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9月5日,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在’95北京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举办“妇女与传播媒介”专题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学院研究员陈崇山披露  相似文献   

2.
世妇会报道对新闻学传播学的启示──在世妇会新闻报道研讨会上的发言喻权域我国承办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政府会议)和’95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NGO论坛),是中国历史上承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也是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开得最顺利的一次大会。联合国...  相似文献   

3.
妇女与媒介的他择性(印度)KamlaBhasin原编者按曼谷大会的宣传手册宣称:过去的20年中,最激动人心的发展之一是妇女信息网络和交流活动剧增。这些提高了社会对妇女的关注程度。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回答:更多的关注是否确实对妇女的生活产...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世妇会期间,看到两则新华社消息,分别刊于9月6日、9日的报纸上。一是怀柔’95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第五次全会许多妇女批评西方媒介对世妇会的报道“抱有强烈偏见”,二是六位来自黎巴嫩、美国的妇女举行新闻发布会,以自己的亲身感受批评和揭露西方某些新闻媒介对妇女论坛歪曲事实的不公正报道。 细读这两则消息,回味外国妇女的评价,我作为一名新闻教育工作者,深感西方主流媒介贯用“传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亚洲的妇女在媒介行业的就业、晋升和亚洲媒介上的妇女形象问题。作者首先指出,亚洲媒介的唯一共性就是,文化和宗教传统全面制约着这一地区媒介对妇女的表现。除了某些例外,媒介对妇女的表现至今被装在一个统一的偏见的模子之中作者的观点是,妇女在媒介机构的就业情况近年来有所改善,亚洲很多国家的媒介机构雇佣了越来越多的妇女。但是,进入决策部门的妇女是极少数,而且妇女在媒介部门承担的工作常常是相对次要的。作者认为,尽管在媒介工作的妇女越来越多,却不能对媒介上歧视妇女的情况做根本性的改变,妇女不能进入决策层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在内容方面,作者认为,亚洲媒介上对妇女的表现近年来有缓慢的改善,但也有歧视的回潮。改善表现在新闻报道主题的变化、视角的扩大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回潮主要表现在广告中性暴露形象重新出现。作者还讨论了通过立法来管理媒介表现妇女形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未达到媒介素养内涵所提出的包括传者在内的全民化教育的要求,而其研究对于反对低俗化、构建媒介和谐、提高媒体社会责任感以及受众正确理解和使用媒体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刊从第5期开始,特开辟《媒介素养论坛》专栏,陆续刊发首届(2007)西湖媒介素养论坛上发表的论文。本期刊发三篇,分别是《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首届(2007)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综述》、《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型的建构与应用》、《美国媒介素养运动的发展和启示》,敬请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播》2006,(9):68-68
据中国广播影视报报道以“奥运体育与大众媒介”为主题的2006年传播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7月28日~29日在京举行。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携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共同举办。  相似文献   

8.
我为一家杂志写了篇议论某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章,发表以后颇得一些人的认同。没有想到这位主持人会到这家杂志社说,“有些文章”是“从求异思维出发写出的一些报道和评论,充斥不实之词乃至人身攻击”,而且给她带来了“痛苦”。“带来伤害”、“精神难以承受”。我并不想就其言之“能指”、“所指”作具体的辩白,我想以此为发端谈谈媒介人物与媒介批评的问题。现在的媒介批评大致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精英化理论层面,一是大众化通俗层面(或曰“群言式”批评)。有时被批评一方处于特殊的中心地位,有深度的理论批评虽有真知灼见,却往…  相似文献   

