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欣赏经典     
有个美国外交官,二三十年代在莫斯科呆了十年。他在回忆录里写道:他看过三百遍《天鹅湖》。即使在芭蕾舞剧中《天鹅湖》是无可争辩的经典之作,看三百遍也太多了,但身为外交官,有些应酬是推不掉的,所以这个戏他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看,看到后来很有点吃不消。我猜想,头几十次去看《天鹅湖》,这个美国人听到的是柴科夫斯基优美的音乐,看  相似文献   

2.
丁玲在80年代初,回忆延安时期的往事,她说:在延安的时候,我经常到毛主席住处去。差不多每次去他那里,他都用毛笔抄写自己写的诗词,或是他喜欢的别人的诗词。有一次,毛主席突然问我:丁玲,你看  相似文献   

3.
未到使用期?     
街道上。路人甲:"我是文明人。"说话间,他手里的废纸轻轻掉在地上,"呀,太不小心了,一次,一次而已。"他慌忙看了看其他路人,脸红着小跑去了。  相似文献   

4.
球迷爸爸     
正爸爸是个羽毛球超级"发烧友",他要不在球场,要不在去球场的路上。以前爸爸不爱打球,一次跟朋友的比赛后,他彻底迷上了。之后爸爸经常约朋友们打球,开始是一周一两次,渐渐地,变成三四次,甚至五六次,而且每次的时间也从两小时增加到三四小时。如果碰巧他在家,他会坐在电脑边,不是在看林丹李宗伟的比赛视频,就是在看李在福的教球视频。有时候他也会让我看什么李宗伟的"弹簧脚"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的思想有过三次突然而显著地变化。第一次是50年代初由全面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到提前发动社会主义改造;第二次是50年代中叶由"和风细雨"的开门整风到"急风暴雨"的反右派斗争;第三次是50年代后期庐山会议上由全面纠正"左"倾错误到全国规模的反右倾斗争。三次变化从时间上看都很突然,从空间上看都有方向性转变,从性质上看都是由正确向"左"倾错误的转变。三次变化给新中国的历史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第一次听到胡振华先生的名字是 2 0世纪 70年代在新疆伊犁从事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时 ,第一次见到他本人是 80年代后期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 ,而真正地接触到他是从90年代后期我成为他的博士研究生开始的。“百闻不如一见” ,在没有见到胡振华教授之前 ,只知道他是研究柯尔克孜语和《玛纳斯》史诗的学者 ;见到之后 ,才知道他不仅是一位学者 ,而且是一位谦虚热情、平易近人的长者。当我在胡振华教授的指导下攻读了 3年博士学位之后 ,深深地感受到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位为人师表的好导师。因材施教 ,各尽所长…  相似文献   

7.
那天晚上他充满了怨恨,他是那样地怨恨。这个城市如此华丽,富有的人们兴高采烈地将那么多的物品丢到购物车上,连价钱都不看。而他,却要不回来自己辛苦一年挣得的为数并不多的血汗钱。他跟着工友一次次去要钱,又一次次被拒之门外,而最后一次,竟然是人去房空。他出来  相似文献   

8.
那天晚上他充满了怨恨,他是那样地怨恨。这个城市如此华丽,富有的人们兴高采烈地将那么多的物品丢到购物车上,连价钱都不看。而他,却要不回来自己辛苦一年挣得的为数并不多的血汗钱。他跟着工友一次次去要钱,又一次次被拒之门外,而最后一次,竟然是人去房空。他出来  相似文献   

9.
在莫斯科的一套简朴的住宅里,记者见到了斯大林当年的贴身保镖雷宾。他是一名退役少校,现年86岁。 他回忆了斯大林在战争年代的一些情况: 我是一名警卫员,因此,首先想起来的自然就是同斯大林的人身安全有关的事情。以前有人说,斯大林是坐在克里姆林宫里看地球仪指挥作战的。这不对。我就曾随同斯大林去前线视察过好几次。 我在前线看到过不少著名军事将领,但我要说,斯大林甚至比他们更勇敢。第一次视察是在1941  相似文献   

10.
永恒巴乔     
巴乔是一幅画,一幅久看不厌的画。巴乔是一首诗,一首久读不厌的诗。巴乔是一支歌,一支久唱不衰的歌。———题记“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了害怕爱上你,忘了我是谁……”房间里响起了这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情歌,这首歌总是令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我最崇拜的球星罗伯特·巴乔。巴乔的职业足球生涯起步于佛罗伦萨。那里的球迷从一开始就疯狂地爱着他,在他失意的时候,支持他、鼓励他,因此,敏感而多情的巴乔对佛罗伦萨的球迷们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他后来被佛罗伦萨俱乐部卖给尤文图斯队后,他还觉得欠了球迷的情。当巴乔在加入尤文图斯队…  相似文献   

