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常驻记者"的权威定义是,记者长期固定一地对当地新闻进行采访,形式可以是分社、支社、记者站、记者组,也可以是单个记者.特点是没有过细分工,采访本领要比较全面,能采访各行各业,能运用各种采访手段、独立活动能力强,灵通的消息源……等等.当然,对一名优秀的驻地记者也有较高的要求和新形势新情况提出的挑战.近期对四名违规驻站记者的处罚就是例证.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报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行业报,与综合性报纸相比,无论在时效性、社会性、可读性等方面都不占优势,行业报"抢"新闻似乎是一种奢求。其实不然,行业新闻可以不重在"抢"第一时间,而重在"抢"报道的深度,即通过鼓励记者深入调查采访,挖掘相关背景,对社会关注的与本行业有关的热点、焦点新闻进行分析解说,触动读者。  相似文献   

3.
四、深度报道常见的几种形式及采写方法 苏若舟撰文认为,深度报道常见的形式有如下6种: ①多因多果式的报道。记者注意到,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很多,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环境;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有现实的直接原因,也有历史上的原因;有稳定因素,也有临时因素。因此,记者在报道复杂的社会生活时,摒弃了用二值逻辑、一因一果的方法认识、反映事物的思维方法,而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行多因多果式的报道,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最近,中国青年报记者刘万永在微博上说:"做记者几年,无力感越来越强烈.梳理自己报道过的人和事,可以说受到伤害的人无一得到公平和正义,甚至遭到更猛烈的报复." 有这种感受的,不只刘万永一人,最近几年,这种无力感弥漫在众多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群落中.有记者曾沮丧地说,以前是"不怕上告,就怕上报",现在是"上报上告,统统无效".如果说以前做监督性报道难在发表前受种种因素干扰,现在,报道发表前的干扰变本加厉,但报道后的冲击力也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5.
小分队采访不同于平常的采访报道,要求有深度、驾驭全局、服务于采访主题;其关键在于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同一题材不同角度切入的新闻视角。据了解,有过这种小分队采访经历的记者不在少数。在相关的新闻教科书上,小分队采访报道是指:若干新闻工作者集中在一段时间内,有组织地做同一题目的调研或采访活动。也被称作采访团。这种较富中国特色的采访报道形式在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调研、焦点事件、典型报道中被广泛应用。假如你被选派参加小分队采访,你要做哪些物质、心理以及业务上的准备?要想出色完成任务,写出有影响的报道,对记者个人素质提出哪些要求?  相似文献   

6.
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但有些记者或媒体在报道时容易充当"裁判员"的角色,戴着有色眼镜或者带有感情色彩,导致报道有失偏颇甚至真实性受到冲击、舆论导向偏激。尤其是对"富二代"、"官二代"等社会特殊群体的报道,容易陷入标签新闻的误区,用抨击性或嘲讽性的标题吸引眼球,却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其后果严重的会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记者和媒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增强新闻专业主义。  相似文献   

7.
童鹏 《青年记者》2002,(10):27-27
在地市级以下新闻单位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往往把自己定位为“小记者”,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局限于“一城一地”的报道,很少从全省、全国的大局考虑问题。总认为,小地方不出好新闻。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地市级新闻单位宣传报道的地域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狭小,在采写新闻中有它的局限性。但是,正因为面窄点少,记者对方方面面都比较熟悉,有吃透“下  相似文献   

8.
小分队采访不同于平常的采访报道,要求有深度、驾驭全局、服务于采访主题;其关键在于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同一题材不同角度切入的新闻视角。据了解,有过这种小分队采访经历的记者不在少数。在相关的新闻教科书上,小分队采访报道是指:若干新闻工作者集中在一段时间内,有组织地做同一题目的调研或采访活动。也被称作采访团。这种较富中国特色的采访报道形式在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调研、焦点事件、典型报道中被广泛应用。假如你被选派参加小分队采访,你要做哪些物质、心理以及业务上的准备?要想出色完成任务,写出有影响的报道,对记者个人素质提出哪些要求?  相似文献   

9.
小分队采访不同于平常的采访报道,要求有深度、驾驭全局、服务于采访主题;其关键在于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同一题材不同角度切入的新闻视角。据了解,有过这种小分队采访经历的记者不在少数。在相关的新闻教科书上,小分队采访报道是指:若干新闻工作者集中在一段时间内,有组织地做同一题目的调研或采访活动。也被称作采访团。这种较富中国特色的采访报道形式在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调研、焦点事件、典型报道中被广泛应用。假如你被选派参加小分队采访,你要做哪些物质、心理以及业务上的准备?要想出色完成任务,写出有影响的报道,对记者个人素质提出哪些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有报道说 ,原沈阳市市长慕绥新 ,1998年邀请一批香港记者到沈阳采访 ,目的是让记者们宣传该市的改革开放成就 ,也就是市长的“政绩”。可一位香港记者对慕引导他们看的“成就”偏偏视而不见 ,却紧紧盯住了慕市长穿的一身“行头” ,衬衫、领带、西服、皮鞋……全是世界名牌 ,少说也值几万港元。一个月收入一千多元的市长 ,能穿得起?这位记者在香港一家报纸上报道了这件事 ,其潜台词不言而喻———沈阳市市长是个贪官。不久后 ,果然东窗事发。这篇报道赞扬了香港记者好敏锐的眼力。但笔者认为 ,关键不在于记者的眼力 ,更在于老总的魄力。…  相似文献   