9.
异化理论与媒介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出发 ,对媒介批判的内容与目的进行了反思 ,提出媒介批判的内容应涉及“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其他参照物之间的异化”等诸多层面 ,媒介批判的目的就是从当今社会媒介的异化现象出发 ,找寻媒介“扬弃异化”的方法与途径 ,在批判与超越中使人们逐渐摆脱被自己创造物“奴役”的状况 ,从而实现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0.
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吴迪批评大众媒介比登月球重要美国媒介批评家罗伯特·L·萨勇(RobertL.Shayon)说过一句堪称经典的话:“批评大众媒介就是对人类的探索,这在孕育人类命运的意义上,比登月球重要。”(OpentoCriticism)或许会有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开 《现代传播》2004,(6):105-106
中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于 2 0 0 4年 10月 8至11日在中国传媒大学隆重召开。此次由中国传媒大学举办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和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承办 ,中央电视台 9套《对话栏目》协办的盛会以“创新、沟通、发展”为主旨 ,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学术活动 :有世界一流的学术讲座 ,知名专家的主题发言、专题论坛 ,以及专家与听众近距离交流的圆桌会议。本次国际学术会议的宗旨是 :向国际先行者学习 ,与国内的专家学者及教育机构交流和沟通 ,共同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 ,推动和发展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事业。中国…  相似文献   

12.
“2008第二届媒介批评国际学术论坛”日前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媒介批评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论坛以“媒介批评与传媒发展”为主题,就媒介批评的价值与意义、媒介批评的现状与态势、媒介批评的学科建构、媒介批评的话语实践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海峡两岸妇女读物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推动出版事业繁荣发展,中国版协妇女读物出版研究委员会于1991年10月16日至24日在北京、泰安两地举办了“海峡两岸妇女读物与妇女形象研讨会”。这是近年来海峡两岸妇女读物工作者一次较大规模的聚会。来自海峡两岸的著名作家、出版界人士、妇女报刊总编辑等八十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围绕着“理想女性与妇女读物”这一中心议题进行了广泛  相似文献   

14.
由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媒介传播高级研讨会”2002年10月19日到20日在古城南京召开。这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界首次就“农村与传媒”为主题召开专门的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农村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议题,当今大众传播媒介应充分发挥“社会公器”的职能,为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本次会议邀请了新闻界泰斗方汉奇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的著名专家、学者。方汉奇教授认…  相似文献   

15.
“NGO”采访心得孙虹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在北京怀柔召开,给记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95北京NGO论坛与会者3万多人,论坛议题几千个。采访如此大型的国际会议,是件挺难的工作.整个会场的面积4平方公里。我是以NGO会议代表的身...  相似文献   

16.
据悉,中国版协妇女读物出版研究委员会定于今年10月16日至24日在北京、泰安两地举办“海峡两岸妇女读物与妇女形象研讨会”。该会议将是近年来海峡两岸妇女读物工作者一次较大规模的聚会。大会拟邀请海峡两岸著名女作家、出版界知名人士、妇女报刊总编辑等约四十余人参加。此次大会中心议题是“理想女性与妇女读物”,与会人员将就妇女读物中的妇女形  相似文献   

17.
香港报纸对世妇会报道的不同倾向郑保勤1995年8月30日至9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包括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NGO)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由于其参加人数众多,规模宏大,人员结构复杂,涉及问题广泛,以及我国在国际上的特殊地位,而成为这一时期世界新闻报...  相似文献   

18.
“研讨会一览”栏目中,有2005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在京举办的会议综述;有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亚洲媒介信息和传播中心(AMC)联合举办“AMIC第十四届年会暨2005中国传播论坛”的综述;有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主办的“2005年国际优秀纪录片观摩研讨会”综述;有陕西电台舆论监督节目《秦风热线》研讨会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由浙江电台举办的首届“新世纪广播节目创意策划大赛”于2001年2月拉开帷幕,在为期4个月的活动中,有14个省、市、自治区的417件文稿自发投稿参赛。大赛于6月16日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并随后举行了专题研讨会。同时又在此基础上成功推出了“获奖文案主持人现场竞赛”活动。此次大赛不仅在浙江,而且在全国广播界乃至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媒介影响与社会反响。大赛的组织运作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创意,它对激发广播媒体的活力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为此,本刊组织了本期的“个案研究”(并附大赛综述),以期大家更多地关注广播,研究广播,以全新的广播理念推进广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所谓“自由撰稿人”,是没有记者证的记者,坐在家里写作的“坐家”(作家)。他们没有劳保,出差不能报销,年终没有奖金,不属于任何单位。本文拟从媒介组织规模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能揭示自由撰稿人作为一门职业形成和存在的真正原因,从而为我国管理和规范自由撰稿人的职业行为提供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