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帝国转向”热潮的助推,不少学者开始重审关涉帝国的各类命题,反思帝国遗留的诸多历史问题。帝国概念在人类历史上相继发生过多重转换,帝国研究可区分为传统帝国研究、现代帝国研究和当代帝国研究。当以殖民扩张为内核的帝国主义落下帷幕,新帝国主义与后帝国主义的横空出世,为学界赋予了“帝国归来”的可能。帝国不仅作为研究目的而存在,还可以衍化成某种“方法”,前者以构筑帝国知识和阐析帝国概念为内核,凸显帝国相关的学理文脉,切近帝国相关的历史图景;后者则将帝国化身为分析、反思和批判问题的媒介视角。作为方法的“帝国”,使得帝国成为一种指涉丰富的话语符号,对其使用不能脱离基本的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2.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迅速崛起,整个英国社会弥漫着帝国主义情绪,而历险小说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复兴和繁荣.它的发展和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密切相关.在英国国教福音派“强健的基督教”的信条影响下,历险小说明显表达了浓厚的帝国主义思想.而随着维多利亚时代帝国主义思想的变化,历险小说中的帝国意识在不同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所有这些都印证了当代著名学者萨义德关于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帝国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果不能对其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和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水平有所了解,将难以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诸多现象、史实和问题.有鉴于此,通过从帝国主义概念的历史生成、内涵演变、入传中国及近代各时期国人对它的认知水平等角度对近代中国视野中的帝国主义形态做一简要探析,以期对人们正确认识近代史上的帝国主义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哈特、奈格里所著《帝国》一书发表后在思想界引起巨大轰动。帝国作为民族国家主权衰落产物的全球化的主权形式,帝国的权力范式是规训社会之后控制社会的生命政治本质,帝国的生产形式是与工业劳动不同的非物质劳动,帝国的革命主体是取代传统产业工人的大众。帝国、生命政治、非物质劳动和大众正是帝国政治逻辑建构的四维。《帝国》的方法论是欧美中心主义,叙事逻辑是现代帝国主义向后现代帝国主义转变的过程,其意义是预见了后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左翼学者围绕"帝国"和"帝国主义"的争论一直很激烈,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大卫·哈维的《新帝国主义》与艾伦·伍德的《资本的帝国》,他们都试图解释一种不同于旧帝国主义的"新帝国主义"的出现,都不同程度预示了资本在"新帝国主义"形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称其为"资本帝国主义"。但他们在分析资本积累无限扩张的逻辑起点上,以及在全球资本无限扩张的内在矛盾的解决路径上,却存在很大的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哈维认为,资本积累的无限扩张需要政治权力的无限扩张,资本积累产生的逻辑起点是权力的政治逻辑。伍德认为,资本可以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而存在,资本积累依赖资本自身的经济权力逻辑,并受到市场法则的制约和维护。二者的不同启示我们,重新审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合理划分市场和政府的角色分工,在全球化时代,把握全球资本的注入和走向,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伍尔夫质疑帝国神话,其作品有明显的反殖民主义倾向,但她毕竟生活在帝国主义话语盛行的维多利亚时代,其思维很难超越殖民主义视野。《达洛卫夫人》中与帝国故事相关联的人物的命运及其生活体验生动地折射了作家矛盾的帝国情怀:小说针砭帝国社会上层人士的殖民意识和帝国主义行为,鞭笞普通民众对王室(大英帝国的象征)的盲目崇拜和效忠。然而,在作家的代言人克拉丽莎、帝国社会叛逆者彼得·沃尔什身上,我们却能时常感受到他们对帝国的文明向往和依恋。  相似文献   

7.
“新帝国主义”这一理论是在美国民主价值观的基础上重新诠释帝国主义,它为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的单边主义、“新干涉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对“新帝国主义”的缘起及其实质进行全面分析,揭示了“新帝国主义”是旧式帝国主义的改进版,它竭力维护西方主流的民主价值观,否认民族国家,其真面目是替“美帝国”辩护。  相似文献   

