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土地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探讨“平均地权”思想的实质,并就“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两种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做了新的探索。文章认为,辛亥前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已经形成正式纲领。“平均地权”思想并非简单借用亨利·乔治单一地价税思想,而是企图以单一地价税的土地国有政策,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放农民,消灭地主。“耕者有其田”是“平均地权”的主旨和核心。“平均地权”并不单指城市土地,也包括了农村土地,广大农村的土地问题才是它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三民主义的“平均地权”里是否包含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一直是孙中山土地思想研究中分歧较大的问题。本文通过讨论过去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代表性看法,论证了“耕者有其田”作为一种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一直存在于“平均地权”思想之中的观点;在论证中对孙中山主张的土地国有是“法律上”的土地国有,还是“事实上”的土地国有,“事实上”的土地国有同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关系,旧民主主义时期平均地权思想的缺陷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解释。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一生不仅致力于反封建、反军阀的政治斗争,而且十分重视经济问题。他早年提出的“振农桑”和“地能尽其利”的重农思想,一方面为其以后解决以土地问题为中心内容的民生主义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其晚年将“平均地权”升华为“耕者有其田”的思想,以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在对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社会历史观作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以“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这一经济纲领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误解,但是,这一思想中“反对封建土地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合理内核”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接受了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和西方经济学家的影响,提出了“平均地权”的理论,企图通过核定地价的办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结果失去了广大农民这一同盟军,导致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有了新的觉悟,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提出了扶助农工的政策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但终因他的阶级局限,最终未能解决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生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思想背景。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出了“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提出了“节制私人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提出了“实业救国之道”;强调教育是立国之本。对孙中山的民生思想进行探讨,挖掘其中的合理、有益的成分,对目前我国的民生建设实践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继承了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思想,围绕着“平民政权”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土地政策。前期主张暂缓实行土地国有,后期积极投入“计口授田”活动。虽然这一政策在实践中失败了,但这个组织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探索解决中国农民土地问题上进行不屈斗争的精神及其理论成果,在今天依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 ( 186 6— 192 5 )所倡导的民生主义是其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一是“平均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二是“节制资本”,“发达国家资本”。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富民强国的经济纲领 ,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平均地权”的土地思想是中国的优秀历史遗产,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土地政策时,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从其内容上和农民问题上论述中国共产党的这种继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少世纪以来,中国历史斗争的基本社会内容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在各个朝代里,农民为了反抗封建剥削的土地占有制,曾举行了多次的几乎震动了全球的革命斗争。排种斗争以太平天国的规模为最大,提出的纲领也更明显,但由于得不到先进的阶级和政党的领导而归于失败。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仍然没有找到实现这一要求的正确路线,只有在中国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成立以后,才为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指出了正确的途徭。“1927年至1936年,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1.
本首次明确肯定孙中山的“耕有其田”是与农民革命相结合的土地革命纲领;指明“平均地权”与“耕有其田”性质不同;前主张土地改良,后提倡土地革命;批评陈伯达否认“耕有其田”是土地革命主张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平均地权”,其要旨在于平均地税的承担义务,使“土地皆有税”。“平均地权”的具体办法是让地主自报地价,国家照价抽税,涨价归公。其实施前提,则是实行“土地国有”政策。孙中山在其论著和各种讲话中,曾不遗余力地宣传“土地国有”政策,认为“此种方法最适宜于我国社会经济之改革”。这使学术界许多同志认为,孙中山宣传“土地国有”,是要建立一个单一的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模式。其实,将孙中山有关土地所有制的设想完全框定在公有制范围内,是一种将内涵丰厚的孙中山经济思想简单化的做法,它有可能并且实际上已经导致了对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体系的片面理解。那么,孙中山的实际主张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13.
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土地革命纲领——《中国土地法大纲》。它是在《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等基础上不断完善的,是在农民阶级与三座大山的阶级斗争中产生的,本着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将土地平均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群众。其基本思想是调动广大农民群众革命积极性,动员农民群众起来革命,从而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包围城市,夺取政权。其思想体系既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体系,又属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其革命性既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彻底性,又体现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主力军作用。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纲领,获得了战胜一切敌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一) ‘耕者有其田’,是中山先生對於農民问题的最終目的。孫先生對於土地,主張共將來而不共現在的公道辦法,‘和歐美所謂收歸国有,把人民已有了的产业,都搶去政府里頭,是大不相同。’(民生主義第二講)對於實行‘要耕者有其田’的辦法,孫先生也說過,用‘农民可以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对孙中山的继承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对孙中山的继承与超越主要体现在在农民观上,毛泽东的"农民革命动力论”继承并超越了孙中山的"农民斗争基础论”;在土地问题上,毛泽东丰张开展土地斗争,继承并超越了孙中山的"平均地杈”、"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种超越,是毛泽东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无产阶级的领导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是 ,民国时期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全文侧重分析了国民党南京政府在执政期间 ,为解决土地问题虽提出过若干法规与条例 ,但为何在实践中未能付诸实施 ,而跑到台湾后 ,又为什么能够在那里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中共在苏区和解放区 ,通过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 ,先后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但为何在苏区土地分配后 ,曾一度实行土地国有 (公有 ) ,反对农民私有。在农村推行土地变革时 ,大陆与台湾采取的是不同的方式 ,研究者们在对比中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作者认为应视当时的历史条件 ,依据客观环境的可行性而定 ,不能固定为某一种模式 ,作简单化的例比  相似文献   

17.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成立后,为了标榜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实现中山先生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在一些省份首先推行减租减息,接着制定了《土地法》和进行土地改革。但是,由于国民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了南京政府不可能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也由于南京政府从未真正地统一中国,国民党新军阀割据纷争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内乱外患,使南京政府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尚未认真开展即告失败。本文试图对南京政府在1927—1937年期间的土地政策、土地改革及其失败的原因作一评析。  相似文献   

18.
“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土地政策。如果把它同“土地国有”制度等同起来,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然而,从“耕者有其田”口号的产生和早期使用的情况来看却正是如此。相反,我们几十年来认为这个口号代表土地归农民私有的观点,却恰恰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由于我们对“耕者有其田”理解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已导致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9.
邓演达是中国杰出的小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家,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革命思想,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大大地向前发展了。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一、孙中山“耕者有其四”思想的提出  相似文献   

20.
邓演达的农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民党左派著名人物,邓演达非常重视农民问题。他认为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关键,井提出了实行“耕者有其田”的解决方案。为此他支持农民运动,主张开展农民教育,以促进农村发展。邓演达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