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题项目教学注重这样几个关键要素:学生自主性、有计划的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相应的社会情境.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通过详细阐述主题项目下的整个教学过程和课后调查,试图说明这是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主题论"在语文教学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在分析文章时时时离不开主题,总是将文章中的语言与主题联起来,甚至以总结出深刻的主题作为自己教学的终结目标。所谓主题,又总是以"通过……表现……"这种固化的概念化的形式表达;在作文教学中也常常不恰当地强调主题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处处与主题靠拢;在写作中,先形成概念。这样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整个阅读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主题论仍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在分析文章时,时时离不开主题,总是将文章中的语言与主题联起来,甚至以总结出"深刻"的主题作为自己教学的终结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处处与主题靠拢,在写作中,先形成概念,这样做的结果,严重束缚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使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对"唯一"正确的概念的演绎。  相似文献   

4.
我这里所提的“主题”不是窦桂梅老师在研究的“主题教学”中的文化主题.而是特指一篇文章或一堂课的中心主旨。我们知道《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句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任何一篇文章,不论其文学性如何。但它肯定在其语言文字之中蕴籍着作者的“情”,即写作的目的性或文章的意旨,要么导人为善,要么识事明理,要么人格感召,要么辨别真伪,要么予人智慧、弃恶扬善。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多数都围绕主题设计教学的,努力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地统一。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但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尤其是主题教学中往往会把文章的意旨即思想教育的惟一化、层面化。实际不论是文章本身思想内涵或是学生的个性体验都会出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一、主题的整合苏教版教材编排大体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但课文编排内容不同,体裁不同,长短不一,单篇教学很容易繁琐分析,费时无趣。而单元主题教学异中求同,从不同文本中提炼出一个共同的主题,围绕主题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把一组课文进行整合,这样教学立足点高,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  相似文献   

6.
一、主题教学的非必然性主题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之一。一篇文章,教师不管怎样分析,最后总要落到归纳文章的主题上。但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必要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分析一篇文章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主题是文艺学里的一个概念。按照通常的解释,主题是体现在作品中的主要思想。一篇作品总会表达作者的一些思想,总会有个主题。也就是说,主题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地分析一篇文章的主题,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鉴赏。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观在分析评价作品时,一般要借助主题的概念。然而,即使站在文学的立场上,也并不是所有的文艺观都认为…  相似文献   

7.
开掘教材的主题 ,是发展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落脚点之一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不能不重视。开掘作品主题的方法有很多 ,我这里想谈的是开掘主题的视角问题。先看一则教学片断 :魏巍的《我的老师》是一篇传统课文 ,对于文章的主题 ,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老师的爱赢得了学生的爱。可这样的概括 ,对学生来说显然缺乏震撼力。我在即将收束全文的讲解时 ,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蔡老师长得美吗 ?许多学生发言指出蔡老师是一个“美丽”的老师 ,因为课文就是这样写的。“是这样的吗 ?”老师适时点拨道 ,“蔡老师的嘴角有榆钱大…  相似文献   

8.
正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上好课的提前,是学生动手、动脑了解学习内容的重要方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根据作文主题对实际生活进行探究体验,围绕作文要求进行句段的赏析整合,再紧扣习作主题展开深入而富有开放性的想象思考,这样写作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探究体验,让作文言之有物作文来源于生活,文章创作与生活有  相似文献   

9.
<正>好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可归纳为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些教师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  相似文献   

