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锋小说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进行质疑,重构了文学的真实观,实现了对传统文学形式的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2.
叙述的声音在沉寂多年后,又重新回荡在当代先锋小说中,但这并非时的复古,与传统小说相比,叙述的干预功能已有显不同,在叙述形式、叙述内容、释读方式上二出现了结构与反馈结构,真实与反真实,释读与反释读的悖谬。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先锋小说的历史观 ,指出先锋历史小说的内在精神更多地与海登·怀特的“元历史”理论相通。而且“元历史”理论的疾病——认为历史是文本 ,否认历史客观真实的存在 ,同样是先锋历史小说的不足所在 ;先锋历史小说创作存在着自身的矛盾 :在解构历史的同时质疑着历史真实的存在 ,却又企图在自己的叙述中重新结构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高升 《黑河学院学报》2023,(4):127-128+143
马原的先锋叙事实验展现了小说真实与虚构并存的本质,以小说的叙事实验揭示了文学创作在文本内容之外兼有的形式意义,与其他先锋作家共同引导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转型,使新的美学范式与审美价值开始崛起。马原作品错综复杂的叙事时间、嵌套并置的叙事结构和不确定性的意义建构的文学创作手法,反映了马原小说的创作艺术方向及其文艺理念。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先锋小说,一度在中国当代文坛掀起形式探索的“叙事革命”。但长期以来,先锋小说一直佩戴批评家授予的形式主义徽章,“叙事革命”所产生的广泛深远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阐释,人们大都从纯文学审美自律的视域出发,对先锋小说的形式探索作单向度的解读,形式实验与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互动的关联常常被遮蔽悬置。从形式与历史的辩证的当代文学史视野出发,对当代先锋小说的命名与语境进行探源溯流,进而揭示出先锋小说的叙事历险,实际上是以一种否定的辩证法行使着隐蔽而曲折的意识形态批判和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先锋小说集中体现着他的时间意识,他用错乱的时序构造人性的真实,以时间作为叙述节奏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也用时空交错的方式提升文本的叙事魅力等。余华用自己独特的时间意识实现了对传统时间观念的颠覆,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小说形式的革新与试验,使先锋小说攀登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7.
先锋小说出现后 ,尽管遭到许多非议 ,但先锋小说对后来小说的影响包括理念、形式等却是不容低估的。而先锋小说由开始出现时的不被接受到逐渐被接受 ,经历了一个坎坷的过程。而且 ,人们逐渐接受先锋小说也主要是接受先锋小说的先锋形式 ,认为其先锋形式改变了旧式小说的写作方式。但对隐藏在形式下 ,甚至可以说是带来先锋形式的先锋理念却甚少关注。先锋小说家在大多数人之前敏感到社会的某种变化 ,这种感觉混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时代感带来了他们的先锋理念  相似文献   

8.
王晶 《现代语文》2007,(7):78-80
作为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伍尔夫一生都在探讨小说的创作技巧,她的理论与实践使意识流小说进一步充实与定位。本文以她早期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为文本,通过分析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之后十几分钟内流动的真实的内心纪录,阐述其独特的艺术构思与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先锋作家在小说中普遍表现出一种对现实逃避的现象,其原因有二:一是先锋作家在面对生存环境的压迫时,缺乏直接作出真实判断的勇气;二是先锋作家内心缺乏一种清晰的尺度。针对先锋小说的局限,先锋作家的态度各不相同,部分作家选择就此搁笔,另一部分(如余华等)则是继续寻找出路。本文从以马原、余华和格非为代表的先锋作家在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逃避现象着手,深入分析其具体表现及出现原因,最后对先锋小说的出路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先锋文学包括先锋小说和先锋诗歌,两者的流变轨迹不同。必须在充分认识两者的基础上分析它们的精神内核,避免单从形式上理解先锋文学。先锋小说与先锋诗歌交错发展,理解它们的精神内核可以清楚先锋文学产生的根源,了解先锋文学走向非主流的必然命运。  相似文献   