11.
爱是Love     
他和她,算是世间平凡的男女——收入不高,工作不轻松,朝九晚五地上班下班;一个人的薪水供着房子10年的按揭,另一个人的薪水管吃管喝刚刚够。他们下班通常是一起去菜场买菜,回家做简单的饭菜吃;然后看电视,他总让她选台,有时她看得直乐,他却在一旁睡着了,她就笑他,让他挑一个喜欢的节目看,他说随她;他们很长时间才会去吃一次浪漫的西餐或去喝一次奢侈的咖啡,她点什么他就跟着点什么;过节时他们也会去看一场电影,也由她指定喜欢的片子和时间。刚开始,她很高兴也很满足,渐渐地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终于,在一次晚餐是吃米粉还是面条的左右为难中…  相似文献   

12.
刘绍棠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神童作家”,50年代中的大“右派”。70年代末平反后,有一次到天津某大学作报告,在讲到文学创作的原则时,他提出:“每一个阶段的作家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使是真实的东西,也是有选择地写的……”一个学生递来一张条子,刘绍棠一看,写的是:刘老师,你说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不敢苟同。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的,存在的,就应该予以表现。“这是哪一位同学写的?”刘绍棠问。见台下一位女同学站起来了,刘绍棠笑着说:“把你的学生证拿给我看看,好吗?”见那位同学迷惑不解的样子,他接着说:“我想看看你的学生证是不是贴着…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个外乡人,啥时候来到这里的,谁也记不清了,只记得是饥馑的年代,那时他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几十年过去,如今他已经成了佝偻着腰的老头儿了。 他好几个月才从山里出来一次,来这村里的代销店买些食盐、火柴、煤油等物品。他咳嗽着,佝偻着腰,嘴里衔着一尺多长的烟锅,用枯树根般的手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站在代销店里说闲话的人们都惊奇地盯着他那双手看,人的手怎么会变成那个样子?手心上厚厚的一层茧子,像贴着一块老化的  相似文献   

14.
<正>叮叮叮,一阵手机铃声响起,为了秉承奥斯卡影帝的一贯风范,为了保证小命得以延续,我们若无其事地继续埋头苦干,而心里却也拉响了一道警铃——"旗帜哥"来了,不看他,不看他,不看他……"旗帜",顾名思义,就是在某一领域具有模范作用的人或事。就像贝肯鲍尔是德国足球的一面旗帜,"旗帜哥"是我们班级的一面旗帜,是正能量的化身。又因其本名与此相似,故称其为"旗帜哥"。"有的同学啊,我一站在门口,他就看我一下,我站几次他就看几次。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最羡慕教师有两个假期.是啊,如果我能利用好我的假期,那么我的业余生活将会很精彩.我今年的假期将是一次文化之旅哦. 从哪儿开始呢?梅州吧.那里有我敬仰的人物——"亚洲球王"李惠堂. 1976年,在联邦德国一家权威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李惠堂同贝利齐名,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还流行着"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的口头禅.李惠堂的一生共打进1 860个球.据说他不仅球艺精湛,球德更令人佩服.有一次他到马来西亚参加比赛,对方一个球员故意把他的左胫骨踢成骨折,按照裁判法要判对方坐牢,可是他却为这位队员求情,让他免于牢狱之苦.更令人敬佩的是,在抗战期间,他为了不被日本人利用,从香港返回家乡,为抗战集资.  相似文献   

16.
难看的面孔林肯是美国历任总统中最有幽默感的一位。人们都知道林肯的容貌是很难看的,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一次,他和斯蒂芬·道格拉斯辩论,道格拉斯说他是两面派。林肯答道: “现在,让听众来评评看,要是我有  相似文献   

17.
Unit 1 1.你通常在周末做什么? 2.我通常打排球3.他们在周末做什么? 4.他们经常去看电影。5.她在周末做什么? 6.她有时候看电视。7.你多久购物一次? 8.我一月购物一次。9.他多久看电视一次? 10.他一周看电视二次。11.你每晚睡多少小时?  相似文献   

18.
诚信是金     
故事一:有一名在德国的亚裔留学生,毕业时成绩优异,可是在德国求职时不仅大公司,连小公司都拒绝他。他对此表示抗议:“你们这是种族歧视!我要控告。”德国老板从档案袋里抽出了一张纸,放在他面前。留学生看了看,是一份记录,记录他坐公共汽车曾因逃票被抓过3次。他不以为然地说:“原来就为这鸡毛蒜皮的事,小题大做!”但是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在德国坐车逃票被捉住的几率是万分之三。也就是说你逃一万次票,平均被抓到3次。这位高材生居然被抓了3次,那就是说,他起码逃票一万次。这在严谨的德国人看来是永远不可饶恕的。故事二:广东省化州市有…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参加工作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我一生都不会忘记。 一次上作业时,我发现孙×小朋友总是低着头看下面,不注意听讲,就问他在玩什么东西。他两手举起,让我看并对我说:“看吧,什么也没有。”可没过一会儿,他又低下头看。我悄悄走过去,发现在他的两腿之间有一只小螃蟹。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是朋友".早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Robet Zajonc)就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看.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说出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强了人们喜欢的程度.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