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何读?     
初中课本中选有一篇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其中有一句话:“此时便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其中的“和”,到底何读?很值得我们去研究,这不仅仅是这个字的读音问题,更重要的是关涉到对于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锤词炼句,甄别真伪。  相似文献   

2.
汉语史上“便”走过“肯定副词——纵予连词——让步连词”的演变,这与“即”的“时间副词——假设连词——纵予连词”的演变路径有所不同。诚然,连词“便”的产生,受到汉语史上“副词——连词”演变的首发模式“即”的演变方向的带动,但两者的直接来源与演变路径是不同的。连词“就”和“便”都是受“同义词同向发展”规律支配而产生的,但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类推。一种是纯粹的类推;一种是既有同义词带动,又有自身发展轨迹的类推。  相似文献   

3.
多音字中有许多词语只在表示某种特定意思时读另外的音,其他情况下读音相同。如“巷”只在表示“采矿或探矿时挖的坑道”时读hàng其他情况下一般都读xiàng。我们暂把这种现象称为多音字中的“惟一”异读现象。很明显,一个存在“惟一”异读的多音字,只要记住这个异读的特殊的情况,辨析其读音时便再也不会因其多音而难以推断了。经总结,这类“惟一”异读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谈异读     
有些字往往有两个或更多的读音。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虽读音有异,而意义不变,称为“又读”字,这往往是书读和口读的不同,或者本为异读,后来約定俗成仅存一读;一种是异读即异义,义随音转,称为异义异读字。这里谈的是属于后者。教学和阅读时必須明了字的异读,这样才能正确地传授知识,才利于理解文意;而口头表达中更要使用正确,否則就有碍于相互了解语意,不利于交流思想,相互交际。异读字在古典作品中,尤其先秦古籍中数量特大,而现代汉語中也为数不少,常见的也有三百余字。我們必須重视这种語言现象,具备这方面的文字知识。现代汉語中的异读字,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例如:“长”字,在“长短”中读cháng,在“成长”“长幼”中读zhǎng;“重”字,在“轻重”中读zhòng,在“重复”中读chóng;“传”字,在“传記”中读zhuàn,在“传布”“传奇”中读chuán;“盛”字,在“盛饭”中读chéng,在“盛大”“姓盛”中读shèng;“弄”字,在“玩弄”“弄好”中读nòng,在“里弄”中读lòng。一种情况是声母相同,而韵母不同。例如:“落”字,在“落下东西”中读là,在“降落”“落后”中读luo;“露”字,在“暴露”、“露水”中读lù,在“露头儿”中读lòu;“核”字,在“核心”“核定”中读hé,在“杏核儿”中读hú“还”字,在“还要”“还不来”中读hai,在“还家”中  相似文献   

5.
“还”字有两个读音,一是huán,二是hái。依据《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3版),“还”字只有在充当“返回原来的地方或恢复原来的状态”“归还”“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等动词义项时,读作huán;在充当“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表示在某种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等义项时,读作 hái。应该说,这两种读音的区别是相当明显的,一般不至于搞锗,但笔者发现,在有些情况下,“还”字到底读什么音是不容易确定的。①还欠款壹万元整。这是一张令法官无法断定的字据上  相似文献   

6.
一看“废墟”这个文题,我们就会生出很多疑问,作者写的“废墟”到底是什么?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是怎样的?作者到底怎么写这个“废墟”?这些问题会使我们想去读这篇文章,会使我们在读这篇文章时产生一种种预测,涌现一个个期待,然后也就能使我们在阅读中有所排遣,有所认同。  相似文献   

7.
把握教学三个环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晓丽 《宁夏教育》2003,(11):29-30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自觉地、能动地、有针对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更新旧观念、获取新信息、掌握新本领的一种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该如何培养呢?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解决“为何读”、“读什么”、以及“怎样读”等问题。解决“为何读”的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感召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仅从学生的个人前途或经济利益出发刺激学生去阅读是不够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相似文献   

8.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经》中的名句出自《诗经》的首篇《关雎》。《关雎》曾多次编入中学教材,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也选入了高中语教材第四册。其中有闺垫先生陈最良吟诵并讲解《关雎》前四句的情节。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在教材中,有的注为“hào”,有的没加注。各类练习册和教学辅导用书有的说念“hào”,有的说念“hǎo”,让人莫衷一是。时下的电视剧也经常引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剧中人物有的将“好”读着“hǎo”,有的读着“hào”.读法也很不统一。“君子好逑”的“好”到底该怎样读.有必要进行一番辨证。[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窍门一:据义辨音。我们知道,意思不同,其读音也会不同;理解了一个字的意义,其读音也就一目了然了。这样的多音字,在我们高三总复习阶段应该列表予以归纳。我积累了一些,以飨同学,也希望你在此基础上再积累一些如何?比如:“角”,在表示坚硬的东西或嘴角义时读“jiǎo”(如牛角、角钢、角尺、口角流涎),在表示竞争、争吵义时读“jué”(如角斗、角逐、发生口角);“曲”,  相似文献   

