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大学生体质差异与人格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质优生的乐群外向、持强好胜、轻松振奋、精明能干、敢为冒险、拓展求新、自 信直率、聪明才智人格因素(特征)方面具有优良的人格品质或有利的积极向上的发展 条件,在沉稳性、自律性、果断性人格因素方面显得不足。体质差生在稳定性、谨慎性、 有恒性、智慧性、客观现实性方面人格品质优良,但紧张性、焦虑性、乐群性方面显得 不足。本文研究结果并得出人格因素与健康和运动能力方面有着十分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郑工 《收藏界》2011,(5):144-145
“点化”,是智者的行为。有大师言,“用佛性点化一切缘起”。人可以通过文字的书写实践,去除文字意义,深化人格修持,彻悟永恒的究竟,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故禅宗不立文字,讲究践行,透入切实的经验及情感。绘画也因此为禅宗所用,其书写性的绘画实践也就成为自我人格的印证。  相似文献   

3.
从美学史来看,道德和美丽是具有相关性的。因此,本文通过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观点来观察体育和体育人的道德之美。孟子认为,所谓的性善,就是美与善的统一。孟子为了说明这种关系,讨论了人类感觉器官的享受和内在审美性的享受。审美性的享受具有把人类道德作为审美对象的意义。孟子为了解释这种观点,用“充实之谓美”来进行解释。充实之谓美意味着,人本性的善,通过仁义充实地表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具有美的人。因此,在体育中运用充实之谓美可以为体育人内在价值为何美而提供依据。就像孟子通过讨论人的内在价值从而确定人格美那样,本文讨论为何在体育中出现道德行为时,体育也具有“美”的特征。人格主体是道德主体的个人,因此,体育中关于人格美的讨论不仅使道德行为,也使表达这种行为的主体—体育人得以美。这意味着,体育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善的自觉实践行为”和“善的意志”。因此,对于体育来说,充实之谓美的应用,可以使体育中的对美的讨论从理论发展到实践。不仅如此,关于体育人人格之美的讨论,也将为体育人为什么美丽提供解答。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体质特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调查询问与资料分析法 ,研究得出大学生的群体体质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 :体质优生在乐群外向、恃强好胜、轻松振奋、精明能干、敢于冒险、拓展求新、自信直率人格因素 (特征 )方面具有优良的人格品质或有利的积极向上的发展条件 ,在沉稳性、自律性、果断性人格因素方面显得不足 ;体质差生在稳定性、谨慎性、有恒客观现实性方面人格品质优良 ,但紧张性、焦虑性、乐群性方面显得不足。指出人格因素与健康和运动能力方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是在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本身之中,而是产生在他们不同的业余生活中。从事特殊职业的中国围棋国手,大体也不出以上论断之外,他们为人所知的棋艺表现被大众广为熟悉,但他们生活在社会中,也有他们的所思所想、七情六欲,也有自己的业余生活。他们的生活有时候被人们所神话,就像把李昌镐尊为“佛”,尊为“神”一样。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他们甚至有了不恰当的要求,让他们难以承载得起。姑且把他们追求“神境”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完善人格的过程,那作为棋手的他们踢场足球。游泳、打篮球、羽毛球、台球、保龄球,甚…  相似文献   

6.
试论体育对人格建树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体育与人格的联系人格,从社会学角度解释是指: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总之,人格涵盖了人的一切内在品质,犹如人的灵魂。人格的形成与人自身素质有关,同时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的影响最大。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基础教育中,体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特殊的作用。其原因有二:一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发育的敏感生理期,通过体育不失时机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练就强壮的体魄,为其人格的建树,奠定良好的载体基础;二是在此阶段,青少年的性…  相似文献   

