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政新闻的亲民化风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事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由于大量的时间被采写会议和领导活动占用,不愁没有稿件可写,也不愁稿件发不出去,但长期就会议写会议,就活动写活动,造成了他们浮光掠影式的工作方法,容易导致无所作为的思想和惰性  相似文献   

2.
每天,报社编辑部都要收到来自记者和通讯员的大量稿件,稿源充足、从中挑选较好的稿件进行加工、润色,是编辑乐此不疲的高兴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却长期困扰着编辑们,这就是新闻稿件总是写得太长,明明几百字可以写得很好,却要冗长到上千字。一篇人物通讯,偏偏写成这个人物的传记;一篇工作报道,偏偏写成方方面面的工作总结:一篇会议消息,偏偏写成会议材料的全面摘抄,总觉得稿子写短就显不出水平。  相似文献   

3.
办报尤其是办党报 ,最难处理的是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 ,这同时也是新闻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不少报纸的老总经常为如何安排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犯愁 ,遇上一天 ,工作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过于集中 ,又都要求及时见报 ,版面有限就只好以座次进行版面编排。记者采写稿件既为会议报道出力不讨好而烦恼 ,但有时却又免不了窃喜 :开会有领导讲话 ,摘其要点就可交差 ,尽管会议报道虽写不出什么好稿 ,可却必发 ,而且还能编排在重要版面 ,重要时段 ,每月完成的任务大多在编辑部名列前茅 ,写会议报道混饭吃总还不错。如此一来 ,时政新闻就成了“领导们…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新闻单位,没人爱跑会议、没人爱写会议新闻,但负责跑党政机关的记者,却天天离不开写会议稿,开各种形式的会。我在跑党政新闻的所谓“枯燥乏味”里,却寻找到了在文山会海中挖掘新闻“金矿”的乐趣。一、跳出程序寻突破把党政新闻写活跑五大委的记者几乎绝大多数的新闻都是写会议报道、领导活动。这类稿子最容易写成程序式的“八股新闻”,不但读者不愿看,而且这类稿子多了,也严重影响了报纸的质量,时间长了,连记者自己都懒得写懒得看了。本人在采访此类稿件中,注意跳出程序化的束缚,真正把新闻写活、写生动,写得老百姓爱看…  相似文献   

5.
改革会议报道,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已经成为各级新闻单位最头痛的问题。有的城市新闻单位会同市委有关部门出台了改革会议报道的文件,久而久之也无济于事。其实,究其原因,老总们发愁的不是取消会议报道,因为会议中有大量的新闻,关键是没有好的稿件,交上来的稿件不是空洞无物就是长篇大论或是一般套路。笔者认为,改革会议报道的实质是对会议消息进行“再创作”,你的会议报道改革了、生动了、好看了,抓住领导和群众的结合点了,不愁读者不喜欢你的报纸。 1.只有领会会议精神、分析其实质,才能搞好“再创作”。可以这样说,如何写好会议消息,是记者走进报社的“第一课”。大多数报社把新分来的大学生、研究生放到采访部去锻炼、去摔打。而如何写好会议消息,恐怕又是每一个新任记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经常是这样,一个会议下来,各级领导说了好多事,研究了好多问题;有的领导一讲就是洋洋洒洒两个多小时,上万字。有时,开了一天的会,连记者都糊涂了,这个稿怎么写,摊开稿纸无从下手。而此时报社又在催稿,等着明天见报。这就需要记者领会会议精神,分析会议实质,弄明白这个会议主要说了哪些问题,哪些是会议的精髓。作为记者,只有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不偷懒,不中间逃会,多交流,才有可能把会议的中心抓住。如果是  相似文献   

6.
如何提高新闻采写能力是各媒体一贯重视的问题。三明日报社记者部坚持开展记者轮流点评一周稿件活动,引导每一位记者争当名记者,争先创优、写好稿、写优质稿件的浓厚氛围,对提高每位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取得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做有心人     
专业记者活动场地大、接触广,了解到的人和事物也就多,不愁没有新闻题材。而基层通讯员,因条件所限,往往因找不到报道题材而发愁。其实,并非是这样。我刚学写新闻稿那阵子也有同感.后来通过工作中摸索,终于明白了“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所要写的新闻,也就在生活之中,有待我们处处留心。  相似文献   

8.
从事党政系统的报道对于晚报记者来说是个“苦差事”。我四年前毕业到《宁波晚报》工作,便接手了这一行。四年的实践,体会了跑党政系统的难处,不过也找到了一些窍门。 我觉得晚报记者从事党政系统报道有“三难”。 一、两头为难。一般来说,由于各自所站的角度不同,普通读者喜欢简洁明了、短小精悍的报道,而一些领导比较关心的是自己出席的活动报道位置有多高、讲话有多长。特别是遇上工作性、程序性的活动和会议,如果不写报道,活动主办单位不高兴,可这样的活动稿件写起来又容易生硬,读者不满意。有时稿件写得短了,读者满意了,可是主办单位或领导往往认为报道不全面,觉得没有一长串领导名单,体现不出会议的重要性。二、出好稿难。人们普遍对报道会议的稿  相似文献   