10.
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新颖的主题以及真实生动的素材。如果没有新颖的主题,文章就没有了好的支撑点;如果没有好的素材,文章的主题就不会鲜明。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把地球撬起来。作文就要找到并要运用这样的支撑点。例如在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感受: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都含蓄难懂、篇幅长、主题深,导致每次教学他的文章时,师生双方都感觉到费时、难见成效,导致一堂课结束后都十分疲惫.事实上,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文章本身所具有的难度,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仍然停留于课文,而忽视了学生,尤其是学生“知”“情”“意”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规律,导致教学设计环节和内容严重脱离学生.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设想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中的一篇六干多字的小说。这样一篇长文,用一个课时来教.让学生读懂文章,理解主题,明白写法,必须讲究教学策略。首先,学生要充分预习课文。其次.要围绕学生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正>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将两种或多种材料进行对照阅读,比较作者的选材和立意,分析文本的内容和情感。这样做能够让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对课文有更充分、深刻的认识,准确把握文本的特点,从而提高欣赏能力。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我们也采取了这样的做法,利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提供的大量文章,安排学生将之与教材进行对比阅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  相似文献   

14.
教学设计思路 初中预备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为生命喝彩”,本单元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曲生命的赞歌。针对初中预备年级的学生一碰到困难就退缩逃避,缺乏坚定的人生信念这样的现状,学习《百合花开》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们现在所研讨的,是“主题单元”的阅读教学。“主题单元”四个字,散发出一种新鲜气息。在课改以前,人们很少运用这个短语。“主题单元”四个字,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有多种含义。一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命名。它们主要出现在学生的课外读本与中学生报刊的阅读版面上。编者选择一定数量的彼此之间由某个“中心词”联接起来的文章,形成一个阅读单元,供学生自由阅读。二是教学实验的课题命名。这种研究课题主要是围绕着课标教材进行的,如小学语文界就有《小学语文学科中主题单元式阅读教学的研究》的课题。三是课标教材编辑思想、编辑思路的呈现方式。现在几乎所有的课标教材都在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制教学单元。如人教版课标教材(7-9年级)共由36个单元组成,36个单元就有36个主题;如七年级上册就有这样6个主题的教学单元:感悟人生、理想信念、自然景物、科学世界、人间亲情、想象世界。在教材的这样一种呈现方式下,我们有必要研究探讨符合教材编排特点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这就是“主题单元阅读教学”研究。下面,就是对人教课标教材八下第一单元——“人生轨迹”主题单元阅读教学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这里所提的“主题”不是窦桂梅老师在研究的“主题教学”中的文化主题,而是特指一篇文章或一堂课的中心主旨。我们知道《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句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任何一篇文章,不论其文学性如何,但它肯定在其语言文字之中蕴籍着作者的“情”,即写作的目的性或文章的意旨,要么导人为善,要么识事明理,要么人格感召,要么辨别真伪,要么予人智慧、弃恶扬善。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多数都围绕主题设计教学的,努力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地统一,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但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尤其是主题教学中往往会把…  相似文献   

17.
一、应学透教材中的课文 一是从文章的主题入手.每篇课文都有主题.文章的所有材料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考虑到一篇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内容对表现主题能起什么作用,课文是采用什么形式来反映主题的,其语言又有什么特点.如《春》这篇课文,主题就是描绘春景美好,催人奋发.根据这一个主题的内容,教学活动过程可以这样安排:要学生细读课文时考虑:春景的美好表现在何处?找出描写春天的主要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再思考,除了这些春景描写的段落之外,开头和结尾的几段在结构上有何用处?通过讨论,明确开头是总写春光,结尾引出对人的描写,并直接赞美春天,启发人们深思.然后具体分析文章各有什么特征?指导学生抓住具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领会春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主题事件式教学,简单说就是将一节课设计成一个主题性的教学活动或者一次目标性事件.围绕这个主题或者事件展开教学.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综合这些课堂实践,我们发现主题事件式课堂教学有这样几个核心要素.具体例说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我解读】 《最后一课》是一篇被选入多种版本教材的经典短篇小说。但许多老师执教后或许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这篇非常经典的小说。最后却很容易被我们在小说三要素的分析和我们抽象出的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大主题教学中走向政治说教,成为一种大主题的灌输。这样的教学,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必然是不真实的。  相似文献   

20.
比较阅读这样的教学形式,经常可以在教学中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很多课文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如《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可由于有的文章篇幅比较长,能合理操作起来的就比较少。但是,比较阅读对于诗歌的教学却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