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讲读课文,有的教师惯于按“顺序”教学:先把课文分段,再逐节、逐段按课文顺序去分析.这种教法固然可取,但每篇课文都这样教,就显得枯燥了.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采用不同教法.如教学《田忌赛马》,先让学生学课文的最后一段,然后由果溯因提问:“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是为什么?”由此导学前文.这种“倒置”教学法令学生倍感新鲜.又如教学《白杨》一文,先让学生看录像听读课文,接下提问:“课文仅仅是在写白杨吗?”带着问题,教师导学课文重点段,然后依重点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其它段.这样以“问题引探”来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学生学而有趣.  相似文献   

2.
语文讲读教学按课文的叙述顺序逐段讲解,这种传统的教法主要的是顺向思维。长期单一地采用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同时,课本所选教材各具特点,亦要求教学多法.下面以课文若干为例,谈几种教法.一、循序讲读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法,比较适宜参观游记等按时间、空间顺序变换的课文。如《回韶山》一课,教师给学生列出预习提纲:毛主席先后到过哪些地方?随从人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讲读课文时指导学生逐段理解,并填写下表:  相似文献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捕捉作者思路,循路入境,归纳要旨,这种教法称之为以题统文教学法。 以题统文教学法一般分四步进行。例如第八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步骤安排: 第一步,读题提问,带问读文。引导学生从释题入手,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可以提出这些问题:1.什么叫“壮士”?“壮士”与“战士”、“勇士”、“烈士”的区别?(先查字典理解,再联系课文理解。)2.课文写了哪五位“壮士”?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  相似文献   

4.
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这句话很有见地,指出了教学方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那种不分什么课文都一路寻花似的逐字逐句、逐段的程式化的教学,不仅给教师自己套上了枷锁,而且也堵塞学生的思路,影响他们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我归纳了以下几种:一、顺序式有些课文内容偏深,难度大,学生不容易理解.这一类课文应按顺序式讲读.按照作者表达的顺序一段一段,依次讲读.例如:  相似文献   

5.
“看图学文”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种新形式,我们刚接触到它时感到很新鲜。从形式上看,这部分教材与其他课文不同,它有图、有文、有生字词,但没有课后作业。由此给我们提出了问题:编写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目的是什么?教法上又该怎样处理呢? 我们反复琢磨教材说明中所指出的,“看图学文”中的图,不同于讲读课文中的插图;“看图学文”的教学,不同于讲读课文的教学。这部分教材以图为主,从图入  相似文献   

6.
课时教学要点: 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抓住课文中心,讲读二、三段,认识“实在的事物”与“联想”的联系; 第三课时:研究文章的组织结构,重点讲读第四段,表情朗读。教学过程:(一、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一、轻读课文。讨论: 1.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开拓学生的思路,从不同角度去感知课文内容。这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二次反馈。)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课本设置的课内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补充和延伸。这类课文要求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学生细读,每篇课文一课时。这就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类课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不注重学法指导,不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就是把它处理成讲读课文。如何处理这类课文?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一、明确教材特点,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教法、学法。从讲读课文到课外自读课文的过程来看,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课内自读课文处于由扶到放的中间环节上,属于半扶半放的那一类;从课内自读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来看,课内自读课文紧承于讲读课文之后,利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来学习这类课文,其编者意图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爬天都峰》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峰顶的事,说明了遇到困难不仅要有勇气,还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一、从题眼入手,切入重点 从题目中的“爬” 字入手,提出质疑:课题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接着让学生观看录像,理解只有高而险的山才要  相似文献   

9.
这块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看谁最先找到答案。一节语文课上,我按照教案正在讲授《奇异的琥珀》,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们都在看书、思考,在书上写写画画。  相似文献   

10.
1995年3至6月,我在全省各地听了40多节阅读课。讲课的老师大都“从整体入手”,上课就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应该分为几段?”然后,逐句逐段地提问、回答,偶尔也作一些讲解。教师所提的问题大都要求复述课文思想内容,学生多是以读代答。这样讲读课文,教师费尽心思设计提问,还要用一些话语将其串连起来,教得颇不轻松;学生被动读书,被动答问,学得索然无味。长此下去,“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阅读教学目标能达到吗?  相似文献   

11.
讲读课文从何入手是个大问题。当前,有些教师从解题入手,先揭示全课的主要内容,再逐句逐段地提问、讲解,最后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有些教师从提问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入手,接着就要求学生说明课文分几段及各段大意,形成段落提纲,然后再逐句逐段地提问、讲解,最后依据板书词语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两种教法略有不同,但都从整体入手,都从提问入  相似文献   

12.
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从阅读中寻找切实可行的写作方法。 从释题入手,提高作文审题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教材进行阅读,让学生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将讲读课文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审题作文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如用主要人物的姓名作题:《刘胡兰》、《詹天佑》、《李时珍》、《黄继光》等;用地点作题目:《桂林山  相似文献   

13.
“这块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看谁最先找到答案。”一节语文课上,我按照教案正在讲授《奇异的琥珀》,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们都在看书、思考,在书上写写画画。  相似文献   

14.
讲读课文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就一篇新课而言,第一课时是学生的“黄金时间”,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却存在着轻第一课时、重第二课时的现象。造成了第一课时结构呆板、内容单调、效率不高;第二课时内容多、形式复杂、师生负担重的偏颇。渠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课题组为改变这一现状,历经六年探索、研究和反复实践,总结出“五步教学法”。该教法的五个程序前铺垫、后延伸,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和“求知欲”,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益。这里刊载《讲读课文第一课时“五步教学法”简介》及教学设计,旨在引起更多的教师重视学生的“黄金时间”,精心设计和安排讲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进一步提高讲读课文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一、课文类别不同,教法有异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类别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就拿讲读课文来说吧,顾名思义,包括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读两个方面.教学这类课文就是通过教师的讲,教学生学会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反刍阅读展开联想——《月光曲》教法新探□深圳市宝安区沙井教研室张云鹰一、撷取重点,反刍阅读。“反刍法”教学的特点就是不按照文章结构的顺序去逐段进行讲读与分析,而是像牛吃草一样,粗粗进食以后,再细细咀嚼。即在学生初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把引导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17.
小语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篇幅较长,如果用逐段讲读的办法进行教学,势必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使学生痛失“自学多练”的机会。实践证明,要解决课文长而教学时间有限这个矛盾,选准突破口,长文短教是一个有效的办法。那么怎样选择长篇课文的突破口呢?现将笔者在教学  相似文献   

18.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张彤小学语文第12册《奇异的琥珀》一课,重点是让学生认识“琥珀”,了解琥珀“奇异”在哪里。难点是让学生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我们巧用多种媒体,突破了这个难点,具体做法如下:一、素材。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为基...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如果谁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那么常常会给人扣上“繁琐分析”的大帽子,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如今是谈“分段”色变,谁都不愿再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段”这一手段。对此,笔者经过思考,颇有些看法:一、是否繁烦分析,关键是看教师运用“分段”这一手段的目的前些年,我们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在学生读一遍课文后便要求学生“分段”,然后便是逐段讲读。分段成了教每篇课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似乎没有给一篇课文分段,就无法进行以下的教学。因此,为了完成给课文“分段”这一任务,不惜花费大…  相似文献   

20.
六年制十二册第七组讲读课文《琥珀》,根据一块琥珀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现象,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用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想象推测到一万年前发生的事情,详细介绍了琥珀形成的有关知识以及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课文是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的。课文较长,叙述的情况较复杂,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如果抓住琥珀形成和发现过程的“六巧”进行教学,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