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编辑,按词典的解释是对资料或现成作品进行整理或加工。编辑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是新闻出版单位不可缺少的。一张报纸不论是党报或专业、行业报,都有一定的覆盖面和辐射区,在这诺大的空间里,每日每时都产生着新鲜活泼的各色新闻,而任何一个新闻单位,都不可能同时派出那么多的专职记者到下面采访,要把这些“活鱼”及时抓回来,就得靠基层通讯员。这些通讯员生活战斗在第一线,新闻就发生在他们身边,信息灵通.有的甚至是亲临其境,写起稿来快捷、及时,现场感强;但通讯员毕竟不是专业新闻工作者,他们写出的稿件还要经过编辑的加工修…  相似文献   

2.
李业成 《传媒》2003,(5):37-37
编辑工作,受人尊敬。作为一个编辑真正的可贵之处,是编辑的职业品格,包括在工作和为人两个方面。编辑与作者,与稿件,与版面,与自撰稿,这之间一定要有一个分寸和把握。 一、编辑与作者、通讯员的关系。编辑的衣食父母是谁?我说是经常为报纸写稿的人。没有他们,就会断炊。现在报纸正逐步走向市场,面对竞争,要靠质量求生存的话,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要靠社会的力量。靠社会来稿中的好稿。报纸要真正走向市场,靠质量立足,编  相似文献   

3.
抓“活鱼”是新闻界的一句行话,比喻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写一些好稿件。这些好稿件的特点应当具有“五强”,即:主题重大,针对性强;报道及时,时效性强;新鲜独特,新闻性强;生动活泼,感染力强;贴近群众,可读性强。 可是,一说到抓“活鱼”,不少人认为这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事,与编辑无关,编辑只是等着记者、通讯员将“活鱼”送来,编到版面上去。其实,这种被动等稿的现象显然有碍于提高报纸的版面质量,有碍于提高报纸整体水平。笔者认为,编辑作为报道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积极主动地发现“活鱼”,寻…  相似文献   

4.
编辑桌前,时时有热心的通讯员对坐恳谈,或商量稿件,或传递信息。这种沟通和联系,无疑对双方都有裨益。但也有少数例外的情况。有的通讯员朋友虽频频送稿。可取性却不大,只想靠编辑的“帮助”把稿子发出去。这既难为了编辑,也无助于通讯员自身的提高。有直言不讳的通讯员告诉编辑,自己单位正在评定职称,要争取个政工师,就必须有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过的论文,事关前途,请开绿灯。与此相类  相似文献   

5.
我是在基层从事新闻工作10年了的老通讯员,有650多篇各类新闻稿件被地级以上的新闻单位采用。我深知,通讯员的稿件与记者的稿件是有区别的。记者的稿件,就象大型国营企业的产品一样,有包销单位,本编辑部的编辑非看不可;而通讯员的稿件,就象乡镇企业的产品一样,没有包销单位,完全靠自身的质量赢得“市场”。所以,通讯员的稿件首先要打动编辑;然后才能通过编辑的劳动进而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6.
盐都县大冈广播站编辑邵仁元,从事广播编辑工作11年来,热情辅导业余通讯员写稿。针对有些新通讯员写稿抓不住中心,稿投了翘首以“听”的迫切心情,他总是十分慎重处理通讯员的“处女作”,哪怕只有一点新闻价值,他乐于跟踪深入采访、挖掘,以通讯员的名义在  相似文献   

7.
编辑如园丁     
编辑是我们通讯员的老师,通讯员的成长离不开编辑的关心和栽培。当我接连4次收到浙江日报颁发的《优秀(积极)通讯员证书》的时候,心里总会涌起层层热浪,由衷地感激《浙江日报)的编辑老师。 当了20多年的党报通讯员,确实尝到过一些编辑“高处不胜寒”的滋味,然而浙报许多编辑平等、真挚、亲切的作风却永远铭刻在心。1993年7月我给浙报《现代青年》寄去了《寻路》一文,接着又推  相似文献   

8.
英国的组稿编辑□徐丽萍在英国出版业中,有些编辑专门从事组稿工作,称为组稿编辑。组稿编辑收入颇丰,有身份和地位,受社会尊敬,他们的名字可以变成铅字印在书上。他们是出版社的中心,出版社靠他们源源不断组来的书稿得以生存和发展。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市场调查、开拓...  相似文献   

9.
编辑关     
倪玉 《军事记者》2001,(11):32-33
编辑是通讯员稿件变成铅字的第一把关人,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只有过了编辑这一关,稿件才有可能发表,而过不了编辑这一关,稿件肯定是废纸一张。作为通讯员,我们要主动与编辑交朋友,争取得到编辑的指导,这样不仅有利于通讯员的快速成长,而且也有利于把党的群众办报方针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与一些通讯员交谈,他们常常叹息说:“写稿如登山,用稿象上天。编辑心好狠,红笔一勾(稿件)撂一边!”这句话,道出通讯员写稿难、上稿更难的苦衷,反映出一种“怨编辑”的心理状态。孰不知编辑也有难言之苦,他们天天面对一大堆来稿,颇为忧虑地说道:“好稿难见面,优稿更少见,天天登文山,能选几篇编?!”形象地语言,也道出了一种“编辑怨”的思想。“怨编辑”与“编辑怨”是久存新闻界而今又普遍存在的一种病态心理,如不认真对待,“怨编辑”者将会丧失信心,弃文戒笔;“编辑怨”者将会不认  相似文献   