10.
科技英语的翻译同样存在着“貌合”与“神合”的问题,即“形合与意合”或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特别是连词在科技英语中的正确理解和翻译应值得注意。本文意通过几个常见的连词从其本义与变义英汉比较研究它们的汉译问题。  相似文献   

11.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高三政治学科而言,“练”固然重要;然而,“读”,却是基础,是前提.如果不“读”熟《考试说明》、教材和时事政治,不多读一些考卷,积累一些知识,“练”便无从下手,“考”便成了纸上谈兵.然而,书海茫茫,题海苍苍,如何下手呢?首先,应读《考试说明》.通过读,明确政治  相似文献   

12.
’99昆明世博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直播或转播了这一活动盛况。电视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在介绍云南省委书记令狐安时,将“令狐”念成“Ling hú”,这种读法是错误的。“令”是多音字,有三个读音:一读“lìng”,释义较多,如命令  相似文献   

13.
汉字一形多音多义,是学习应用之一难,一个“和”字有 hé、hè、huó、huò、huo 五种读音。再加上文白异读,又音两存、古义旧读、词间变读等问题,更易于被人误读。如“曝光”的“曝”,“排忧解难”的“难”,连电台播音员也一会儿读 pù、nàn,一会儿读bào、nán,莫衷一是。如何分清多音多义字,不仅是播音员、影视演员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倍加重视的一项内容。因此,在这里特向大家介绍一本  相似文献   

14.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意自见。”这原本是董遇“不肯教人”的托词,后却多被认为是私塾先生不假思索、不加分析的教条主义教学方法,是学生不加理解、死记硬背的填鸭式学习方法的真实写照。在强调创新、呼吁要让思想冲破牢笼的今天,再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否也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而忽视了对它的深层理解呢?这里,我们想与大家来探讨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一、要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强调“要读”。不论是“腹有诗书气…  相似文献   

15.
谈“多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长期以来,有些人把它理解为:读的遍数增多了,其间的意思将会自然明白。其实不然。古人的这句话明写一个“读”字,暗伴一个“思”字。“读”与“思”之间有个相辅相成的问题。多读还需多思,读而不思,其义何以自现?单靠机械地增多读的遍数,不思考,其义不能自现.有的学生即使思了,恐也难解其中之意。因此,有的仍要教者加以点拨、释疑、解惑。如《月光曲》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朗  相似文献   

16.
马恐鸣 《考试周刊》2012,(14):32-32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学科.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是朗读。古人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读”不是一种单一、机械的行为.教师引导得法.便可令学生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待读出趣味,便会怡然自得,醉在其中。有了这种读的兴趣,还愁学生不喜欢这门课吗?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可”表示转折义时,有人认为它是副词,有人认为它是连词。这关系到副词和连词的判断标准,需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进行区分。其中,句法位置是判定基础,语义内容是附加条件,语用功能是背景验证。一般来说,“可”居于主语前是连词,居于主语后是副词,在对比语境中突显话题焦点的是关联副词,在无对比语境中突显话题的是语气副词,此时,“可”表强调义。  相似文献   

18.
教学所追求的目标,终究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面。学是内因,教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不会“学”,说明“教”是无效的。因此,教学的重心应当放在教学生的“学”上面。如何教学生“学”呢!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指导学生自学数学课本,从“读会”向“会读”发展。学生阅读课本,刚开始不习惯,也不懂得应该如何读。更困难的是读不出重点、归纳不出系统。就是读了也常是重算法轻算理,只满足于会仿着做。针对这  相似文献   

19.
一次语文课,教师发现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知所措,便责怪他们:“我经常说‘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如果用心去读,去感悟,怎么解答不出来呢?多简单的问题中医!”教室里更静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可我读了不止三次了,还是不能理解。‘阅读’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有效果呢?”  相似文献   

20.
我曾看到过一篇“九义”小语教材第三册第18课《初冬》第二课时的教案,教案中从“复习导入”到“讲读课文”再到“板书”,一共用了7个“下雾时”。到底雾是不是“下”来的呢?我们对教材的这一说法颇有些异议。有人说“:阳光从窗口照射到房间来可以说成‘阳光跳进房间里’,为什么雾就不能说‘下’呢?这是文学上的一种修辞手法嘛。”不错,我们说,阳光不能“跳”,这是连小朋友都懂得的基本常识。说它能“跳”,这是文学上常用的拟人手法,运用的目的是为了把话说得更形象更生动,一看便知道不是写实的。然而关于雾的形成及其活动的情况,能够清楚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