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校本课程的评价要在以校为本的基础上,优化各种课程资源。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潜能的开发,指向学生各种素质的提升和个性的张扬。因此,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注重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  相似文献   

2.
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志军 《学科教育》2003,(1):6-10,21
本文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当前课程评价中应确立的三种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使课程不断改进和提高的理念,面向多元的理念。这三种理念将成为建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传统教学中教学评价一直是课程研究中的瓶颈问题,制约着课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网络谬程成了网络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网络课程评价是提高网络课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对网络课程的建设具有导向、鉴定、诊断、调控、激励等功能。  相似文献   

4.
李雁冰 《上海教育》2001,(12):30-32
二、走向质性课程评价(一)质性课程评价与量化课程评价的异同课程评价的范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量化课程评价(quatitative curriculum evaluation),另一类是质性课程评价(qualitative curriculum evaluation)。使用不同的评价范式意味着受不同的评价观念支配、追求不同的课程价值观。所谓量化课程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推断某  相似文献   

5.
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现代课程评价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课程评价模式。不同课程评价模式的思维方式甚至思想方法的变化,都内含着不同的课程评价框架结构。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课程评价模式,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发展性课程评价的自身特点,借鉴混沌理论的启示,形成了由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课程结果评价相互交融的开放的三螺旋结构,作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7.
论课程评价多元化的若干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林德全 《天中学刊》2006,21(4):21-23
伴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民主理念的推进,课程评价多元化的现象仍将继续。在此过程中,确立多元课程评价观念,运用多元课程评价方法,融合多元课程评价目的是最为关键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具体阐述对实施后的校本课程方案进行评价之前,我们有必要说明“方案实施后的评价”与“方案实施结果的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两者的区别。首先,评价对象不同。前者是实施结束后的方案,后者是学生。其次,评价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通过评价促进方案的改进,后者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尽管现实的操作远未能达到这个目的)。  相似文献   

9.
10.
阮怡 《山东教育》2003,(13):25-26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段话道出了“为人师者”的特殊性和艺术性。以往,我们常常喜欢用“一厢情愿的说教”和孩子谈问题,没有找准弦,对准调,怎会触动孩子的心灵呢?至于“培养真正的人”更是无从谈起了。而今,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其核心是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评价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存在于教师的教与学…  相似文献   

11.
学校课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国家制定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需要通过课程来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及教材。”专业的适用性需要通过课程落实,特色需要通过使用某种课程模式开发专业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来体现。课程模式的确定、课程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必须通过科学的评价予以选择。一、职教课程模式评价的目的和作用对于职…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学校是执行课程规划的机构,也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场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走向融合,一切理想的课程只有在学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课程。所以,从实践意义上讲,学校才是课程管理的真正主体。要“提高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的适应性”,学校必  相似文献   

13.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做“桥与门”。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在寻找着什么,发现着什么,这是“门”,它寄托着人的理想和激情。要找到这扇“门”,推“门”而入,进入理想世界,就必须先找到通往“门”的“桥”,“桥”的尽头即是“门”。许多人找到了甚至建造了这座“桥”,驻足观望,  相似文献   

14.
陶树生 《辽宁教育》2006,(12):12-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作为非学科课程,它在课程评价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在国家试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尤为强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真正落实发展性学生评价呢?依据我市几年来的实践.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15.
起始于80年代末的课程评价研究已成为我国课程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课程评价的本质、功能、范围、标准、步骤、原则、方法、类型及主体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该对近20年的课程评价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展望了研究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6.
(1)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达到预定的发展目标,而不在于检查与评比.其主旨在于通过对学生过去和现在不同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并逐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强调重视收集、保存学生发展过程中能代表学  相似文献   

17.
18.
反思课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文章也是应时而生,大量地“创生”着,其中也不乏课程评价理论的论述。审视时下的课程评价理论,我们发现,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现为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这是课程评价的全部吗?如果不是,课程评价还应该包含什么内容呢?我们的课程评价理论为什么只集中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原因何在?在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校教师应该如何对课程进行有效地评价?本文试图对以上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各位学者同仁。一、课程…  相似文献   

19.
课程评价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也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活动。课程评价的特性、课程评价的主体与客体、课程评价的过程与方法等是课程评价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由于课程评价的社会性、包容性、多主体性、整合性、发展性以及具有的较强感情色彩,在评价的主体、客体及其过程与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多元而复杂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校本课程评价是一个对自身课程开发的评价与质量监控过程,在审视西方分权制国家相对完善的有关课程评价的理论与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我们自身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在实践中建构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有效的校本课程评价理论与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