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生物学教学》2006,31(3):76-76
据2005年9月20日《新民晚报》消息,该次放流后我国已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454万余尾,将对查明称为“活化石”、“水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中华鲟的遇游路径、生长发育和生殖习性等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中华鲟的保护和繁育。据悉,放流前,对放流对象进行了量尺寸、挂铜牌、用注射器打入PIT标志以及扫描仪登录核实注明身份等准备工作,然后再通过箱式放流水槽经水滑梯将中华鲟放入长江口近崇明的成、淡水交界水域。去年9月26日利用PIT标识放流了119尾中华鲟幼鱼,45夭后首次也是唯一收到的信息是:一条重2.5公斤的标识中华鲟幼鱼在韩国被发现,对中华鲟的逼游路径提供了一个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四川宜宾地区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最近攻破了小水体不能培育中华鲟幼鱼的禁区。中华鲟有“水中熊猫”之美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由于葛洲坝水利枢纽的阻隔不能回游到长江上游宜宾一带水域繁殖,处于灭绝的境地,因而这一科研成果对保护和人工繁殖中华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鲟     
中华鲟又称鳇鱼,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特产鱼类,身体为纺锤形,体表披五行硬鳞,尾长。中华鲟是一种海栖性的洄游鱼类,每年9月到11月间,由入海口溯长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进行繁殖。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长一段时间后,再回到长江口育肥。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中华鲟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临灭绝。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活化石",对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都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绝迹十年中华鲟重现曹娥江绝迹十年后,曹娥江里又见到中华鲟的踪迹了。2005年10月29 日,上虞市章镇一渔民在曹娥江上游章镇段误捕到一条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鲟。幸运的是,当地渔政机关闻讯后随即对这尾中华鲟进行了按摩、补氧等恢复体力的措施,并将其放归曹娥江。该渔  相似文献   

5.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长江中体型最大的鱼,它的身体呈椭圆筒型,身上披有五行大而硬的鳞片,一般体长可达2米,雌鱼体重200至300公斤,雄鱼略小。中华鲟的口尖而突,没有牙齿,口前有4条触须,用来搜寻水底的无脊椎动物、小鱼和其它食物。中华鲟是大型“洄游”性鱼类。它们像游牧民族,生在江河里,长在海洋中。每年到了繁殖季节,成年的中华鲟便成群结队地从东海游入长江,沿长江逆流而上直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在那里产卵,繁殖后代。它们的产卵量很高,一条雌鱼可产一百万粒卵。当幼鱼孵出后便随着滔滔长江水流入海中。约十几年后,…  相似文献   

6.
中华鲟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因珍贵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鲟在地球上至少生活了一亿五千多万年,比我国另一种珍贵动物大熊猫的生存年代还要久远。在这一亿多年里,地球上发生沧桑巨变,许许多多动物先后灭绝。因此,人们把中华鲟称为当代的古生物化石,称其是研究鱼类起源和进化的“活标本”。  相似文献   

7.
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08年1月8日在北京召开,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独立完成的“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2006年由湖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8.
又一条中华鲟死了! 时间离我们并不遥远——公元1996年3月19日。地点——闽江口。“19日0时5分,中华鲟终于不行了。3时40分,中华鲟回光返照,它摇了摇头,又摆了摆尾。有人看见它淌下泪水,仿佛要告诉人们什么……过了几分钟,中华鲟翻起了肚皮,一切的努力也都无济无事。”《生活·创造》刊出的《中华鲟魂归闽江》如是说。当我们重新翻开3月16日《福建日报》刊出的《闽江口发现特大中华鲟》时,几日前的热情倏地降到了冰点——这已成了这条中华鲟的讣告!而在此之前,  相似文献   

9.
我叫中华鲟,经常往返于江河和大海之间。我的家族鲟鱼类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在古生代,鲟鱼类家族兴旺,儿孙满堂。到了中生代就不再风光了,门庭冷落,几乎绝了“香火”。据鲟鱼化石研究,我的祖先最早出现在距今1.4亿年前,生活在一个超级大陆的咸、淡水域之间。随着大陆漂移,祖先的家庭分散,形成了不同的特定品种。就在那时,我选择了中国海域和长江作为繁衍生息之地,“中华鲟”之名由此应运而生。中华大地的乳汁哺育着我成长,使我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种,无论是外貌,还是生活习性都表现出“中国特色”。我长着扫帚式的厚尾,…  相似文献   

