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4 毫秒
1.
选入高中第五册语文课本的鲁迅先生的杂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不到六百字的短小精悍、深刻凝炼的战斗文字。它以雄辩的逻辑力量,精湛的论战艺术,有力地批驳了反动谬论,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投降卖国、自欺欺人的无耻行径,热烈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前仆后继的战斗精神。文章在第一部分(1、2段)引述谬论之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将“中国人”这一概念区分为一小撮中国反动派和广  相似文献   

2.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中学和高校教材中的经典名篇。文中对所谓民族精神幻灭的谬论的深刻的批驳,对浩气长存的“中国的脊梁”的肯定和讴歌,以及严谨缜密的逻辑论证,都堪称人们学习鉴赏的典范。本文试从推理的角度简析其逻辑特点。从标题强烈的反诘语气看,本文的反论题显然是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否定。但在接下来的行文中,鲁迅却并没有简单、直捷地指向题旨。因为,简单直捷的指向,虽然可以一目了然,但也容易丧失透辟和深刻。所以,鲁迅采用了近乎迂回的、层层剥笋的方法来反驳。如此,可使敌论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词锋犀利、讽刺辛辣的杂文 ,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怎样学习这篇文章呢 ?我认为应从标题入手。标题中一个关键词语是“自信力”。“自信力”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标题除了“自信力”之外 ,还有“中国人”和“失掉”两个成分 ,三个成分组成一个问句。对这个问句可以有两种答案 ,一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一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那么中国人到底失掉自信力了没有呢 ?同学们心中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可以参阅以下材料 :1 931年“9·1 8”事变后 ,蒋介石提出“攘…  相似文献   

4.
本单元教学目的有三个:1.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明确哲学论文与杂文在写法和语言风格上的异同;2.理清各篇文章层次,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的语文知识;3.学习杂文“从实入手,以实论虚”从而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的文体特色。 本单元重点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头问句的作用及全文的逻辑层次:《文学和出汗》由揭露论据的虚假性入手,从而批驳敌论论点的虚伪性的驳论方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写法:《杂文四则》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广征博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见现行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文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9月25日,为当时某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论调并进而指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样一个事实前提而写的一篇批驳性文章,目的是鼓舞民族自信心,其用心可谓良苦至极,其精神也可敬可佩,由此,本文被认为是一篇宏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篇章。  相似文献   

6.
我曾经这样教读此文的驳论部分:第一步,解读“树靶子”部分(第1、2段),引导学生明确正方的论点、论据。文章先列举了正方三个事实论据,即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求神拜佛,而后很自然地引出正方观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整个树靶子过程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能很快抓住论点、论据。第二步,解读“反驳”部分(第3~5段),引导学生理解反驳方式。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本部分的思路。文章先是表露观点: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的。”而后,借用正方“信地信物”、信国联”、求神拜佛”三个事实论证了这个观点,最后得出…  相似文献   

7.
一、导入 师:“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又向关内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当时处于地下斗争的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声势也越来越大。而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却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所有中国人都失掉自信力了。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写下了这篇文笔犀利的杂文。(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相似文献   

8.
谈文锦 《学语文》2004,(4):17-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义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课后练习一问题1:(文章开头)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教师教学用书》给出对方论据的答案为:一、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地大物博”;二、不久不自夸了,只希望“国联”;三、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简单点说就是三点:①自夸“地大物博”,②只希望国联,③一味的求神拜佛。本人以为这种看法深为不妥,可以说是与对方论点大相径庭的,对方由这样的论据是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结论的。  相似文献   

9.
【原文】“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爱憎分明,析理缜密,义正辞严地批判了对抗日前途失望的悲观论调,抨击了国民党及其御用文人,赞誉了斗争中的中国人民,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前途无比坚定的信心。这篇文章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  相似文献   

10.
苏洵的《六国论》,课文把它分成五个自然段,我主观判断,大概编者是这么考虑的:《六国论》分为三个部分。第—部分(第一自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并从两个方面(赂秦者与不赂秦者)进行说理;第二部分:论证中心论点,第二自然段从“赂秦者”方面论证,第三自然段从“不赂秦者”方面论证;第三部分(四五自然段):总结历史教训,讽刺北宋“为国者”吸取历史教训。 但上面的考虑,如果认真一推敲,就会发现“问题”,这个“问题”就出在第三自然段的第三层。第三自然段实际上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指出各国迁灭的原因;第二层:论述燕赵灭亡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第三层:用假设的语气,谈“三国各爱其地,齐人  相似文献   

