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从古诗词中"风雨"意象的抒情意味入手,把诗词"风雨"的自然变化和人心的起伏波动联系起来.把古诗词中常见的"风雨"意象,与社会风雨,人生风雨和人心的风雨联系起来.主要分析"风雨"的组合意象所蕴含的多重审美意蕴.风雨小景可以触发内心的深细情感,也书写着风雨大情,关怀苍生,忧国忧民.同时,在"风雨"意象的"过程审美"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古诗词中"愁"的审美意象,首先从比兴的角度,把"愁"本身作为审美对象,把"愁"看作一种抽象情思,寻找其与诸多审美形象之间,在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方面的相似,鉴赏了芭蕉、梧桐、丁香、流水、风烟等意象.其次,把饱含愁情的作者的整个内心世界作为审美对象,通过红绿意象、闲愁意象等,了解词人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时...  相似文献   

3.
以"味"品诗、论诗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辨味批评,与以"意 "论诗共同构成诗歌评价的主要方式. 但辨"味"不同于辨"意",后者着重于对诗的语言文字的辨析,前者着重于把握弥散在文字语言之后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4.
审美人类学,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研究人本身的科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的科学,是美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和融合.本文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文学家、美学家席勒的"美是现象中的自由"这个命题的深层涵义,揭示美的人类学性质,探索美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联系现代社会的审美困境,阐发了美的人类学性质的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5.
舒婷作为一个极具个性的审美主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意象表现方式立于诗坛.她的诗,典型体现了时代与自我的统一.在诗歌的抒情形象里塑造的每一个"我"都是独特且个性化的.她的诗蕴含了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开创性地以个人的眼光从"我"出发来观察世界和抒发情思,不是为了重现世界,而是显示自我对世界的感受、看法,是纯主观化和心灵化的,表现了"大我"和"小我"的完善结合.  相似文献   

6.
论苏轼诗词中"鸿"与"鹤"意象的审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诗词中鸿、鹤两种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前者具体化为飞鸿、孤鸿、归鸿,分别象喻了苏轼人生历程中的青年、壮年、老年阶段的生命体验,后者以"驯鹤"为主要形式,象喻了主体的品格.  相似文献   

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荀子>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在对于"情"以及"情"与"乐"关系的认识层面上,关于<诗>与礼的论述中以及关于<诗>的艺术特征上,它们的"<诗>论"都具有一致性.<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荀子>"<诗>论"的相似性、<荀子>与毛鲁韩三家<诗经>传授联系以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相似性,则非常有力地印证并丰富了孔子--七十子--一七十子后学--苟孟--汉儒这一条先秦儒学经籍传授以及思想延续的主线.  相似文献   

8.
朝鲜诗家金得臣的诗论在诗歌本质、诗歌创作、诗歌批评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他认为诗歌是"得于天机"的产物;做诗要"用尽一生心力";在进行诗歌审美批评时,要"具诗眼",不能"以名取诗"。金得臣的诗学理论,对当时和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蕾 《华章》2011,(32)
<离骚>)作为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充分体现了屈原对生活现状的反思、对文化危机的探索、对美政理想的追求.诗中,屈原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他提出了人格美的新标准,就是正直、善良、忠诚、公正无私、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这些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当今社会.  相似文献   

10.
《离骚》是一部伟大的抒情长诗,也是一部"感伤的诗",屈原通过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以及"香草美人"意象群的方式为作品注入了浓浓的感伤意蕴。屈原的感伤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政治极度黑暗的客观现实和自身所具有的崇高理想与执着追求的精神。他感伤的使命或者说感伤的目的是追求美政的理想和完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11.
论屈原水死     
先秦时代,普遍存在的万物发端于水又复归于水的生命永恒循环(轮回)观的思想与信仰,放逐于沅、湘之间的屈原禀有此思想背景资源。在楚国政治斗争中惨败而彻底绝望的屈原在夏至自沉汨水。  相似文献   

12.
楚辞体是一种带有浓厚荆楚地方色彩的文学体式,源于南方文化,并以其对传统四言句式的突破、“兮”字句的广泛运用及浓烈的抒情色彩作为楚辞这一文体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脂微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先秦时期,楚方言里脂微合韵现象较为突出,至东汉,脂微两部发生合并。这种音变现象起初是在方言中发生的,是秦汉时期楚方言、秦晋方言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楚辞》、《诗经》同为诗歌,但它们的艺术性质却有着极大的区别:《楚辞》重在抒情,不带任何功利目的性,是审美的艺术;《诗经》要在讽谏,实为政治的工具,是应用性诗歌。它们不同的艺术性质的形成,与南北原始宗教不同的经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原原始宗教在进入阶级社会后,便立即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而不在娱神;并在“政治中心”价值观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实用的传统艺术观。而楚国的原始宗教在春秋战国时期却依然保持着原始宗教的原始色彩,不带任何政治功利目的性。因而,从民间原始宗教脱胎而来的楚国诗歌,依然继承着原始宗教艺术的抒情传统,只不过是在更多的时候将宗教情感转变成了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5.
屈原《九歌》作为祭歌,其祭祀文化不仅融合了中原的礼乐文化,也兼有南方巫风文化的影子。它不仅反映了楚地文化对祭祀的重视,还体现出楚地文化极富浪漫色彩和生活情趣等文化特点。这对于南方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紫色是中国古代服饰色彩中最敏感的符号。紫色在中国古代服色中由贱色跃升为贵色是一艰难的流变历程,这是紫色术身的高贵气质和制作成本之高及其在道教、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合力作用下的结果。这一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儒释道三种主要思想的斗争与融合、统治阶级统治阮角被迫下移及人们色彩观的改变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诗经》《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写悲抒情传统,然而汉代由于大赋兴起却逐渐淡薄。《古诗十九首》延续了《诗经》《楚辞》抒情特色,采用悲情意象和鲜明的对比,运用大量叠字,甚至以乐写悲,营造出浓重的悲怨底色。这种写悲抒情传统极大影响了建安诗歌,同时对后世文学而言又具有典范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楚辞》代表了楚国的地方文化,《九歌》是根据楚国的民间巫祭歌词改编而成的,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从作品的内在结构来看,《九歌》集中体现了屈原在思维方法上具有观物比类的系统观,服务农业生产的自然观,依托政治的情爱观,阴阳统一的辩证观。  相似文献   

19.
清华简《楚居》为楚人始居地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楚人来自中原的说法,与楚文化“西来说”也存在一定呼应。但由于相关考古资料的缺乏,楚人始居地尚难论定。楚人来源“东方说”存在时代局限性,难以成立,但它指明了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密切联系,值得我们重视。《楚居》记叙了季连娶“盘庚之子”妣隹,实际上说的是楚商联姻的情形。而楚人之所以叫“楚”,与先为殷商大臣后为大神的巫咸有关。虽然《楚居》的记述多神话色彩,但其中楚商联姻及巫咸助产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密切关联。楚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在楚文字、《楚辞》等方面也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20.
小说将“老郁”和“翁则生”两个叙述主体放在一起进行看似矛盾的对话,其实正体现了作家在两种价值观中的痛苦挣扎。同时,“翁则生”这一消沉、颓废的形象恰恰显示了作家独特意义上的积极反抗。《迟桂花》有浓厚的自叙色彩,小说揭示了两个叙述主体的矛盾,以及叙事矛盾里的反抗意识。郁达夫后期的挣扎、反抗、逃避等多重心态均通过《迟桂花》里的两个文本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