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朱自清认为批评是创作的领导,他的新诗理论着眼于对新诗现实创作的领导作用,时刻关注着新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新诗理论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体现出强烈的现实致用性特点;朱自清兼容并包的思想在他的新诗理论上得到了充分反映,他提出“将诗的定义放宽些”,这使得其新诗理论具有了很强的辨证性;此外,朱自清的诗人身份使他在从事新诗评论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创作室批评”特征,这一特征虽不明显,却也的确存在。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创作活动从五四开始到全国解放前夕,历经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先写诗,后来写散文,晚年则主要是杂文,也可以说,他的创作生涯经历了诗歌时代、散文时代和杂文时代。在朱自清创作总体中,散文是主要的,他自己也说,“我所写的大抵是散文多。”成绩也是主要的,郁达夫在《现代散文导论  相似文献   

3.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中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独特结构上,抒情艺术上、诗情画意、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曾经有一位被朱自清称为“这一路诗的押阵大将”的诗人白采,几十年来几乎被人完全忘却。被忘却的原因多端,其中最主要一点,不是因为他新诗创作的失败,而是因为他新诗创作的成功。白采(1894—1926),原名童国华,字汉章,江西高安县人。1923年自采创作了一首长达六千言的叙事诗《羸疾者的爱》。朱自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时将它收入,并在《你我》集乙辑中立有专论《白采的诗》,对《羸疾者的爱》作了全面分析,并将它评定为“这一路”抒情诗的押阵之作。朱自清可谓独具慧眼。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是“五四”新诗开拓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长诗《毁灭》.在诗坛上发生过重大影响。一九二五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在创作上逐渐转向散文。由于他在新文学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先后写  相似文献   

6.
从朱自清的个人经历、文化视野、“中和主义”、创作心理结构诸方面进行泛文化角度地透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朱自清是优秀的散文家,但不是永葆艺术魅力的作家;他的散文创作兴盛在前期,淡化在后期;丰收和歉收并存,绝唱和遗憾共在。凡此种种,无不呈现出作家创作心理上的文化困境。应该客观地评判朱自清的散文  相似文献   

7.
石伟 《华章》2011,(27)
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郁,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朱自清先生在《爱国诗》中认为陆游“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他还认为:“过去的诗文中,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晚年的“左”转,是他认真观察思考的结果,也是他为适应时代氛围、时代需要而作的一种努力,是时代大潮与他内在的生活逻辑和价值立场的一种合力.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平民意识,是朱自清最终“左”转的内在依据,而广大民众和他个人在抗战胜利后所经受的磨难,则成了他“左转”的催化剂.在这个过程中,清华大学的“左”翼教授和青年学生是重要的推动力.但这个转变并未终结,朱自清内心仍然存在着若干疑虑和矛盾.  相似文献   

9.
冬天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建树、风格独特的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为人真诚朴素,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因此,他的散文创作贴近生话,有感而发,却又不温不火,常给读者一种清风拂面、绿茶弥香的清新之感。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对于创建现代白话散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郁达夫曾经赞赏他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李广田也明确指出“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可以说,朱自清的散文几乎篇篇都是精品,如《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给亡妇》等,已经与古典散文名篇一同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冬天》是一篇写人的散文。朱自清精选了三个生活场景,寥寥几笔,意味全出,让我们在作者徐徐皴染的氛围中,深深体验着时光不再、物是人非的悲怆和苍凉。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但代表他最高文学成就的却是他的散文创作。他创作的散文作品,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洗礼,依然放射着夺目的光辉。朱自清自幼少年老成,性格内向,在上学期间不大爱说话,也很少与同学交往。在后来的生活中,他是九个孩子的父亲,承受着巨大的家庭重担和生活压力。在事业上,他积极进取。为了激励自己加倍努力,他改号“佩弦”,取《韩非子》“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意。在道德上,他严于律己,追求道德的完善。与同时代的青年作家相比,朱自清似乎更多几分卓然儒风。他没有郁达夫式的颓…  相似文献   