11.
方琦 《青年记者》2007,(14):56-56
日前通常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财经新闻写作方式客观报道和财经解读,也可以把它们叫作“扬声筒”方式和“解码器”方式。第一种方式相对简单和省力,记者仅需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或某公司发布的信鼠直接摘抄或摘要报道,把财经新闻写成一般的动态消息即可。这种方式突出了报道的客观性,但忽略了大多数读者理解上的困难。第二种方式通常需要更多地掺入主观性,更注重对信息深层涵义的分析、阐释和评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李钧德 《中国记者》2012,(10):92-93
搞好三农报道,正确认识第一位 三少一多,一方面是媒体的经济效益需求使其主要面向有消费能力的城市人群,对农村读者的阅读需求不够重视;另一方面,相对其他方面的新闻,三农报道采写费时费力,记者付出成本较高;另外就是不少记者对农村缺乏了解,对三农报道的价值存有认识误区.这些问题的存在,共同导致三农报道采编队伍萎缩,三农新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以及媒体未能充分发挥在三农工作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北京大运会开战在即,很多记者都做了精心准备,力求报道独家快捷。也有的人只准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因为他知道在大运会的新闻中心所在地国际会议中心已经建立了无线宽带局域网,只要租用一张无线网卡,就可以在这里用笔记本电脑无线高速上网,及时了解全面的赛场动态,并可以最快的速度发回报道。  相似文献   

14.
行业报道在报纸上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翻开报纸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各行各业的新闻,有经验,有动态,有信息,有成就。许多报纸为了搞好行业报道,有专门分工跑各行各业的记者。如何采访行业?如何宣传行业?自然,成为许多编辑和记者关心的议题。把握行业的全局,是搞好行业报道的重要之点。所谓全局,是指对整个行业的全面情况的了解;对它的历史渊源,来龙去脉,发展趋势要很好研究;对发  相似文献   

15.
陆春 《新闻实践》2007,(9):42-43
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报道也成了媒体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说几年前对于就业困难群体报道重点是放在党和政府送温暖上,那么,随着就业困难群体发生许多变化,报道也应突破常规。笔者在采访中的感受是,一个困难的标签并不能涵盖一切,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个性、行为模式、喜怒哀乐;虽  相似文献   

16.
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充当什么角色?似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了,可在近几年的新闻实践中,越来越感到这是一个问题。由于日常管理中采用传统的条线或块面分工,日积月累,使记者不知不觉中角色错位,不自觉地成为条线群体的代言人。一个记者常年累月地跑一条线或块面,有利于熟悉这些条线成块面的情况以搞好报道,但同时也容易造成一种从这些条线群体的角度出发的思维定势,使认识有局限,判断力下降,报道易片面。这一现象给新闻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新闻报道要求客观全面,可是记者成为条线代言人后容易站在条线的立场…  相似文献   

17.
“编辑部最近需要什么稿子?”“你那儿有啥新鲜事儿?”这种对话,常常发生在编辑与地方记者、通讯员之间。提问者的意思是,对报纸的报道计划不了解,希望得到提示或题目。回答者的意思是,任何新闻,文章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你叫我出题目,我得先知道你那里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只有使报道计划同实际情况对上号,才能要求作者写什么稿子。我刚刚踏上新闻工作岗位的时候,对于编辑部的报道计划是十分看重的。那时,我当记者在基层跑,远离报社,交通不便,通讯也很困难,对全局缺乏了解,每当拿到一份报道计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华社记者,说实在的,做梦也想能成为新华社十六大报道团队中的一员.因为5年一次的党代会,能有这样的机遇的记者很少.何况我已当了18年记者,还从未亲历过这样的盛会.  相似文献   

19.
刘畅 《青年记者》2012,(10):30-32
几年前,我曾经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批评了一些媒体关于农民工阿星杀人事件的报道(《忽视平衡意味着忽视社会责任——阿星事件一些媒体报道反思》),随后,我也看到了相关记者所写的采写经过介绍,感觉到有些职业原则、职业伦理方面的问题,需要继续讨论与思考. 其实,近年来,我们确实看到了一种新闻报道“采访手记化”的倾向,突出的表现,是记者的个人情感、评论充当了报道的主要内容,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多有情绪表达和议论,而不再将客观事实不动声色地描述给公众.  相似文献   

20.
能不能很好地利用电视新闻的背景材料,记者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当记者接受一项采访任务之后,针对这则新闻事件中存在的一些材料和事物都应该去认真地进行调查和了解,这样一来,记者就可以很好地对这则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这样的话,对于这则新闻事件就会有更多的把握,也能够更好地将这则新闻事件报道出来,以免就事论事的单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