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尧臣被喻为宋诗的"开山之祖",一生共存诗2800余首,其中山水纪游诗占将近六分之一。将这些山水纪游诗整合在一起,构成了梅尧臣一生完整的行旅历程。梅尧臣多山水纪游诗,一方面和他奔波一生的仕途生涯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和梅尧臣追求平淡的性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陈师道一生仕途偃蹇、生活困顿,生平经历与本朝前辈诗人梅尧臣有着惊人的相似。诗歌创作方面,陈师道曾受到过梅尧臣的影响。闭门觅句、喜好苦吟传承着梅尧臣做诗力主于勤、精雕细琢的写作特征,诗中追求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审美趣味和以此为目的所采取的创作手法则直接效法梅尧臣。另外,陈诗讲究真情实感则是对梅诗核心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锦囊中的谜》的文章。它讲的是:北宋时期的梅尧臣是一位做诗文又快又好的诗人。有一次,梅尧臣乘船到汴梁去,同船的文人都要互相赛诗。别人苦苦思索,很难说出几句好诗来,而梅尧臣句句成诗,出口不凡,大家只好认输了。大家都想知道梅尧臣为什么能句句成诗,出口不凡呢?后来船上的人发现梅尧臣不时地将纸条塞进一个锦囊。有人便趁梅尧臣游玩时看了梅尧臣放小纸条的锦囊。原来是梅尧臣把观察到的事物、观察时的感受,一一记在纸条上,放入锦囊里。于是,大家知道了梅尧臣做诗又快又好的秘密,都在锦囊之中。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知道…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宋著名的诗人梅尧臣,据说他不论走到哪里,都要随身背一个小布袋,每天总要在小纸片上写点什么,然后赶紧塞进小布袋里。有一次梅尧臣坐船去汴梁,同船者都是些文人墨客。为了消遣旅途的疲劳和寂寞,有人提议大家一起作对子、写诗。别人苦思冥想,搜肠刮肚也写不出来一首好诗来,唯有梅尧臣出口成章,笔落诗成,又快又好,这使  相似文献   

5.
陈晓清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1):59-61,79
研究者多关注梅尧臣诗"深远古淡"的一面,而对其"奇巧"的一面却少有关注,本文即从丑学的视角发掘梅尧臣诗的审丑意义。梅尧臣以勇于审丑的姿态在自己的诗中写丑、评丑、论丑,从而拓宽了其诗歌的广度和深度,状写出一个真实的本位的自然。他以审丑来突破思维禁区,为宋诗唱响了革新的号角,其诗歌的艺术魅力正在于这种献丑守拙的智慧,寒俭内敛的气质,厚重沉稳的底蕴和无取无求的平淡风格。  相似文献   

6.
在现存的2800多首梅尧臣诗和800多首欧阳修诗中,梅欧分别有42首和30首戏谑诗.梅尧臣早期戏谑诗的特点是:戏友朋之作,体现了宋诗情感的私人化;戏食物之作,反映了宋诗的日常生活化.欧阳修早期戏谑诗的特点是:戏赞友人之品性、志趣,显示了欧学唐音的痕迹;在贬所的戏谑之作,名为戏,实则抒发心中之愤懑或自我宽慰之词;自嘲之作...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宋著名的诗人梅尧臣,据说他不论走到哪里,都要随身背一个小布袋,每天总要在小纸片上写点什么,然后赶紧塞进小布袋里。有一次梅尧臣坐船去汴粱,同船者都是些文人墨客。为了消遣旅途的疲劳和寂寞。有人提议大家一起作对子、写诗。别人苦思冥想,搜肠刮肚也写不出来一首好诗来,唯有梅尧臣出口成章,笔落诗成,又快又好,这使同船者都感到愕然。  相似文献   

8.
宋初的社会文化氛围促成了梅尧臣诗歌艺术个性的形成,尤其是宋仁宗时期的儒学复兴、科举改革、台谏改革和庆历高昂的士气,影响了梅尧臣诗歌的文气厚重、现实批判精神和“论议争煌煌”特色的形成;北宋诗文革新中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群体指向在现实致用的诗歌功能论和健、老、淡的诗美理想上,对梅尧臣诗歌“老健古硬”的艺术个性形成的影响则更直接。  相似文献   

9.
梅尧臣是北宋初期的著名诗人,诗风平实、淡雅,一扫当时靡丽文风。传说梅尧臣出外漫游或访亲会友,总喜欢背一个布袋。一遇到新鲜的事情或优美的风景,他禁不住要咏一两句,或写一首诗,并把文句和诗作投入袋中。回家以后,常常在晚上点上油灯,从袋中取出诗句,逐字逐字地推敲、修改,便成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由于梅尧臣常常背着“诗袋”,深入观察,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又能勤于思考,反复修改,所以他的诗作,做到了他的诗歌主张:“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梅尧臣背“诗袋”@王建军  相似文献   