7.
战场上最令人痛恨的莫过于“叛徒”和“逃兵”了,而在这两种恶人当中,“叛徒”不仅让人恨得牙根痒痒,还不得不对他的品质和人格丧失了信心。赛场如战场,在赛场上也充斥着“叛徒”的身影,蔓延着“叛徒”的气息。我们并不是拒绝转会,也不是鄙夷那些转会的球员,只是为那些精心培养球员多年,但是不仅没有得到些许回报,还遭遇到他们的忘恩负义的俱乐部、教练和球迷感到不平。你是“叛徒”吗?如果不是,那么你被你最亲近的人出卖过吗?让我们看清楚他们的真实面目吧!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90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人格特征,了解“90后”大学生社会人格问题对于探索他们的就业偏好具有重要作用,而了解他们的就业偏好对于了解他们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和就业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完善国家配套就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变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就业观念等多方面,最终达到制定合理的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品阅“侠”文学作品,从中发现侠的言论行为与其内在武德修养、人格品位建立了某种必然的恒常性的联系,有效地使得侠之“武”升华为侠之“德”。即“赌技服人”的魅力风范,忍让谦恭的精神风度。该研究对当今“武术人”在武德修养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赛前焦虑、心境状态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测试研究方法,分析了人格特征与运动员的竞赛焦虑和心境状态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人格特征运动员之间在比赛期间存在显著的竞赛焦虑和心境状态差异;比赛期间躯体焦虑比认知焦虑更能影响运动员的潜能发挥;心境状态是运动员竞赛焦虑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阐述《彷徨》中《祝福》,《在酒楼上》,《长明灯》,《孤独》,《伤逝》等篇在鲁迅的人格和精神求索中的意义和作用。认为它们反映和参预了鲁迅的人格和精神求索,表现了绝望和反抗绝望两种精神的颉颃,搏杀及后的优胜。说明鲁迅以反抗意志“走”出了“彷徨”焦虑之境,获得了“彷徨”后的生命自由。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与人格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发展为基本功能,已为人们所悉,但体育对促进人格完善,对完美人格的塑造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却少有人论述。1 人格要素及特点 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明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已给予人的特色的身心组织”。通俗地说,人格是人们在其言行中所体现的人的性格、品格、风格,包括人的智慧、能力、品德、信念、意志、气质等。一般来说:人格由三方面因素构成,一是智  相似文献   

13.
四、文化主体的精神品格文化是由人创造的,还要由人去阐扬。因而人的主体精神品格就显得特别重要。郁达夫从这点出发,把文化人的人格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从事篆刻的人,乃至一切艺术家文化人,“都要有人格作背景”,有人格则自成高格,无人格则告为劣品。“譬如岳武穆的字,或用过的章,传到现在,当然是我们的国定了。倘使是秦桧的书法,或秦桧所刻所用的印章,即使现在还有,我想也是没有一个人肯出重价来购而珍藏的,秦桧的诗词,或者也许有好的,但岳武穆的《满江红》词,却妇孺皆能歌唱。”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有人格…  相似文献   

14.
回归理智     
弟子问老师:“您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老师答道:“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会死亡;临死前,又仿佛他们从未活过。”  相似文献   

15.
庄子和卢梭分别是中西方自然体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两者思想有惊人相似的一面,也有同一命题中的个体差异。庄子与卢梭自然体育思想集中表现于他们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用自然规律来进行养生保健和身体锻炼,从而培养自然人性和理想人格的思想上;回归自然的体育的途径上都是以自然法则为体育养生锻炼的理想准则;都持有“尊生”“重生”的思想,提倡对生命加以呵护。但是他们对相同命题的理解又不尽相同,以致两者的体育思想体系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36名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为测试对象,运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少年式进行测试.探讨短道速滑队青少年运动员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的整体情况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男运动员自我意识得分明显低于中国常模;青少年运动员自我意识六个因子与外倾性呈正相关,与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负相关;印证了自我意识与人格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躯体外貌属性、焦虑、行为分别是影响外倾性、神经质及精神质得分的主导因素,外倾性与精神质则是影响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焦虑是运动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外界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焦虑起着明显的中介作用。当今世界激烈竞争的体坛上,由于过高的焦虑而又难以控制时,优秀运动员发挥失常的场面屡见不鲜。因研究的需要,心理学家们研制了许多测量焦虑的量表。如Taylor的“显性焦虑量表”,Spielberger的“状态一特质焦虑调查表”,Sararon等人的“一般焦虑量表”,以及一些研究使用卡特尔16PF量表对运动员的焦虑进行研究。目前,我国运动心理学领域里使用的是Spielberger的量表和卡特尔16PF(王天生,1984;姚刚彦,1987;谢三才,1984)。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含有“父母我”、“儿童我”和“成人我”三种自我状态。而每种状态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本文以心理学家伯恩的人格“三我”说为理论框架,分析“父母我”、“儿童我”和“成人我”的不同表现及其交往规律,并论述其对职场人际交往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1重新审视成功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成功”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都是一些见仁见智的各家之言,甚至可以说,都是每个人对成功的一种感悟性的概念。由于每个人的背景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故而很难统一,然而作为一门“成功学”又理所当然地应该有一标准的、客观的、科学的定义,否则人们就可能无法界定自己是否成功,甚至明明已经成功了,可自己还生活在焦虑、困惑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信心不足的现象,探讨以SCL-90症状自评量表及16PF人格因素量表测试分析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提出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实验结果显示:锻炼前后学生在人际关系、焦虑、兴奋性、忧虑性、独立性方面有极显著性差异;在抑郁、恐惧、乐群性、敏感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适应与焦虑型、内向与外向型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