩子的心理思考这个世界。因此,尽管他们满足了孩子的种种物质要求,但那往往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所以仍不能使孩子快乐。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丰梅 《家长》2012,(Z2):74-75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为了使自己生活义,而不是为了孩子,你还没出生时,妈妈就看到了许多辛苦操劳的家长,他们为了陪孩子学习甘愿放弃自我,而孩子并不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结果,家长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兴趣、爱好,孩子  相似文献   

10.
美国心理学家把拒绝孩子的某些要求,也就是英文的“NO”(不)当作“维生素N”来看待。心理学家认为家长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是对孩子非常不利的。专家建议家长要常给孩子补充“维生素N”,不过“维生素”补得过多,补得方法过于生硬同样对孩子不利。就让我们来看看,西方家长是如何合理地给孩子补充“维生素N”的吧。1、不要过度使用“不”这一字眼。孩子最反感的就是“不”这个词。西方家长会试着用别的方式而不是用“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通常他们会这样“圆滑”地拒绝孩子:“你知道我想让你这样做,但这次不行,因…  相似文献   

11.
王璐 《父母必读》2023,(8):46-48
<正>孩子似乎天生对厨房和做饭就充满了热情,不管是迷你版的厨房玩具套装,还是与食物相关的游戏,孩子都会玩得不亦乐乎。如果允许孩子走进真实的厨房,和瓜果蔬菜、锅碗瓢盆打交道,估计孩子会有双倍的快乐吧!但实际生活中,家长不是担心用刀和煤气的安全问题,就是认为孩子什么也做不了,只会添乱,或者觉得孩子弄脏厨房了还得收拾更是给自己找麻烦,  相似文献   

12.
电视台组织“孩子教育大家谈”市民论坛。主持人说,大家可以先谈谈自己的困惑。于是,学生、家长、教师,困惑纷呈。美国人戴博先生是特邀嘉宾,他说,我的两个孩子还小,我现在没有困惑,只有快乐,因为我爱他们。 我想,戴博先生的只有快乐没有困惑,并不是说孩子小困惑还没有到来,也不是  相似文献   

13.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位聪明、讲礼貌、成绩优秀的好孩子。而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好孩子,仅仅只是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环境,或是耐心教导吗?当然不是!西方父母认为,要培养孩子培养成还孩子,就先要把家长培养成好家长。就让我们来看看西方父母为了孩子是如何从自己做起的吧!第一课:把家庭教育放在首位在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家长要做到这一点的确有点困难。但是西方好的父母总是会抽出时间来与教育孩子,对于他们来说,教育孩子是他们最重要的事。美国的一家著名化妆品公司就把“FAMILYFIRST”(家庭第一)写在员工守…  相似文献   

14.
刘丽 《幼儿教育》2012,(26):4-5
看到这个题目,许多家长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会。如为孩子买东西,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各种愿望……没错,需要的满足是幼儿快乐的源泉。但是,幼儿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有物质需要,更有心理需要。一味满足幼儿的物质需要,只能使他们获得短暂的快乐,这还不算真正地尊重孩子。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各种心理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出现行为偏差。比如,当孩子听到家长当着别人的面,批评自己"我们家孩子只知道吃,什么都不喜欢学"时,他就会感到自尊心受  相似文献   

15.
当孩子发育成长的时候,我们都会急切地对照着育儿书籍上的发育表,观察着自己孩子的进步状况,期望看到一切正常。但是经常也会有家长感到困惑,孩子的发育并不是完全能跟上正常进程。其实,研究专家统计,大约有30%的孩子都属于这样一个外延的范围。10%的孩子发育“不正常”,比同龄孩子更晚地达到这一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身体真的有什么病症。  相似文献   

16.
孩子犯错误了,家长批评或者打骂,孩子会哭。孩子哭了说明什么?是不是说明认识到错误了?家长是不是该就此停止教育?作为家长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才能破解其中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六一"儿童节,送孩子什么样的礼物成为许多家长关心的话题。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儿童节,我们不能只让孩子快乐一天,而是应呼吁全社会还孩子快乐的童年。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的"快乐学校"、"蓝天下的学校"似乎没有教什么"有用"的知识. 如果在中国,大概许多家长会反对苏霍姆林斯基,并拒绝将孩子送进这样的学前教育机构的. 其实,苏霍姆林斯基建设的"快乐学校"、"蓝天下的学校"不是表面热闹而实际虚空的学校.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最关注的不是让小孩子死记硬背所谓"知识"或者"大道理",他最关注的是小孩子们充实的生活和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孩子犯错误了,家长批评或者打骂,孩子会哭。孩子哭了说明什么?是不是说明认识到错误了?家长是不是该就此停止教育?作为家长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才能破解其中的含义。关于哭,家长应该知道  相似文献   

20.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对于学习只是完成任务的态度.他们认为学习不是为自己,学习是被迫的,是老师和家长让自己完成的任务.他们喜欢听到下课的铃声.为什么会这样?有时候我们老师应该找找自己的原因,是不是课堂中出了什么问题?我们都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最好的原动力,我们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们对学习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