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观是北宋中后期一位创作成就突出的词人,他在词中大量、成功运用了点染艺术。秦观词中点染艺术的特点是点少染多,即词中直接抒情、说理较少,而更多的是渲染、描绘。点在词中出现的位置主要有开头、过片和结尾等三个关键之处。秦观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其词具有很好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对其婉约词风的形成以及秦观能成为宋代一位著名的婉约词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佳作迭出的宋代词坛中,李清照的《漱玉词》与朱淑真的《断肠词》遥遥相对,并称"双璧",而且这两位女词人都偏爱使用对比手法。文章试从两人词作入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她们通过熟练自如的"对比"手法运用,使作品在有限的篇幅内蕴涵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寄寓了更丰富的情感波澜,并以此来表达一种"今不如昔"的唏嘘,这都是由两位女词人生活、情感历程上的屡遭变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被人们称为“婉约之宗”的秦观的词,虽然题材不外乎写男女相思离别之情、自己的愁苦,但长期以来一直深得人们的喜爱,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词人抒发了真挚深沉的情感,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正是因为晏几道、秦观同样都是本色的婉约词人,所以他二人经常被历代研究者相提并论。但每个词人的词作都各有特色,晏几道词作的语言较之秦观更娩华丽,他二人在词作中所呈现的风格气质也是不一样的:一个自恋,一个自哀。从这两个方面指出他们的不同之处,更有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词人及其词作。这种同中求异的方法对于古代文学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秦观是北宋后期的著名词人。在北宋的中后期词坛,秦氏是一位集婉约词大成的词人。大体而言,秦观早年的词多写春愁别怨,风格清丽婉约,未尽脱花间影响;他的后期词,多抒身世感慨,词风一变而为凄厉苍凉,沉郁顿挫,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词人秦观在七年的贬谪期间写有二十多首词,这些词真实记录了他在悲苦不振中走向沉沦自灭的情感演变轨迹:贬谪初期,词风凄婉,经常通过今昔对比表现失落之感;贬谪中期,词风趋向凄厉,表现了词人在险恶现实处境中的悲鸣;贬谪后期,秦观词流露出绝望之感,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借酒浇愁的词作中。从秦观贬谪词里,我们能看到北宋党争给士人带来的身心双重的痛苦,以及个人命运在时代漩涡中的沉浮。  相似文献   

7.
秦观是北宋后期的一个才华横溢的词人。他博取众家之长而自成一家,自得清新,以一种凄清婉丽的风格将婉约词推向一种极致,被推为"婉约之宗"。秦观用词这种艺术形式通过一些悲凉凄冷的意象细腻深刻而真挚地刻画了自己内心最为深切的一种诉说。从秦观的身世经历入手,了解其词的凄美哀婉,探究这种词境的写法,阐述词境由凄婉到凄厉的转变,分析秦词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秦观(1049-1100):北宋著名词人.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然而秦观之纤柔敏感之心性绝不是与生俱来,秦观少年时也曾有报国之志,登第后与苏轼、黄庭坚交往,同为旧党一侪,后来旧党失势,他们同被贬到偏远地区,几次宦海沉浮之后,使得秦观认为世事无常,从此一蹶不振.本文通过其作品探究其未入仕时而心怀入仕,未治国而心存治国之理想的复杂心态,还原一个词人胸怀祖国但又报国无门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在北宋词坛,秦观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他以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创作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但他的词更多地融入了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究其原因,个性与时势使然。秦观(1049-111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各地,豪宕不羁。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熙宁元年(1068),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研究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  相似文献   