11.
喜用比喻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大特色。在他的散文中,运用了许多精彩的比喻。这些比喻具有鲜明的特点,达到了“与众不同的趣味”,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比喻的运用使他的散文在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等给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从人情美、音乐美、形象美对朱自清散文的比喻美作些探讨,以进一步挖掘其散文中的深沉美感。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表现自我”的文艺思想,虽然接受了古代和外国的影响,但却不是盲目照搬,而是结合创作实践做出了自己的理论阐释。他继承了公安派的主张,却没有那么散漫不拘;借鉴了英国随笔的创作主张,却又具有了浓厚的忧患意识。可以说,朱自清“表现自我”这一文艺思想的孕育与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背景,是时代发展和文学自身变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朱自清的《绿》和陆蠡的《囚绿记》可谓两个描写“绿”的散文名篇。但因各自的创作宗旨与风格的迥异 ,而形成了作品的不同境界。从创作背景来看 ,朱自清的《绿》写于1924年2月 ,当时的朱自清虽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却未参加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 ,甚至对革命有些许的不理解 :“呀!黑夜里歧路万千 ,叫我怎么走好!”这就表明了他迷惘的情绪。在这种背景下 ,他试图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安宁的天地 ,于是将这种心情带到《绿》中。他将梅雨潭的“绿”同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及西湖和秦淮河…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朱自清先生是卓然有成的散文家。这是早已得到了公认的,鸿文高论选出,说之颇详。“不贤者识其小”,我只想从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所作的探索和追求,谈一点浅见。朱自清“写过诗,写过小说”,后来搁笔了。他自己说,“诗情枯竭”了,而小说呢,“我一辈子也学不来!”但“又不免有话要说”,便只写可以“随便一点说着”的散文,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些话未必全是他的谦虚。他认定了散文才是合于他的文学个性的样式;“我意在表现自己”,似乎就是他在《背影》结集出版时定下的散文创作主张。然而,恰恰就是这个“表现自己”,使他经历了反复的尝试,不断的探求。所谓“表现自己”,如果我们只记得创造社作家说之又说的表述,就会把它和“由内到外”扣合起来,理解为创作是“艺术家内心之智慧的表现”;然而文学研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现代作家中,朱自清“以辛勤的劳作来扩大新文学的影响,并始终保持了爱国知识分子的节操”(陈竹隐语)①。他创作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作品,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洗礼,依然放射着夺目的光辉。对朱自清的作品开展研究,对朱自清作品的研究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反思一些东西,总结出教训和经验。本文将朱自清生前、逝世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作为三个阶段,分别讨论朱自清研究的状况和特点。一 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带着他的新诗走上文坛的。从1919年到1925年,大致写了五十多首新诗,其中以1…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以抒情见长,其中作于二三十年代的《背影》、《荷塘月色》等都是脍炙人口、百读不厌的美文.四十年代后期,他的创作由抒情转向了议论,写了大量说理性的文章,自己称为杂文。朱自清在思想历程上经过了从爱国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的转变,当他年轻时,即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与对平民生活的深切同情,但毕竟只是一个有爱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的散文内容丰富,尤其是他的叙事抒情写景散文呈现出语词的阴性美,为什么具有这种阴性美:是朱自清内心所具有的女性气质促使他不自觉地运用阴性语词来写作;他的女性气质的创作心理与他的童年生活是分不开的,阴性语词的运用是他的女性气质的外化,正是女性气质的激情促使他创作出富于女性的阴性美的散文。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用白话创作散文的先行者之一.他的散文从数量来说不算多,不过《踪迹》(诗文合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几个薄薄的集子,可是从艺术成就来看,这些散文集子不仅尽到了向旧文学示威的责任,而且起了现代散文拓荒者的作用,给后来者以巨大的影响.他的百来篇散文,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至今仍有不少篇章,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读朱自清散文的人都会承认,朱自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在Petty Bourgeoisie里活了三十年,我的情调,嗜好,思想,论理,与行为的方式,在在都是Petty Bourgeoisie的;我彻头彻尾,沦肌浃髓是Petty Bougeoisie的.”换句话说,朱自清散文的内容,思想,感情,和今天的读者,已经有了不小的距离.可是人们仍然爱读他的散文,除了因为这些作品至今仍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认识意义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美”,能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比起某些思想性无懈可击而艺术上二流的作品,朱自清的散文有更强的生命力.人们渴望欣赏艺术的珍品,朱自清的不少散文称得上是艺术的珍品.《荷塘月色》等如习习清风,使人陶醉;《给亡妇》等如幽咽琵琶,催人泪下;《择偶记》等则风趣幽默,令人解颐.读这样的散文,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可惜今天真正能扣人心弦的散文,还是太少了.要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作为作家、学者,万千青年所景仰所追随的导师。他不但赶着时代向前进,也推着时代向前走,他不但同青年向前走,也领导青年向前走,他是"五四"新文化活动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在朱自清的创作中,他的散文广为人知,但新诗论者却不及散文。本文拟从创作风格、创作形式以及其新、旧诗的对比三个方面来阐述朱自清的新诗创作。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曾经说过,他“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也就是说,他信奉的是一种“既不执着,也不绝灭的中性人生观”。这种“中性人生观”可以说伴随了朱自清一生,以致于了解朱的人都认为“温柔敦厚”、“谦谦君子”、“积极狷者”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作者无意于叙述朱自清一生的生活道路,也无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