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现代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迫切需要各方面的有效协调与亲密合作.学校的单打独斗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往往会被其他因素给抵消了. 相互抵消与各自为政 相互抵消的典型现象为“五加二等于零”. “五加二等于零”现象,是说学生在学校五天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仅仅一个双休日,就会因为社会和家庭的某些不良影响化为零,功效尽失.教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要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可轮到孩子值日时,打扫卫生的却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学校组织军训,有意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要求背包大小不得小于50厘米,而家长怕孩子背不动,竟在里面填充大量海绵;教师在学校教育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可孩子回家吃完饭后,等父母摆好书本铅笔盒才写作业,写完作业就一溜烟跑了,整理书包还得家长代理……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前些年,我们偏重学校教育,忽视家庭、社会教育,结果出现了"五加二等于零"的尴尬现象。家长应该配合学校,施以有效策略,发挥家教优势,演好孩子学习管理上"最佳配角"的角色。那么,家长该如何管理好孩子的学习呢?一、营造氛围,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1.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静心的学习环境。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孩子学习时应放弃自己的一些娱乐活动。因为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发展期,注意力容易分散,抗干扰能力较弱,喧闹的环境下他怎么可能静心学习,全神贯注思考问题呢?  相似文献   

3.
现在学校德育大多依赖学校教育这个载体,致使学校德育显得苍白无力,产生了“学校千日功,不抵社会一阵风”和“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实施“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的策略,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的矛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社会化网络,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第一是家庭,第二是老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和家庭作为儿童教育过程中两种主要的教育力量,如果能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就能强化教育作用.如果不能形成合力,则会使教育效果相互削弱和抵消,就无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因此,必须以学校为办学主体,形成有家庭、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尽管是关键,而家庭教育也是决不可忽视的一环,二者必须紧密结合。家庭教育如果不能紧密配合学校,甚至产生矛盾对立,那教育效果将会相互抵消,素质教育也将成为空谈,比如学校教育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既要学知识,还要学做人、学劳动、学健体、学审美等,而家庭如果一味强调文化知识学习,两方面不能形成一股合力,这必将影响孩子全面发展,影响素质教育的贯彻。  相似文献   

6.
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然而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他们或只重养不重教,娇惯溺爱,或方法简单粗暴。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学校教育学生互相谦让,却经常听家长教育孩子:"有人打你,你就打他";学校教育学生爱劳动,家长却担心自己孩子吃苦受累;……这样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相协  相似文献   

7.
李群英 《甘肃教育》2014,(18):35-35
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育、教学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说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相互协调、整合,才能折射出素质教育的优质效果。二十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生涯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家委会在班级建设和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它是增进学校与家长、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家长之间沟通合作的重要桥梁,为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孩子良好的学  相似文献   

8.
一个时期以来,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一种"5 2=0"的现象,其中的"5"是指学生在一周的五个学习日内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2"是学生双休日回到社会后接触到的消极、负面影响,"0"指教育效果."5 2=0"意为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与回到社会上所接触的社会消极、负面影响互相抵消,教育效果为零.  相似文献   

9.
1 现象审视 信息化背景的网络教学,可以解决很多的教育问题,包括改善民工子女教育问题."5+2=0"现象,它真实反映了目前我校大部分民工子女学生教育的现状.这里的"5"指的是学生在一周5个学习日内在学校接受的正面、系统的教育,"2"指的是学生在双休日2天所受到的负面、消极的影响,"0"指的是教育效果.因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脱节,使得2天的双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冲淡甚至抵消了5天在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5+2=0"现象.  相似文献   

10.
林湖 《现代家教》2000,(3):44-44
良好的家庭教育无疑对学校教育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反面作用。如在学校里老师教育孩子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一位二年级的学生看到教室的拖把坏了便主动回家找铁丝进行修理。妈妈看到了不但不表扬,反而恨恨地说:“你学习不强,管闲事不少。班里那么多同学为什么偏要你去管?”听了妈妈的话,孩子  相似文献   

11.
王书月 《教书育人》2012,(22):18-19
现代科技的发展,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瞬息万变的海量信息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良莠不齐的信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的强化了学校教育,而有的则淡化甚至抵消了学校教育,造成学生价值观混乱。另外,由于人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封闭的教育模式使得学校和家庭教育出现了不相容现象,家庭、学校之间挑剔抱怨增多,相互交流合作减少。另一部分教育者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2.
有人在论及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相互抵消的状况时,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学校的一周正面和成功的教育与学生家庭一。天时间里的不恰当的教育相加,其教育结果可以形象化地表示为一个公式,即 6+ 1≤0。此喻虽属夸张,但它表明,人们在分析教育失败的原因时,几乎大多把责任归咎于学生家庭乃至社会环境,而绝少联想到学校教育在诸多方面的苍白无力和值得改进之处。我觉得,深究其因,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彼此抵触,乃至教育效果弱化和抵消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学校教育自身存在的很大程度上的理想化的缺…  相似文献   

13.
毕玉娜 《家长》2022,(4):23-24
孩子成长要接受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但这三种教育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只有"三位一体"相互配合,才能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的直接管理者,是三种教育的协调者和粘合剂,作用重大.  相似文献   

14.
小编热评     
《广西教育》2013,(40):30-30
要正视学生"叛逃"学校的现象8月24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显示,我国大陆约有1.8万名学生"叛逃"学校,选择"在家上学"。其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教学进度过慢、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孩子厌倦学校生活、宗教信仰的原因。(8月25日《北京晨报》)【点评】首先要指出,如果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让孩子"在家上学"而不到学校接受教育,似有违反相关法律之嫌。但从侧  相似文献   

15.
优化家庭环境促孩子良好品质形成柳州市红光路小学郑宁华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保证,它有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补充和催化,如果缺乏家教或家教不当,就会削弱或抵消学校教育。因此,...  相似文献   

16.
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充分发挥这三方面教育力量的各自优势,使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形成德育资源共享,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才能使学生成为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一门科学,但在教育实践中,许多中小学校出现了漠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实现"中国梦",建设"好教育",让孩子有孩子的生活,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让学校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成为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5+2=0”,曾经足对德育实效性低下的一个归因,其中“5”是指学生一周5个学习日内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2”是指学生双休日回到家庭和社会接触的负面影响,“0”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正面教育与回到家庭和社会上接触的负面影响相互抵消,致使教育效果为零。  相似文献   

19.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但现在很多家庭包括社会人士都理解偏面化了,只注重对孩子的物质生活需要方面,而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反而很匮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要有效的配合,形成有机互动的整体,缺少或忽略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两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相似文献   

20.
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各的内涵,其特点、原则、方法、内容都有所不同,但他们教育的对象是同一的,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即促使孩子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标的共同性决定了两者必须相互协调、紧密配合。教师和家长只有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两者不统一,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从而导致教育作用的相互抵消甚至起到反作用。调动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挖掘家庭的教育潜能,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