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静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4):102-104
比较全面地从疑问代词的句法、语义功能、疑问代词宾语的位置等方面考察了《史记》的特指疑问句。从疑问词汇的表现看出《史记》处于上古汉语末期的词汇整合期,与先秦相比,数量减少,使用趋于集中。《史记》中疑问代词宾语后置句的比例占代词宾语句的24%,处于飞跃阶段。这些都体现了《史记》承前启后的语言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学者们自觉地将先秦秦汉考古文献资料应用于《史记》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传世文献之外,出土文献为探讨《史记》的名称、体例、编撰形态,校勘《史记》文本,正确诠释《史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比较的"二重"材料,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谚语是群众口语中那些广泛沿用和流传的、表达了实际生活经验或认识的、简练通俗的、具有句子形式的熟语。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词汇成分。与其他类型的熟语不同,谚语在语义上具有"说理性",这一语义特征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一般词汇成分的语法形式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4.
《史记》为西汉时司马迁所作,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史书,也是上古汉语词汇的重要文献资料,研究其词汇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的是“入”字在《史记世家》中词义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语法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讳饰修辞由来已久.《史记》继承了先秦的讳饰习俗和讳饰修辞,保存了大量讳饰实例,丰富并发展了讳饰修辞;《史记》讳饰修辞可分为掩饰和美饰两类,探讨《史记》讳饰修辞是解读《史记》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6.
《先秦士人与司马迁》一书,是一部论说先秦士人与司马迁较为详尽的专门论著。此书最大的特点是对以往研究观点有所超越。在研究内容上,把先秦士人与司马迁进行系统地研究,并从思想史、文化史的角度给予关照;在学术观点上,探讨了先秦士人理性精神与《史记》的创作宗旨的关系,研究了先秦士人史鉴教育传统对司马迁《史记》史学社会功用论的影响,深入系统地从先秦士人的道义传统思考司马迁《史记》的批判精神,并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话题。论著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对先秦士人与司马迁研究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先秦"春秋"分为四类体式:一是"史记"之一,其中有的以记事为主,有的是记录德行、善恶之类价值与是非观念,以及伦理准则、先王教化、历史教训之类材料的汇编;二是个人撰述或个人分头写作而由人负责编纂的材料汇编;三是人物事迹材料的汇编;四是指《左传》。  相似文献   

8.
"苏门六君子"之一陈师道说苏轼不好司马迁《史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考察辨析的问题。本文认为,苏轼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态度,与他的治学方法、政治立场和人生境遇有着密切联系;从史学角度评价司马迁,苏轼多持批评态度,如果在这个意义上定义苏轼"不好"《史记》,似有一定道理,然从文学角度看,苏轼给予司马迁最高评价,说他"不好"《史记》,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史记》的创作动机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并提出著名的"发愤著书"说,故此古今学者以"发愤著书"为《史记》定论,并把"李陵之祸"作为"发愤著书"的缘起,甚至有学者把《史记》的成功归结为"李陵之祸"。但从"发愤著书"说提出的时间、《史记》前后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的不同来看,这种观点又有不妥之处。《史记》的创作具有多种动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詈、骂"这组同义词进行了描写,对其先秦两汉时期的使用情况做了比较:战国以前,表"恶语相加"义主要用"詈",但从西汉的《史记》开始,"骂"无论从用法还是词频都已占绝对优势,"骂"取代"詈"的过程在《汉书》时代已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1.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词汇成分。与其他类型的熟语不同,谚语在语义上具有“说理性”,这一语义特征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一般词汇成分的语法形式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专书词汇研究可使我们对《史记》所处时代的语言词汇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可为大型辞书编纂提供一些参考材料。在《史记》中存在大量含有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它们在形式上表现为多种关系,正是《史记》时代单音节动词双音化的真实反映,也反映了《史记》时代词汇的丰富程度。  相似文献   

13.
胡文彬 《丹东师专学报》2009,(2):99-106,109
《红楼梦》的主体语言和语言韵味、语法结构是以北京话为中心,并吸收了广大北方地区的方言,包括个别的蒙古语词汇与满族词汇。与此同时,作者根据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的需要,还采用了相当数量的江南语言。作者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已经对《红楼梦》中的方言进行了渐进式地修改。特别是在"去"南话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近几年来《红楼梦》方言"研究"中表现出一种与社会上刮起的抢名人拉古人的风气搅和在一起的倾向——即把曹雪芹和《红楼梦》同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或是炫耀历史文化悠久联系在一起。在《红楼梦》走进大众、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在"红楼夺目红"的躁动中,《红楼梦》的校订注释也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由于某些校订者对抄本《红楼梦》中方言构成、演变不甚熟悉,盲目改动原底本中的方言土语;《红楼梦》抄本中所用的一些词汇早已为戏曲小说所用,已成"熟语",但有些校订者凭着感觉走,只要自己感觉"不顺"或是见其他抄本中有另一种写法,即断定底本为错误。  相似文献   

14.
本书系我国第一部先秦词汇研究专著,作者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陈克炯教授。陈克炯教授长期研究先秦词汇,曾有多种有影响的论文发表。《先秦汉语词汇新探》研究了《诗经》、《论语》、《左传》、《老子》、《孟子》、《庄子》等典籍中的词汇问题,另有《先秦词汇与殷周思想文化》专章,论述十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撰《史记》,记录春秋一段历史,其史料的基本来源是《春秋》、《左传》,《国语》,《世本》及谱谍等先秦典籍。《史记·五帝本纪》说:“予观《春秋》、《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当然,先秦的各种史料对司马迁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所起的作用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6.
熟语是重要的汉语词汇类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对于熟语的掌握情况不良,在熟语的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学生对熟语运用的常见错误,并提出来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小学语文熟语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史记》是反映秦汉时期这一断代语言实录的一部宏篇大著,因此其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大型历时性辞书编纂的角度看,《史记》当是辞书必选秦汉语料之一,比如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就大量以《史记》为语料而设定词条及义项,并引为书证.但就该辞书收词角度看,仍存在不少失收词条,仅以《史记》词汇考核之,就可发现其漏收词条问题.今就所检《汉语大词典》失收《史记》词语数则考释如下,以期对读者研究及辞书再次修订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又称“古文”。它是指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者的仿古作品。文言文一直在汉民族书面语中占优势。传统戏剧,主要是用文言文写作。虽则在五四运动以后用白话文取而代之,然文言词汇、文言句式仍被广泛运用。没有一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莫说要看懂《史记》、《三国》、《红楼梦》,  相似文献   

19.
专书词汇研究可使我们对专书所处时代的语言词汇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可为大型辞书编纂提供一些参考材料。因此,研究《史记》双音动词可使我们了解代表秦汉时语言面貌的《史记》的一些词汇状况,而以其研究成果与诸如《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历时汉语辞书比勘,则可发现此等大型辞书在编纂时大量吸收《史记》双音动词词汇,如本文所讨论的同素并列逆序双音动词;但亦发现存在一些可商榷的问题,如词条失收、书证滞后等。  相似文献   

20.
“四始”是传统诗经学的重要概念,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四始”论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史记》“四始”论的渊源和根本依据当于周代礼典用诗和先秦儒家《诗》学中求索.从周代重要礼仪用诗所寄寓的政治内涵,到先秦儒家通过论述这些诗篇所阐发的政治思想,再到汉代经学以“四始”总结提升这些诗篇的政治义理,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史记》“四始”论作为汉代诗经学的纲领性理论,是对周代仪式乐歌政治用意和先秦儒家政教诗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