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什么是“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就是把语文知识的字、词、句等方面的微观教学升华为对人类文化、科学文明及人格魅力的审美情感教育,把几册课本、四面课堂的“闭门讲经”式教学扩展到大社会、大生活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时代脉搏和社会生活节奏,全方位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育。这个“大”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广阔性、语文课堂的社会性、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语文能力的综合性上。它要求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与情感熏陶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结合起来。为什么要实行“大语文…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进而认为没有生活味的课堂则是死的课堂。“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因此,我们要将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语文的经验与知识,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李忠旭 《语文天地》2010,(11):32-34
一、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1.学生写作心态及现状分析 2004年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的《金山宣言》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作了如下描述:“语文教育的效率不高。社会对初中、高中毕业生语文水平的不尽人意反应强烈.而且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减。约65%的学生把作文当做一种负担.怕写作文;  相似文献   

4.
高考语文命题取材贴近生活,极富有时代气息,对高中语文教学具有“生活化”的导向作用。语文教学要落实这个作用,一是课堂教学要有大语文观,将时代活水引入课堂,落实“生活化”导向作用,二是要把课堂扩大到图书馆、社会,落实“生活化”导向作用,三是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要有弹性,落实“生活化”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窄,学习压力大,生活在家庭、学校“两点一线”间,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写作时常常搜肠刮肚,无病呻吟,胡编滥造,作文语言苍白,内容空洞。面对学生写作的困境,我认为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让他们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知识课内长骨、课外长肉。因此在教学中我主张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去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学会写作,学会做人。于漪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同学们高考压力大,学习任务重,而语文又是一门投资大、见效慢的课程,因此许多同学对语文抱有轻视…  相似文献   

6.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将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语文的经验与知识,提高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具体而言,要联系生活,让文本意蕴走向通俗;对接生活,让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再现生活,让情境体验更为真实。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首先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能力改为“语文素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更广泛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笔者认为,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以“大阅读”与“语文生活化”为重要途径,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尤为重要。拓展阅读视野,每日特设“阅读课”和“美读时光”,让学生的心灵沐浴书香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决不能只是满…  相似文献   

8.
“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河北省特级教师张孝纯于1982年提出的。正如本文题目上所写的,“大语文教育”是一个“实验体系”,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这个体系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使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引入作文,使作文的内容更充实,帮助学生积累作文材料。一、以作文来写课堂写作应当着眼于现实生活,从最熟悉的生活写起,从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写起,从写“小内容”、“小意蕴”到写人生与社会等大题材、大意蕴。教师要把课堂当成作文的训练基地,以课堂提供的素材为核心,引导学生适时适当地写课堂,把课堂当成作文训练的起点。1.课堂成为作文的起点。多半学生的作文是从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基于此,"大语文教育"创新学习以课堂创新学习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沿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寓"基本素质+个性素质"于创新学习课型之中,从而使用语文教学步入素质教育的"高效率→合理负担→高质量"的良性循环佳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生活中找话题,让学生谈生活的体会,与学生讨论生活的问题。大教育家杜威也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个性特点均表现和落实在作文教学之中。作文的最大特点是用语言这一中介来表达作者的生活和情感,其基本任务就在于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统一起来。因此,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作文教学应将“人”和“文”有机统一起来,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使作文真正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而非“言说”。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言说”的过程中,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语文课程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把所学的知识用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用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六大解放”。一、解放学生的眼睛和嘴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  相似文献   

14.
在多年的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生涯中,笔者曾有个疑惑,为什么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不会作文,要么千篇一律,要么就是只言片语……究其原因,进而摸索,发现学生不会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把生活与课堂分离开去。而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鉴于此,笔者把近几年对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方法写出来,与同仁们共同探讨。一、走入社会,让学生感悟生活教育起源于生活,教学的起点应该是“生活”。教育的终点也是生活。那么,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的教育,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也应…  相似文献   

15.
作文先导式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生活体验,将学生生活体验当做语文教学工作的主要基础,该模式将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坚强支持。  相似文献   

16.
孙阳 《现代语文》2014,(12):41-44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著名期刊《语文学习》曾连续地在封面上印上了这句话。这也是我们通常认同的大语文观。今天再谈大语文教育,读者不能不对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实验有所了解。对张孝纯的主张,温钧陶作过很好的概括:“‘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体现在一个‘大’字上,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以语文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粱静 《农村教育》2006,(7):95-95
《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生活中找话题,让学生谈生活的体会,与学生讨论生活的问题。大教育家杜威也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我们要让课堂“回归生活”,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所感、所思、所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离生活很近,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  相似文献   

18.
《华章》2007,(Z1)
大语文教育是指在“大语文”教育思想指导下,拓展语文教学外延,深化语文教学内容,拓展语文教学渠道,优化语文教学合力。阅读教学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型,创造开放型,把语文阅读教学纳入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以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和拓宽自能阅读环境为“两翼”,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其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学习与应用、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得法于课堂,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的出台,新教材的启用,为语文课带来了新鲜气息,又为语文教育构设出了美好前景。课堂只是小天地,笔者认为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以“大阅读”与“语文生活化”为重要途径,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尤为重要,在此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一、拓展阅读视野,每天专门设立“阅读课”和“美读时光”,让学生的心灵沐浴书香。语文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而是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建立在大…  相似文献   

20.
生活,永远是语丈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丈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丈的规律。”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丈,语丈无处不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