11.
两年以前 ,……照忘r……照应」“夸“地欠物博了”’.””‘.”丫…_希望着“国联v·····……)l“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令”…十久在不现照应」 r ‘①论据摇 !l(一)摆敌论亏 L②论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了直接反驻l(驳敌论r③失掉了他信力的虚假性) (破)L④一⑤发展着自欺力r⑥过渡}碍}L⑦一⑧论论题“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二。。…。.。.J、‘l卜1..沪人人人人的的的的干干命法苦硬请求头命民身理拚为舍有有有有护..1亏1 ..1尹..!考:、间接反驳(独立证明) (立)l、.|lwe、 之火 几门 反 二r;·照,反·;J中国的介梁……、…  相似文献   

12.
拜读《语文教学通讯》1994年第6期郁祖槃《鲁迅的“三个顾及”与语境教学》一文,颇受启发,但对文中就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它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段话提出的一个问题,即“脊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的《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虽是《论人民民主专政》的节选,但充分体现出议论文逻辑严密、分析深刻的特点。论述时比喻、比拟等辞格的成功运用又使文章县有引人一读的形象色彩。文章的逻辑表现在一严谨的结构方式文章6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典型地体现出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提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武器;第二部分(2—5自然段)全面回顾中国人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抓住批驳的“突破口” ,综合运用驳论点和驳论据的写法。二、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 ,举“纲”抓“目”。三、教学过程1 .知识链接。①本单元学过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短文两篇》都是驳论文。学习驳论文 ,要看作者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 ,是直接驳论点 ,还是通过驳论据、驳论证来驳倒论点。②在小学 ,我们就学过张继写的《枫桥夜泊》这首诗 ,背诵这首诗 ,体会其意境。2 .布置阅读第四单元的《不朽的失眠》 ,概述其大意。3 .与文本对话。快速阅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 :( 1 )本文中的“有…  相似文献   

15.
×××同学问:《友邦惊诧论》一文驳倒敌方论点后,为什么还要援引《申报》新闻? 《“友邦惊诧”论》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文章前七段,首先揭露事实,引出谬论,然后层层深入批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反动论点,已形成了完整的驳论体系,那么文章末尾为什么还要补上八、九两段呢?作者的主要意图就是通过驳斥对方论据,从而进一步摧垮反动论点。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论述中国国民性的文字中 ,一般来说 ,比较多的是毫不留情地剖析国民性的弱点。但这并不意味着鲁迅没有看到或忽视了国民性的积极的一面。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短文中 ,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中国人的总的评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用题目将疑问给了读者 ,让读者带着疑问的阅读兴趣寻求作者的结论。显然 ,本文强调的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对这类中国人的热情讴歌就是明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寇加紧侵略我国 ,国土日益沦丧。 9月 2 3日 ,蒋介石在南京市党员大会上演讲道 :“此时必须上下…  相似文献   

17.
对一个长句的补充说明《“友邦惊诧论”》的第五自然段是一个一百多字的长句。不少资料对这个长句作了精辟的分析,我只补充说明三点。第一,这个长句不仅批驳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谬论,还重点阐述了“国将不国”论者不过是帝国主义的走狗这一中心意思。“国府”断言“国将不国”,原因在“怕”。怕什么?怕“友邦人士”的“惊诧”。这就勾勒出了“国府”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的奴才嘴睑。这是第一层。接着,用“失了东三省”,“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等一系列事实,揭露“国将不国”论者心目中的“国”,不过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这样的“国府”不过是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儿皇帝!第三层,剖析“国将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台湾民族论”、“台湾地位未定论”、“住民自决论”、“两国论”及“废统论”五种典型的“台独”谬论进行深入剖析,揭露其理论的虚伪性和欺骗性的实质,并对各种“台独”谬论进行严厉抨击和批驳,帮助人们认清“台独”分子分裂国家和民族的种种罪恶行径和丑恶嘴脸,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坚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国内外有一些人不顾历史事实,别有用心地散布所谓共产国际一手操纵的谬论,煞有其事地说:“在共产国际代表来华之前,中国没有一个人提出过创立共产党的问题。刀(转引自《党史通讯》1984年第3期第41页)对于这种在中共创建问题上的“外因论”,我国史学界一直没有进行过有力的批驳,前几年又出现了新的变种。即所谓“早产论”、“历史误会论”,造成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思想的混乱,危害十分严重。在中共诞生70周年之际,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史,阐明中共创建的历史必然性,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  相似文献   

20.
《文学和出汗》这篇文章是鲁迅针对梁实秋的谬论而写的一篇驳论性杂文,本文深刻地揭露了梁实秋之流鼓吹的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虚伪性和反动性,痛斥了“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的超阶级文艺观。语言犀利,入木三分;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实为一篇难得的讲授逻辑论证的好教材。下面,就笔者粗浅的理解,来谈谈这篇驳论文的逻辑论证。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简洁的文字,转述了梁实秋的荒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