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闻报道引人入胜,入耳入脑,才能教育人。要做到这一点,在新闻采编上,应该倡导“四实”作风。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又提出要把今年作为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人民日报社作为党中央的一个部门,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定和江总书记的指示,把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工作重点。必须看到,党的机关报作风如何,既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形象,也直接影响到党的形象。我们一定要从这样的高度来看待作风问题,增强转变作风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这次人民日报社工作会议上,一些同志在发言中谈到…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央有关部门要对“改进会议和领导干部活动的新闻报道等进一步制定具体办法。”在党中央的全会上,对新闻报道中的文风问题专门提出如此明确具体的改进要求,这是不多见的。这既说明了党对新闻文风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在新形势下改进新闻文风的极端重要性,同时,更值得每一位党的新闻工作者深思。  相似文献   

4.
林振明 《东南传播》2013,(5):105-106
由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开展的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行业深入实践,已现成效。基层是"走转改"的实践方向,"走基层"为新闻采编指明了实践途径;在新闻采编中,"转作风"与新闻源主体、新闻传播主体、新闻收受主体等三个主体产生关联,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这三个主体的作风转变;而"改文风"则涵盖两个层面的改变。围绕"走转改"这一采编实践和理论探讨,厦门卫视努力探索有特色的"走转改"之路。  相似文献   

5.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宣传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坚持“三贴近”原则,把“作风建设年”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关键之一在于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而建立新闻采编基地,记者蹲点下基层,不失为实践“三贴近”,落实“作风建设年”要求,转变作风的好方法好途径。  相似文献   

6.
现场新闻,犹如一枝带露的新花,在新闻百花园中破土而出、争芳吐艳。可以预料,它将对“旧八股”,“新八股”的文风产生强烈的冲击波,给我国新闻写作带来一场新的变革,为广大读者、听众、观众吹来一股清新之风。时下,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和新闻同仁对现场新闻的定义、特征、写法等,进行了不同侧面的探讨与研究。拙文仅就现场新闻写作与记者采访作风的关系问题,谈点肤浅的认识。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它是记者或通讯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全党和全国人民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以加快经济发展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六大的召开。陕西省委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坚决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和省委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突出地抓好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从而达到全省干部作风有一个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以来,报道领导干部转变作风的新闻不时见诸于报端。《陕西日报》4月27日头版头条刊登的通讯《问计果品经销大户》,就是一篇主题鲜明、匠心独具、灵气生动的佳作。通讯以“困扰农民也困扰政府”的“卖果难”问题为切入点,介绍了蒲城县委书记张建华4次登门走访,向一位普通的青年农民——果品经销大户李明虚心求教,  相似文献   

9.
平民化新闻与记者作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娥 《新闻前哨》2004,(1):36-37
平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普通的人民”。新闻传播中的“平民化新闻”就是指普通人民的新闻。这种新闻报道的主体是普通老百姓,报道的内容是普通百姓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喜怒哀乐等等。 平民化新闻是近几年才出现的。1992年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开始,到现在遍布全国各个地方电视台形成的固定的“说新闻”阵地,可以看出平民化新闻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0.
新闻职业道德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今年公布了《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这是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采编人员行为,维护新闻界良好形象,促进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认真贯彻落实这一规定,是新闻战线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郭竞勤 《兰台世界》2001,(12):17-18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切实转变领导干部作风,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告诫全党同志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常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档案战线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也要切实转变……  相似文献   

12.
基层是新闻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的第一主角。要增强稿件的可读性,必须强化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学会用群众视角反映时代主题,带着感情“接地气”。自2011年8月初,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以来,《唐山晚报》广大采编人员坚持和发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从思想感情上、从工作作风上真正回到群众中,身入基层,深入...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深入、深入、再深入”.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坚持不懈地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唯有深入,才能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齐爱憎,产生强烈的为人民服务的感情和意识,才能掌握真实可靠的新闻题材,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新闻改革的途径,才能产生无愧于时代的新闻名篇佳作.时下,不少报人作风飘浮的现象还较为严重:——不愿深入.一些采编人员热衷于跑机关,跑会议,跑领导,跑开工开业庆典,不愿作艰苦深入的调查研究;即使下乡下厂,也是蹲在乡政府、村委会和厂办公室,看材料,听汇报;更有甚者,见利忘义,热衷于搞“有偿新闻”,把“深入”二字抛到九霄云外.——不屑深入.一些采编人员错误地认为自己就是群众中的一员,对下情略知一二,无须深入.有的则片面地认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新闻竟争激烈,记者只要学会“抢新闻”,出“快手”就行了.因此,满足于电话采访,靠现成材料和人云亦云的东西写稿子.——不会深入.报业发展较快,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一些地县报和专业报人大多来自各个单位,较少受过专业训练.  相似文献   

14.
紧紧依靠群众、深入服务群众,身体力行“三贴近”,是党的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媒体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和路径。开展“新闻为民,我们在行动”活动,旨在更好地学习为民记者俞佳友的精神,引导采编人员进一步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真正做到新闻为人民服务。开展“新闻为民,我们在行动”活动,还在于转变采访作风,培养新闻队伍。通过活动,推动采编人员更好地下基层、接地气、问民生,创新报道载体,改进话语方式,满腔热情地为群众鼓与呼,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队伍。本栏刊发这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谈了新闻为民的体会和经验,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强调,必须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业务本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宣传队伍。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带头实践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做积极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这对新时期加强新闻从业人员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6.
听说,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与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新闻采编平台”(以下简称“新闻采编平台”)已在其属下的《京郊日报》运行一周了。  相似文献   

17.
新闻策划是时代的产物,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传播观念转向“受众本位”后,编辑已由“工具人”转变为“决策人”,这种角色转变,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认为:“总编辑的主要任务,其一是把关,其二是报道策划。”因此,企业报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情况下,有必要积极主动地把新闻策划渗透到新闻采编的各个环节,向企业各个阶层读者提供高  相似文献   

18.
解放军报社后备力量建设宣传部于4月27日至30日,组织30多名采编人员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思想作风教育活动。他们先后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与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整顿党的作风》《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为人民服务》以及《反对自由主义》等光辉著作.开展了向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与老红军战士座谈等活动。大家认为.这是一次马克恩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收获之旅.是一次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的精神洗礼之旅,是一次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思想升华之旅.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当代军事新闻工作者职责使命的认识.对加强非现役采编骨干队伍思想教育管理和新闻采编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选登参加这次教育活动的部分同志撰写的感悟。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思想认识,加强自我修养,做到自觉自律,敬业爱岗,实现“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德化于社会”的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文件精神,结合新闻工作的实际,可以将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归纳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重宛 《新闻导刊》2006,(3):36-37
重庆晚报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结合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体采编人员中开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采编作风”大讨论活动.取得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