10.
《读写月报》2024,(4):4-7
<正>【阅读导引】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州宣城(宣城古称宛陵,今属安徽)人。公元1002年,梅尧臣出生,欧阳修说“其家世颇能诗”。梅尧臣幼时家贫,但酷爱读书,少即能诗,但科举之路却异常坎坷,直到50岁才因为被举荐勉强获得同进士出身。终于做上京官的他,没过几年因为身染疫病,不幸去世,享年只有59岁。  相似文献   

11.
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圣瑜)在《续金针诗格》有一段关于诗歌的话:  相似文献   

12.
梅尧臣是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提出了诗歌应当反映现实的主张,影响了欧阳修、陆游等人,改变了宋初诗坛截然异于唐代的局面,促使诗歌创作回到现实主义的大道上来.吴孟复用了五十年的时间,对梅尧臣生平、家世和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全面、客观的研究,撰写了《梅尧臣年谱》《梅尧臣事迹考略》《论梅尧臣诗》等著述,梳理了梅氏生平、家世等基本问题,指出梅氏诗歌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风格变化和缺陷,并对其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吴孟复对梅尧臣的研究具有嚆矢性、客观性和持续性,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学术遗产.  相似文献   

13.
基于休闲美学视域观照茶文化,茶叶体现了审美主体的休闲心境,茶肆是休闲审美空间,茶则因为自身被赋予茶道精神而具有"闲"的品格.梅尧臣通过以茶计时、以茶悟道、以茶会友的茶诗创作,体现出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休闲审美意蕴.梅尧臣的茶诗是宋代市民阶层崛起和士人思想觉醒落实于文学创作的表现,而茶在休闲文化中被赋予的品格成为国民休闲文化...  相似文献   

14.
<正>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被贬饶州的范仲淹接连收到两封信,信是好友梅尧臣寄来的。在信里,梅尧臣送了两首诗,一首是《啄木》,一首是《灵乌赋》。《啄木》诗,提醒范仲淹切莫学啄木鸟,啄了林中虫,反招杀身祸,面对贪官污吏不要过于耿直;《灵乌赋》诗,规劝范仲淹要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邑闾”。  相似文献   

15.
南宋理学家朱熹对梅尧臣诗歌的接受态度基本是否定的,他一改梅诗的"平淡"说法,而说"枯槁",又说梅诗"平庸",多是"上门骂人"。这种看法跟宋代绝大多数诗人对梅诗的接受态度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主要是朱熹因自身固有的思维定势及文艺观念导致朱熹对梅尧臣诗歌的不喜爱。  相似文献   

16.
北宋时期,文人之间的赠物活动非常频繁,为酬答友人馈赠物品的诗歌数量随之激增。梅尧臣的礼物酬答诗数量众多,叙事性强。无论是记录一件赠物引发的交游趣事,还是具有前后相续关联的连续性叙事,梅尧臣都能敏锐地发现诗意,通过时空交错、人事重现和物象并置等手法,回顾交游经历,追述交游故事。由于梅尧臣在礼物酬答诗上熔铸了生命历程和交游体验,使得这些本为人际交往媒介的赠物,成为具有特定情感指向的文学意象,具有审美的价值。这类本属文人应酬之具的诗歌,刻上个人的鲜明印记,书写着文人间以物为媒介,展开文学交往,沟通心灵情志的交游活动。  相似文献   

17.
写诗重意象,而意象重新奇。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记载了宋诗人梅尧臣的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在这里,梅尧臣对诗歌的  相似文献   

18.
在现存的2800多首梅尧臣诗和800多首欧阳修诗中,梅欧分别有42首和30首戏谑诗.梅欧前后期戏谑诗各自显示以诗为戏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人文化气息.梅欧戏谑诗有其独特的诗学价值:一是"诙嘲笑谑"与娱乐功能的充分体现,二是以生活为诗的重要呈现,三是对儒家"游于艺"思想的实践,四是戏谑诗的游戏性就是一种游戏哲学.  相似文献   

19.
爱情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话题,于是产生了缠绵悱恻、如泣如诉、肝肠寸断的悼亡诗。宋代梅尧臣的悼亡诗直抒胸臆,句句哀怨缠绵,眼泪承载了忧伤,梦境寄托了思念。他的诗中多次写到相思泪、梦境、孤雁独鸣、家庭生活场景的意象,表达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20.
梅尧臣诗以其独特成就,在唐诗盛极难继的背景下多向开启了宋诗的道路,被欧阳修誉为“穷者之诗”与“平淡之诗”。文章就其“穷者之诗”的内容特色作了具体深入的剖析,具体表现在:忧思感愤,关注国计民生;穷居隐约,深切表达人伦真情;放浪泉林,细致刻画山水清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