8.
《阿凡达》在其商业运作的框架内成功地再现出,在人类历史与现实中,征服自然与征服弱势民族具有相同的强盗逻辑和帝国性质,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反生态帝国主义的电影文本。该故事是对资本主义逻辑上升至帝国性之后,在时间上延伸至当代,在空间上延伸至外太空的揭露。阿凡达的形象也许为人类文明走出生态帝国主义的倨傲和文明的困境提供了一种建设性的可能:既是自然与人的使者,也是资本/帝国主义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9.
面对全球化的势不可挡,学界又掀起了一股“文化帝国主义”批判的热潮。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文化帝国主义更多批判的内涵。笔者通过对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和民族国家的解读从一个侧面来实现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下,帝国的魅影在文学中依然如影随形。从17世纪肇始,发展到今天作为文学创作一脉的"帝国魅影投射下的英语文学"已经几度沧桑。以帝国兴衰和演变脉络为坐标,对英语文学中的帝国牵连进行系统梳理,把握其状貌和走向,是文学中的"帝国"研究的基点。  相似文献   

11.
哈特和耐格里合著的《帝国》认为,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民族国家的主权不可逆转地趋向衰落,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一种新的全球秩序、全球规则和全球结构,最终形成一种新的主权形式——帝国。其实,“帝国论”并没有超出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帝国”也并非世界历史发展的唯一选项。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著作中就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将把全世界都纳入到其体系中;后来的研究提出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后对世界的经济控制的新特征,并指出帝国主义时期全球化包括了经济、政治斗争的全球化;而二战后的学者则从新时代下欠发展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角度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本文将对以上这些理论进行梳理,探讨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对于全球化的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13.
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帝国主义论"深刻地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历史地位,反映了考茨基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若干理论创见。长期以来,受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影响,中国学术界一直对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而缺乏应有的科学分析。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所包含的合理成分日益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特殊载体,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不论在怎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语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的进行国际交流,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当一种外来语的地位仅次于母语并在普及过程中产生文化渗透,甚至削弱地方语言、威胁到本国民族文化认同时,则意味着语言帝国主义的形成。文章分析了近代以来俄语、英语语言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演变,指出在新时期国际一体化背景下,应理智看待语言霸权,反对极端语言民族主义,利用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之优势推广汉语弘扬华夏文明,保持语言文化独特性,以促进世界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The subject of this article is ‘The Royal Readers’, a group of reading anthologies published in Britain by Thomas Nelson between 1872 and 1881 for use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focus is not on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but rather on how they functioned as the tools of an education system conceived primarily as an agent of socialisation. Using examples drawn directly from the texts, it is shown by what means the educators sought to transmit the ideology of imperialism and to define for working-class children – especially boys – a future role in Empire.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speculating on the possible impact on pupils of the kind of reading experience offered by these materials.
Felicity FergusonEmail:
  相似文献   

16.
李唐王朝是建立在隋朝废墟上的崭新帝国,面对隋亡的前车之鉴,唐初统治者一方面注意吸取其亡国教训;另一方面又继承了隋朝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方面的诸多成果。其中,对隋朝的“孝治”政策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1689~1783年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时期。英帝国的建立和发展依赖于其强大的海军力量,第一帝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一个海洋帝国,或者说是大西洋帝国。第一帝国是在重商主义指导下的帝国,它所追求的就是商业利益,而这一切利益的获得离不开其海上霸权,为了保护日益发展的海上贸易,一支强大的海军和完整的海军基地系统是不可缺少的,从某种意义说,贸易和海上力量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帝国主义”和“跨文化传播”是两种不同的对文化传播的认知与分析模式。两种文化传播理论都有其产生的现实语境,“文化帝国主义”是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具有良知的文化批判,但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成熟,各文化形态的触碰日益频繁,联系日益紧密,依赖日益加强,相互的了解和尊重日益增多,“文化帝国主义”也必然的受到了批判;“跨文化传播”就是在重新把握现实的基础上,强调各文化形态要自觉地以更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审视他人,反思自身,以自由和平等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大学白拉都其格教授就大蒙古国建立800周年(1206-2006年)答法新社记者问值得一读。白教授的答问使我们看到成吉思汗及其帝国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它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也是中国历朝历代和世界上很独特的。同时,白教授就如何研究成吉思汗这一世界级历史人物和蒙古大帝国所形成的国际性学科应具备的学术素养和学术视野的看法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