9.
赖龙光 《新闻窗》2007,(4):20-21
衡定新闻价值、选准新闻角度、发掘新闻素材,是新闻采写的三大基本功。 在笔者的新闻采写实践中,感觉把握这三点至关重要。因为,不能衡定新闻价值,稿件就无法写,即使硬写出来质量也不高。不能选准新闻角度,稿件就写不出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新闻。不注意发掘新闻素材,写出的稿件就缺乏厚重感,达不到应有的宣传力度。显然,这三点是新闻采写中必须练就的基本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刘晨 《军事记者》2006,(11):52-53
新闻稿件的形成一般分为两步:一步是采,另一步是写。没有采就没有写;采不好也就写不好。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1月24日,《人民前线》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消息《舟桥某旅接受总部军事训练定级考查——18个优秀彰显平时过硬》一稿,这篇经过记者精心采写和编辑反复打磨的稿件见报后,赢得一片叫好声。该报道写法灵活,中心突出,此次军事活动报道重点把握得当,相关训练成绩穿插自然,对正在开展的专业训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报社在周例会优质稿评比中,将这篇稿件评为优质稿,还表扬此稿有追求、有新意。此稿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军事活动报道不能走老路、就活动写活动,只有下功夫把活动写"活",稿件才能出彩。  相似文献   

12.
常听基层通讯员议论“多写多发”与“少写多想”,孰是孰非,笔者认为,二者皆有道理,且有一定联系。“多写多发”是强化你的采写实践,只有多采多写,才能使你尽快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多写多发”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少写多想”则是提倡一种思考钻研精神,不要盲目蛮干.而要善于思索。很简单,如果你一年写了百余篇稿件,件件如泥牛入海,那么你就该“少写多想”了,也就是坐下来,冷静地分析你的稿件命中率低的原因.对照报纸找差距,这样对提高稿件质量大有好处。“多写多发”与“少写多想”既然都有道理,作为基层通讯员就…  相似文献   

13.
表面上看,会议新闻是所有新闻稿件中最容易写的一种。其格式固定,文章不长,不用更多采访,大量采用领导讲话,大段摘抄文件等会议材料,加上领导出席,文章的确不难写。但是,表面上看来最好写的会议新闻,实际上是最难写的。  相似文献   

14.
我开始写报道时,常犯急于求成的毛病,稿件写成后不经推敲就匆匆发给报社、电台。结果,多数稿件未被采用。为此,我去请教一位老新闻干事,他说,稿件写成后,要认真琢磨,反复修改,力求做到主题鲜明,字活句鲜,耐人寻味,这样的稿件才容易见报。我照着这位老干事的话去做,第一次就尝到了甜头。1994年,我写的《针针线线寄深情》一稿,就作过多次修改。开始,这篇文章以通讯的形式写驻地一位老大娘15年如一日,为指战员缝补军鞋的事迹,可发到报社、电台没被编用。当时正是建军65周年2际,需要宣传拥军爱民方面的内容,这个素材有一定…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老通讯员,自退休后下基层少,写的稿件赶不上形势往往碰壁,所以就不再给报刊投稿,更不敢寄给北京的大报。但有两篇稿件与《中华新闻信息报》接触,深为编辑们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好作风所折服,久久不能忘怀。 那是1995年开春,我看到中华新闻信息报上登了一条消息,报道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提倡写短稿,要记者编辑把反映自己政务活动的稿件压缩再压缩,由3000多字压到800字见报。我很受教育,就  相似文献   

16.
驻扎在偏远山区的某舟桥团党委“一班人”,甘当“沃土”育壮苗,为报道人员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梁面问”——这是报道人员对团长栗玉正的美称。过去,这个团的报道员写稿有单打一现象,一写反映军事训练的稿件就怵头。梁团长了解这种情况后,毛遂自荐当上了报道组的“军事顾问”。报道员遇到不懂的军事难题就请教梁团长,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认真讲解。同时,他还给训练部门“约法三章”;凡召开训练会议都要通知报道人员参加;举办训练比赛要邀请报道员观摩;不定期地为报道员举办训练报道线索“发布会”。对报道员写的训练稿件,他…  相似文献   

17.
在编辑部时常见到一种现象:某些记者采写某人、某单位的稿件见了报,或者是受人之托的稿件发表了,他们顿时喜形于色,急匆匆地给对方打电话报告:“看见今天的报没有?稿子见报了,你满意不满意?这可是花了功夫的哟。”言下之意,不说自明。其实,自己写的稿件见了报,或受托的稿件见了报,征求一番对稿件的看法和意见,如“是否有失实之处或提法不妥的地方”之类的话,没什么不对。但如果仅仅是问“满意不满意”,就不怎么好了。某篇稿件见了报,或许被写的人或单位满意了、高兴了,但读者是否满意,却很难说。因为,报纸不单是办给被写…  相似文献   

18.
“搞新闻报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宁可一篇不上也绝不能让稿件失实,谁的稿件失实就处分准!”这是某部政治处主任刘福林对报道员的要求。报道员写的每一篇新闻,刘主任都认真审阅,凡是稿件涉及的事实,都一一核对,并把水分挤出来。“踢足球守门员最重要,搞新闻报道也要守好‘门’,不让一篇失实稿件上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平时,刘主任经常对报道员讲述报道失实的危害性和它的严重后果。发现失实的苗头,立即纠正。一次,报道员小马来写一对夫妻16年如一日为驻岛官兵运送粮油的稿件时,由于采访不细,把11次被市、县评…  相似文献   

19.
少写应景稿     
有位初稿报道的战友向我们诉苦,“我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都有时效性,可就是见不了报,你说邪门不?”我随手翻了翻他保留的底稿后,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不是邪门,而是你把门走邪了。”也难怪,他写的稿子都是一些“应景稿”。比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时,他就写妇女生活;“五四”青年节时,他就写青年活动;春节前夕,他就写某某请假,正月十五前他又写起了闹花灯。底稿一大摞,真正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却不多。纪念节日的稿子,报纸需要,完全可以写。然而,这方面的稿件用量毕竟很少。再说你如果卡着“点”才往报社寄,弄不好就…  相似文献   

20.
本期函授学习开始不久,就有一些学员寄来了自己写的言论稿件。这些稿件虽还稚嫩,但趋势良好,甚有希望。特选几篇进行点评,供学员学习言论写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