10.
1选题背景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是上海市民身边的国宝——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游遍天涯也眷恋着母亲河,以其坚定不移的方向性和执着的回归性,就像旅居海外的中华游子一样对祖国母亲始终怀着誊恋之情。1963年,由我国著名鱼类学专家伍献文教授深情地将其命名为中华鲟,如今它却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相似文献   

11.
顾孝连  葛栋 《中学科技》2022,(24):24-27
<正>在长江特有物种白鲟灭绝之后,中国现存本土鲟鱼由原来的8种变成7种,其中生活在长江的只剩下2种,即长江鲟和中华鲟。长江鲟已经野外灭绝,中华鲟如今也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濒危程度仅次于长江鲟。为什么要保护中华鲟中华鲟别名鳇鱼、腊子,隶属于脊索动物门、  相似文献   

12.
我叫中华鲟,经常往返于江河和大海之间。我的家族鲟鱼类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在古生代,鲟鱼类家族兴旺,儿孙满堂。到了中生代就不再风光了,门庭冷落,几乎绝了“香火”。据研究,我的祖先最早出现在距今  相似文献   

13.
可怕的梦     
5月14日 星期日 “001号、001号,我是总部。今天在海上发现放生后死亡的中华鲟,死因不明,请速调查清楚!”“没问题,马上调查清楚。”我长吁了一口气,登上快艇,准备向发现中华鲟的海域进军。  相似文献   

14.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在动物分类上,隶属于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别名鲟鱼、鳇鱼、苦腊子,鳣等,上海崇明和江苏南通、启东沿江一带渔民称甲鱼、全青、全黄等。中华鲟是我国特产珍贵鱼类,属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它不仅与大熊猫一样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是研究鱼类和脊椎动物进化的活标本和活化石,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被称为我国的水生国宝动物。一、中华鲟的过去在3亿多年前的志留纪,鱼类开始出现在地球上,到了泥盆纪和石炭纪时,已达到相当繁盛的程度。鲟鱼类的祖先古鳕类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到了侏罗纪,从古鳕类的主干上分出了鲟鱼类。现存种类,仍保留着1000多万年前的软骨硬甲形态,所以被称为古生物活化石。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鉴赏》2009,(9):44-45
中华鲟 中华鲟俗称腊子、鲟鱼、鳇鱼等。体形较大,一般体长为2.5米左右,体重约200千克。 中华鲟是我国的特产珍稀物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此外在辽河、黄河、淮河、钱塘江、闽江、珠江等水域也都有发现。它属于很原始的硬骨鱼类,祖先与恐龙处于同一个时代,为白垩纪古棘鱼的后裔,距今己有一亿三千多万年的历史.故有“活化石”之称。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8月,上海市渔政执法人员在巡逻时查到一艘非法捕捞渔船,发现其所捕的鱼中有一条疑似中华鲟。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水中熊猫”。这条鱼是不是中华鲟,对该案十分重要。因为对涉及野生动植物的犯罪,只有明确野生动植物的种属才能确定其保护级别,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相似文献   

17.
中华鲟     
中华鲟俗名腊子、鲟鱼、鳇鱼等,体形较大,一般体长为2.5米左右,体重约200千克。它的外形与一般的鱼类有所不同,身体粗壮,略呈梭形,头较大,为三角形。头部背面有骨板,表面粗糙。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淡水鱼种类多,数量大,而且拥有不少珍稀名贵种类。众所周知,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种,已定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可是,与中华鲟相比,一种更珍贵,更稀少,世界上唯独生活在长江中的白鲟,就很少有人知道了。白鲟与中华鲟同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它与中华鲟一样,是一种原始的鱼类。它属软骨硬鳞目,匙吻鲟科,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1918年9月,在原苏联  相似文献   

19.
应当将川剧艺术中的“变脸”绝技作为“化遗产”.作为川剧的艺术标识而非商业标识来对待.对其保护的着眼点是如何防止淡化、歪曲其艺术标识作用的不当使用.而不是一味禁止外传。在准据法的定位上要充分融入民间艺术形式行规艺德的有益内容.“有机保护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20.
商品占领市场,需要有作为商品标识的商标;企业树立形象,要有代表其性质与特色的企业标识;对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评估、认证或监督,也有一些法定的标识。因此,汉语中的“标识”一词近年来活跃起来,使用频率有所上升。但电视上、广播里经常将“标识”读为“biāoshí”,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