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局部人口严重超载,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依然严重,人民生产生活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伴随人类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对于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变西北地区人们现有生活方式、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代豫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土地沙碱化严重,农田聚落被淹,城镇成为废墟,同时植被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自然灾害增多,农业生产环境日益恶化。  相似文献   

3.
明代北京地区自然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北京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水灾、旱灾、雹灾、风灾、地震、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密度大。频发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公共工程、民众生活乃至生命以及社会治安、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一定意义上说,明末频发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了明朝灭亡。明代北京地区自然灾害频发而严重,与北京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及大气环流、地形及河流分布,当时北半球处于小冰期以及北京地区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自然环境恶化均有一定关系。对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由明朝中央政府直接领导,设仓、治水、捕蝗以备灾,祈祷、修省以祛灾,蠲免、赈济以救灾,其措施完备、赈恤丰优均为外省、外府所不及。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军阀混战封建剥削等原因,西北地区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鸦片种植面积扩大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烟税繁重,沉重的赋税、杂捐等则共同加重了社会脆弱性,进一步降低了民众防灾水平和能力,使得西北地区陷入贫困和灾荒交替的恶性循环中。  相似文献   

5.
齐威 《黑河教育》2010,(3):62-62
当前,地球资源日益匮乏,全球气候变暖,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人类生,仔的环境不断恶化。因此,保护地球,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吲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为此,在幼儿时期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对提高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皖西北地区土匪众多,匪患不断,对当时皖西北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其成因主要与该地区的自然灾害、区域环境、民风与尚武传统以及战乱等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其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西北地区救灾方面采取了急赈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各级政府基本承担了救灾职能,建立了救灾机构,进行赈款救济、粮赈、粥赈、平粜、蠲免等,辅以工赈,救灾与防灾并行。一定时期内,以救灾机构日常化、救灾手段多样化等尝试了现代救灾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降,安徽自然灾害不断,水灾、旱灾、蝗灾、震灾等破坏性较大的灾害,发生频率都较鸦片战争以前提高,一方面严重破坏近代安徽农村的水、生物、地质等自然环境,另一方面破坏了居住、交通、生产等社会环境。江淮地区过度的经济开发,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频繁的自然灾害又使安徽乡村环境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叙述了民国建立至抗战全面爆发前甘肃农村经济的破败衰落,农民生活的日益恶化状况,导致这一时期甘肃农村贫困程度加深的原因,主要有政治黑暗,赋税繁重,鸦片泛滥又有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一时期贫困化的影响主要是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农民离乡求生以及农民思想文化的落后等.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生态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四个灾害高发期,即“清末自然灾害群发期”,水灾仍然是这一时期最频繁、最酷烈的自然灾害,尤其是黄河,更是“三年两决口”。导致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因素颇多,但近代以来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的恶化(以陕西为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愈加严重,遭受破坏的环境对人类自身的威胁日益突出.环境恶化、资源枯竭、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在生物生态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的重点地区之一,各种人为的不合理生产活动,使生态环境灾害日益突出,增加了抗灾难度,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防御生态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生态灾害给西北地区工农业发展所带来的损失,对生态灾害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分析了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怎样的住宅够未来呢?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人类对自己居住的住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后会出现像船又像帆的水上住宅,这样的住宅既能抗台风,又能防洪水,也会出现像蜘蛛般的“太空屋”……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北地区的鸦片烟祸曾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当时大面积的鸦片种植不仅导致西北地区的粮食恐慌,而且使西北民众大多吸食成瘾,身心备受折磨,社会风气因之恶化,到处漫溢着腐朽颓靡的空气。形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而中国分裂割据的政治形势、西北地方军阀的残酷税收政策、西北地区落后的小农经济形式、鸦片本身的高额利润以及落后的文化卫生条件等因素也是导致西北鸦片烟祸泛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的重点地区之一。各种人为的不合理生产活动,使生态环境灾害日益突出,增加了抗灾难度,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防御生态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生态灾害给西北地区工农业发展所带来的损失,对生态灾害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同时分析了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为线索论述了社会变迁对自然灾害防治法产生的决定作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范围的扩张、程度的加深等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从而引发诱发型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自然灾害防治法产生的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变迁、人类文化的丰富、民主政治的建立、学术的繁荣、科技的进步、法治观念的增强是自然灾害防治法产生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地震、洪水、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灾害过后,灾区的生活环境恶化,容易导致流行性疾病大规模爆发,消毒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8.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恶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解决环境问题从教育入手乃是重要途径,化学教育特别是化学实验教学,对此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9.
浅析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它的生态效益考虑,具有维持生态平衡,调节自然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方面的巨大功能。人类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现象,给全球带来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气候恶化等一系列生态灾难,并招致水、旱多方面自然灾害的发生。只有保护森林、大力绿化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才能成为一个风调雨顺,美丽富饶的国家或地区。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国时期是秦东地区历史上极为罕见的自然灾害高发期。惨烈的自然灾害造成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社会经济全面衰败;社会治安恶化,秩序混乱;农民的反抗斗争异常激烈。自然灾害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