10.
秦观(公元1049——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北宋著名词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没有继承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而是沿袭了柳永的婉约风格,被誉为“婉约之宗”。秦观词的题材内容狭窄,情调比较低沉,但艺术成就很高,对后来的周邦彦、李清照影响较大。现概述秦观词的艺术特色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中的意象选择与情感表达之间存在着对照和反衬对比两种模式,无论是采用顺承模式还是逆反模式,其情感都能得到淋漓尽致地抒发。意象选择与情感表达这几种模式的成功运用,不仅使李煜的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为后代词人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素材,对后代词发展和词人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是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在当时文坛均负盛名,尤以词显,为宋代婉约词大家,有《淮海居士长短句》行世。秦观现存的八十多首词中绝大部分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悲哀、感伤的情调。历代的词评家都指出了秦词这一鲜明的特征。冯煦甚至把他和晏小山并称为“古之伤心人”。(《守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虽然同时代的许多词人也难免徘徊感伤,但却绝少像秦观那样沉浸在悲观的情绪中而不能自拔。一不容否认,北宋后期的社会现实对秦观词的感伤基调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宋人不自觉地将诗词分工,而秦观又接受了…  相似文献   

13.
陈霭生 《新读写》2010,(12):42-45
【探源】出自秦观《三月晦日偶题》:“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释疑】秦观(公元1049-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文辞为苏轼所赏识,  相似文献   

14.
秦观贬谪词是词人在绍圣元年(1094)至元符三年(1100)所作,代表了秦观词作生涯的最高峰。基于文学地理学视角从文本之外的贬谪地动态分布来分析秦观贬谪词,吴越、荆楚和岭南文学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促使秦观贬谪词书写由华丽化向清淡化转变;从贬谪词文本呈现出的空间构建模型及空间特点入手分析,发现其空间书写对象以宫室建筑和水域空间为主,空间观感呈现华丽与清冷共存的特点,也反映出词人心态由对往事留恋向现实绝望转变。从空间视角对秦观贬谪词进行审视,会对地域与词风、词作本身的关系形成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秦观(1049—1100)是北宋的著名词人,他初字太虚,改字少游,扬州高邮人。生平事迹详见《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传》及《淮海集》所附其二十八世孙秦瀛重编的年谱。 秦观的一生是潦倒坎坷的一生。早年,他力求有所作为,饱含对生活的热切期望和对功业的渴慕追求,但二十年滞留场屋,中年及第后又仕途多舛,怀才不遇的愤慨便时  相似文献   

16.
秦观是北宋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他的词描绘了不少女性形象,她们虽然大多为丫鬟歌妓,却不是水性扬花的女子。秦观对她们怀有真切的情感,表现了他的民主思想;他还能把这种情感与自己仕途的失意联系起来描写,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连大学学报》2019,(2):52-59
唐圭璋作为现代著名的词学家和词人,其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对后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他的词作总集《梦桐词》收录了从抗战时期到建国后所作的大部分作品,凝聚着浓烈的家国情感。无论是身世经历还是性情人品,唐圭璋都和清朝词人纳兰性德有相似之处,其作品也深受纳兰《饮水词》的影响,从情感到写作手法上表现出了对纳兰词的接受和传承。《梦桐词》在延续了清朝词风的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功用,是旧体文学在新时期发展演进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在晚唐五代词史的演进过程中,南唐后主李煜在词中表现出浓厚的政治抒情意味。豪杰词人辛弃疾则继承并发展了其抒情表现和手法,情感深挚崇高,词境深沉阔大。二者均通过对比映衬、情景交融和白描手法书写家痛国恨,在词史上彼此辉映。  相似文献   

19.
晏几道和秦观是中国词史上的两位著名词人,在北宋词坛上更是享有盛名,由于两人的作品皆以伤感著称,古人常将二者放在一起作对比研究.清人冯煦曾就此评价道:"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可谓十分中肯.论文在此基础上,从两位词人的身世遭遇、性格特征、题材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着手,对两位词人的"伤心"进行细致的审视和梳理.  相似文献   

20.
南唐后主李煜,在他现存世的词作中,有不少词篇之所以能够传颂不衰,除了词人在其中表现的情感真切、深刻,感人至深外,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和创新,不能不说是其成功的一大要素。其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为词作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