11.
先锋文学或许有耀眼的语言实验,但是如果仅止于此,那么这样的先锋充其量只是一种浅度的先锋,只有那种在进行形式革新的同时仍坚持不回避文学伦理责任的先锋文学才是真正的先锋,深度的先锋.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先锋小说,通过对暴力与死亡的展示,表现世事的险恶和人性的阴暗与冷酷,以及历史的无常和人对自身命运的无能为力。暴力、血腥、残忍、冷酷构成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情趣。但通过对余华真实观、人生经历、教育背景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表现的“恶”是一种建立在虚无主义真实观之上的,缺少事实依据的“假恶”,其先锋小说具有明显的虚假性。  相似文献   

13.
先锋小说家对审美对象的认知把握是通过感知方式来进行的。而个体感知却是一种处于非逻辑的直觉印象,为了真实地表达这种直觉印象,先锋小说叙事方式采用了非逻辑的形式。叙事方式的非逻辑性主要表现在叙事的无序性、偶然性和荒诞性三方面。这种非逻辑性和作家对世界的认识有关,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放弃了对现实世界的理性概括,失去了对现实关怀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先锋小说出现后,尽管遭到许多非议,但先锋小说对后来小说的影响饭后时念、形式等却是不容低估的。而先锋小说开始出现时的不被接受到逐渐被接受,经历了一个坎坷的过程。而且,人们逐渐接受先锋小说也主要是接受先锋小说的先锋形式,认为其先锋形式改变了旧式小说的写作方式。但对隐藏在形式下,甚至可以说是带来先锋形式的先锋理念却甚少关注。先锋小说家在大多数人之前敏感到社会的某种变化,这种感觉混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时代感带来了他们的先锋理念。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汉诗榜行动”的程序及实施过程出发,指出真诚,先锋,民间,是汉诗榜对诗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真本身就是美。真即存在,存在无一没有其形式,没有形式的事物是无法存在的。真,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而主客观的统一,往往是大诗人必备的条件之一。真≠好。但,好,要从真做起。在真实与诗意之间、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平淡中的不平凡,永远是诗之至境。  相似文献   

16.
先锋实验小说以"新"掀起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文坛的创作和评论浪潮,这股浪潮既是一批新锐作家有意借用西方的创作观念来打破固有的小说创作模式,更是在一批新生的评论家的推动下掀起的小说创作革新。他们的创作给文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但是也带来了作品与读者的疏离。可是在这其中更出现了如莫言和余华这样的生力军,莫言以他扎根中国的古典气息和魔幻的现代派手法赢得了声誉;余华以他虚伪的形式和真实的人性的书写感动着读者。他们的创作都表明先锋实验小说的创作不仅应该关注如何写,也应该关注写什么。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先锋诗歌的情感取向较80年代的集体性质具备更为繁复的审美维度.在真实的回味、凝重的沉思和生命的焦虑这几种情感取向的描述中,不难体验到90年代先锋诗歌的真实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学的历史似乎是在不经意之间完成了一个循环:从极端地重视内容到极端地重视形式,然后再回到极端地重视内容。这种反复,并不是简单地回归,这个问题的几个层面或者说过程都值得深究,而先锋文学对形式的重视与探索正处在循环的中间转换位置上,这是很值得玩味的。而事实是,即使在先锋文学最为辉煌的时期,我们的文学批评也很少真正介入形式批评,我们缺少对“形式实验”的宏观把握和微观解析。本文旨在这方面作出一点努力,一种补救,在纯技术和技法的意义上探讨先锋文学五光十色的“形式实验”。不管先锋之后,有多少新潮流、新状态,但对于一个成熟的文学的产生,经验的中断未必是好事,可喜的是我们现在毕竟不是从零开始。  相似文献   

19.
当代先锋小说在文体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验,离传统的小说样式愈来愈远,表现出一种“非小说化”倾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语言方面,当代先锋小说表现出非叙述、非描写的特征,语言由工具变成了本体;在文体方面,先锋小说打破了与诗歌、散文、戏剧等文体之间的明显界限,将不同的文体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出一种复合文体的趋向;在结构方面,先锋小说采用混合视角进行叙述,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时间结构而趋向三维空间结构。先锋小说的“非小说化”既是先锋小说的创作现状,也是先锋小说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汉诗榜行动"的程序及实施过程出发,指出真诚,先锋,民间,是汉诗榜对诗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真本身就是美.真即存在,存在无一没有其形式,没有形式的事物是无法存在的.真,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而主客观的统一,往往是大诗人必备的条件之一.真≠好.但,好,要从真做起.在真实与诗意之间、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平淡中的不平凡,永远是诗之至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