11.
冯定华同志在今年第一期《新闻业务》“通讯员之声”专栏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些报纸编辑,对农村通讯员另眼相看,总是盯着大机关单位的通讯员;用稿凭关系,凭熟人。”对此我想谈点管见。我也是一位在农村工作的业余通讯员,从八三年开始从事通讯报道工作。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内部刊物《湖北农村金融研究》上发表的。说起这篇文章,我至今还感到对不起该刊编辑。因为稿件是  相似文献   

12.
在多年的业余报道工作中,我有这样一条经验,即通讯员除了具备刻苦精神外,还要具备“编辑意识”。编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编辑思想。即报刊编辑人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结合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宣传思想和计划。通讯员如果缺乏编辑意识,就不可能写出一碰即响的稿子。那么,如何提高通讯员的编辑意识呢? 一、站在“点”上,想到“面”,点面结合出佳篇基层通讯员,大都是在本单位寻找材料写稿子,这在客观上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据一位老编辑说,在选择稿件时,首先要把它放在社会这架天平上,去掂量它的价值。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既要看“点”上(指拟选用的这篇稿件),但想  相似文献   

13.
一名市报编辑,只算得新闻工作岗位上的小兵,转眼就是二十八个春秋了。如今两鬓飞霜,行将老矣。想起这二十多年的历程,总觉得趣味无穷。这正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人们常称呼编辑为“编辑老爷”,其意是面南而坐,一支红笔坐操稿件“生死”大权,对记者和通讯员来说,编辑的确算得“老爷”了。特别是通讯员的稿件,经过编辑的精心加工,见报后,往往要跑到报社来,对我们备加赞扬:“编辑同志花了工夫,把我的稿子改活了,使我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这样,功  相似文献   

14.
善过编辑关     
编辑是通讯员稿件变成铅字的第一把关人,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只有过了编辑这一关,稿件才有可能发表,而过不了编辑这一关,稿件肯定是废纸一张。作为通讯员,我们要主动与编辑交朋友,争取得到编辑的指导,这样不仅有利于通讯员的快速成长,而且也有利于把党的群众办报方针落到实处。 一、顺利过关的前提──争取指导 能够得到编辑的指导,是能促进通讯员顺利过关快速成长的前提,因此每个通讯员都要格外地看重编辑指导的重要性,那么,需要得到编辑哪些方面的指导呢?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争取业务指导。业务指导是全…  相似文献   

15.
报刊种类不断增多,且许多小报扩版为大报,按理说,通讯员的稿件见报率应当有所提高才对,可是,我们许多通讯员一碰头,“中稿率大不如以前了 !”、“是不是哪里得罪了编辑 ?”云云,成了大家感慨的主题。细细思量,并非哪里得罪了编辑,而是因为我们关心稿件能否被采用的多,关心自己稿件质量优劣的少,向编辑学习讨教不够,不树立编辑意识,采写稿件求全不求精。   一日,笔者上文山日报社办事,将一份稿件交到一位编辑手里,她看了看,让我坐在她身边看她编稿。一篇近 600字的消息被“砍”了只剩 320字,表现手法变了,但文章新闻事…  相似文献   

16.
本刊每期都要介绍两三个通过勤奋写作取得突出成绩的通讯员。他们当中不少人,都有过“写稿数十上百成效甚微”的艰难起步阶段。究其原因,除写作技巧存在问题外,最主要的是不会了解“编辑意图”,见什么写什么,以至像刀耕火种一样,“春种一山坡,秋收一箩箩”。因此,通讯员要提高稿件命中率,必须要学会了解“编辑意图”,以避免重复劳动或无效劳动。如何了解“编辑意图”呢?通过编辑部印发的报道提示、宣传思想了解,或利用进京出差,顺便到编辑部聊聊,也可通过电话、信件询问等,都是了解“编辑意图”的好途径。但实际上,上述三点…  相似文献   

17.
编辑的风度     
编辑的风度吕志强爬了20多年格子,与数十名编辑打过交道,有书面的、电话的、也有当面的。久而久之,便考虑起一个问题来:与通讯员打交道,编辑应具有什么样的风度?思路快的人或许能下个定义性的答案,尽管答案各有千秋。而我则把印象最深的编辑先来个“速写”。因为...  相似文献   

18.
编辑道德的四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玲 《中国编辑》2005,(4):51-52
编辑常常被赞誉为“为人作嫁的无名英雄”、“优秀作品的助产士”、“善识千里马的伯乐”,等等:这不仅反映了社会对编辑工作的重视和对编辑人员的尊敬,同时,也说明了社会对编辑社会职能的承认以及对编辑的期望和要求:然而,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近年来出版界出现了诸如抄袋剽窃、恶意炒作、恶性竞争等方面的道德问题.危及到了行籽的整体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讯员和读者常称报刊编辑为老师,其中自然有礼貌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许多编辑确是广大读者、特别是广大通讯员成长和进步的良师。一声“老师”,充满读者、通讯员对乐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编辑尊敬和感激之情。前不久,我写了一篇题为《谨防诱子》的短文寄给河南日报。诱子是指有些不规矩  相似文献   

20.
1997年开始,我从武汉商报机动记者岗位调到市场消费版担任编辑.编辑工作要做的事很多,但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却是如何与广大通讯员交朋友,建立一种“鱼水之情”.通讯员与报纸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报纸一半以上的稿件系他们提供,他们是报社工作在基层的延伸.因此,上岗之初,我就确立了“抓好通讯员队伍,牢固编辑根基”的原则,两年工作实践,也证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一、多渠道发展通讯员各家新闻单位都有自己固有的通联网络,可我不满足报社现有的通联队伍,而是从版面需要出发,开辟“自留地”,建“小金库”.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展通讯员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